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014-09-19 19:14钱力杜金娥
北方经贸 2014年7期
关键词:发展水平甘肃省新型城镇化

钱力+杜金娥

摘要: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推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与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有利于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甘肃省以及14个州、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依据综合得分对甘肃省进行了区域划分。

关键词: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78-03

一、引言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有效解决城镇建设发展突出矛盾和困难的有力措施,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甘肃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土地、水等资源,生态系统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和风险日益增大,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脆弱已经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制约因素,面临这些资源、环境和生态等问题,迫切要求甘肃省改变传统的城镇化方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本文对甘肃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国内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文献不是很多,但已有的文献研究也可以划分为三类。首先,是关于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的研究,如董嘉明和庞亚君(2008)认为研究制定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要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从本质和内涵出发,设置各项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如何铁(2008)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城镇发展道路,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最后,是关于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研究,如安应民和张巨飞(2009)认为虽然近年来甘肃省城镇化出现了步伐明显加快的趋势,但这主要是由于城乡长期分割的制度安排的松动,以及多年来造成的巨大城乡差距所拉动的,城镇化并未进入实质性的高速发展阶段;鲁地(2009)对甘肃省14个城市的发展能力进行评价,选取了能反映城市发展能力的15项统计指标,建立起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测算。

综上所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是从理论方面来阐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发展方式,对新型城镇化采用多种测算方法,但结合甘肃省具体实际情况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文献较少。本文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立足于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建立一套测度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甘肃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做出测度研究,运用综合分析法对甘肃省2000-2012年以及甘肃省2012年14个州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二、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结合甘肃省自身的特点构建了一个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进步指标、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指标、环境质量指标四类共20个具体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和测度甘肃省及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指标。经济集约高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更是城镇化不断深入的推动力。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GDP(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财政收入(万元)共5个指标组成。第二类为社会进步指标。社会进步指标体现新型城镇化水平方面,是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保障。社会进步指标包括:非农人口比重(%)、卫生机构床位数(张)、卫生机构人员数(人)、城镇居民低保人数(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共5个指标组成。第三类为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指标。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逐步的提高,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指标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元)、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和城市燃气普及率(%)共6个指标组成。第四类为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强调的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环境质量指标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吨)、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共4个指标组成。

(二)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1.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得性和实际研究的需要,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等。

2.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间的水平相差很大,如果直接用原始指标值进行分析就会突出数值较高的指标在综合分析中的作用,相对削弱数值水平较低指标的作用,因而必须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中最典型的就是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即将数据统一映射到[0,1]区间上,本文运用的数据归一化的方法是log函数标准化法。通过以10为底的log函数转换的方法实现归一化,当然如果直接用公式Z=log10(x)得到的数据不都是落到[0,1]的区间上,因此还要除以log10(max),max为样本数据的最大值,具体公式模型如下:Z=,其中x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值,max为评价指标值中的最大值,Z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

(三)指标权重赋予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各项指标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其权重值也有大小区分。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中确定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共20个具体指标权重,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设置在0%-100%之间,权重值之和等于1。

由表1可知,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环境质量指标权重值最大,即该评价指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力最大,在整体评价体系中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指标权重值最小,但两者权重值之和占到总权重值的一半,所以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进步指标与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相比较而言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力具有同等作用。

三、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实证分析

(一)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甘肃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通过测算得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2000-2012年综合得分从1.96上升到2.42,呈现为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2006年的城镇化水平处于被评价年度的平均水平。2011年以前年度的递增速度是在平稳的递增,而2011-2012年综合得分由2.27上升到2.42,相差0.15的水平,可见2012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得到了迅猛发展。

从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折线图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总得分值从2000年的1.96上升到2012年的2.42,相差0.46分,以3.5%的年均增长率变化。在经济发展方面,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除第三产业呈不稳定增长趋势外,其他指标均逐年递增;在社会进步方面,各指标均逐年递增,城镇人口逐年增多;在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方面,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均居住面积在2012年达到28.45平方米;在环境质量方面,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02%,大中城镇供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城镇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二)甘肃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1.甘肃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

基于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可以得到综合得分水平及排序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2012年兰州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甘南州最低,二者综合得分相差0.97,而兰州市与排名第二的嘉峪关市只相差0.17,可见这14个州市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只有庆阳市、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甘南州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其他地区都在平均水平之上。白银市和定西市是这14个州市里面和兰州空间距离最近的, 但是定西市处于第12位,而白银市处于第6位,说明兰州市对周围城市的辐射与扩散影响比较小。甘肃省城镇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就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而言,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白银市城镇化水平比较低,而陇南市、甘南州城镇化水平很低。

2、甘肃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区域划分

依据本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得出的综合得分来进行区域分类,根据不同分类进行了评价分析,具体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新型城镇化水平发达区(得分:1.6-1.8),只有一个,为兰州市。兰州市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项指标都名列前茅,在经济发展方面,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财政收入远高于其他几类区域,二三产业比重高达97.11%;在社会进步方面,除了非农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以外,其他指标均占明显优势。

第二类,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得分:1.4-1.6),共五个分别为: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和白银市。嘉峪关市是因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工业旅游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达81.8%,远高于兰州市;张掖市和金昌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比较接近,金昌市矿产资源富饶,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张掖市虽然工业并不发达,但城镇化建设依靠独特的湿地生态优势和高效农业和旅游业;酒泉市和白银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大致居于同一水平,酒泉市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有丰饶富庶的水土资源,白银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城镇化率达到41.5%。

第三类,新型城镇化水平一般区(得分:1.2-1.4),共四个分别为:天水市、平凉市、武威市和庆阳市。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但天水市农村人口接近260万,比重高达70%,使得城镇化率偏低;平凉市是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武威市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地,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庆阳市是甘肃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长庆油田的主产区。

第四类,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得分:0.5-1.2),共四个分别为: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甘南州。这四个州、市地处甘肃省中南部,自然条件严酷,长期被温饱问题所困扰,和其他地区相比尚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的转型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占比高,工业化程度低;财政自给率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农村贫困面大;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低,素质普遍不高。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采用了多指标综合分析法,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甘肃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别进行了评价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

从2000-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序情况可以看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与全国的比较可以看出,甘肃省当前城镇化率与全国存在差异,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已经从初级发展阶段到了快速发展阶段;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与其他省区相比,排名为全国倒数第四,仅高于云南省、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

(二)甘肃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从2012年甘肃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可以看出,兰州市水平最高,甘南州水平最低,全省有9个州、市城镇化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其他5个州、市是处于城镇化平均水平之下。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西强东弱”、“西快东慢”的不平衡格局。

(三)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镇规模不一致,城镇布局空间差异较大

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的区域分类中,新型城镇化水平发达区共一个,较高区共五个,一般区共四个,较低区共四个,从分区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但是从甘肃省城镇规模的分布来看,甘肃省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兰州市,在50-100万人之间的大城市只有天水市,在20-50万人之间的中等城市有白银市、平凉市、武威市和酒泉市,其余为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城镇规模结构总体呈现“头重、脚轻、腰杆细”的特征。可以看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低与城镇规模不一致,城镇规模大的城市城镇化水平并不高,如天水市,相反的城镇规模为小的嘉峪关市却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区。此外,甘肃省城镇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其中陇中和陇东地区集中分布了全省65%以上的城镇,城镇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酒泉、甘南等地每万平方公里仅有两三座城镇,城镇密度极低,城镇布局空间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1] 张亘稼.城市化指标体系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姜爱林.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

[3] 董嘉明,庞亚君,王琳.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经济,2008(7).

[4] 朱丽萌.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4).

[5] 张世银,周加来.城市化指标问题探析[J].技术经济,2007(5).

[6] 秦晓娟,陈怀录,王亚明.基于指标体系的甘肃省城市化水平研究[J].甘肃科技,2010(24).

[7] 钱力,李泉,聂华林.基于聚类分析法对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划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5).

[8] 何铁.论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9] 张岭峻,笪晓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甘肃省为例[J].城乡规划,2010(10).

[责任编辑:兰欣卉]

(二)甘肃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1.甘肃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

基于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可以得到综合得分水平及排序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2012年兰州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甘南州最低,二者综合得分相差0.97,而兰州市与排名第二的嘉峪关市只相差0.17,可见这14个州市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只有庆阳市、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甘南州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其他地区都在平均水平之上。白银市和定西市是这14个州市里面和兰州空间距离最近的, 但是定西市处于第12位,而白银市处于第6位,说明兰州市对周围城市的辐射与扩散影响比较小。甘肃省城镇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就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而言,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白银市城镇化水平比较低,而陇南市、甘南州城镇化水平很低。

2、甘肃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区域划分

依据本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得出的综合得分来进行区域分类,根据不同分类进行了评价分析,具体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新型城镇化水平发达区(得分:1.6-1.8),只有一个,为兰州市。兰州市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项指标都名列前茅,在经济发展方面,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财政收入远高于其他几类区域,二三产业比重高达97.11%;在社会进步方面,除了非农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以外,其他指标均占明显优势。

第二类,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得分:1.4-1.6),共五个分别为: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和白银市。嘉峪关市是因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工业旅游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达81.8%,远高于兰州市;张掖市和金昌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比较接近,金昌市矿产资源富饶,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张掖市虽然工业并不发达,但城镇化建设依靠独特的湿地生态优势和高效农业和旅游业;酒泉市和白银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大致居于同一水平,酒泉市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有丰饶富庶的水土资源,白银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城镇化率达到41.5%。

第三类,新型城镇化水平一般区(得分:1.2-1.4),共四个分别为:天水市、平凉市、武威市和庆阳市。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但天水市农村人口接近260万,比重高达70%,使得城镇化率偏低;平凉市是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武威市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地,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庆阳市是甘肃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长庆油田的主产区。

第四类,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得分:0.5-1.2),共四个分别为: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甘南州。这四个州、市地处甘肃省中南部,自然条件严酷,长期被温饱问题所困扰,和其他地区相比尚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的转型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占比高,工业化程度低;财政自给率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农村贫困面大;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低,素质普遍不高。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采用了多指标综合分析法,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甘肃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别进行了评价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

从2000-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序情况可以看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与全国的比较可以看出,甘肃省当前城镇化率与全国存在差异,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已经从初级发展阶段到了快速发展阶段;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与其他省区相比,排名为全国倒数第四,仅高于云南省、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

(二)甘肃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从2012年甘肃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可以看出,兰州市水平最高,甘南州水平最低,全省有9个州、市城镇化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其他5个州、市是处于城镇化平均水平之下。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西强东弱”、“西快东慢”的不平衡格局。

(三)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镇规模不一致,城镇布局空间差异较大

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的区域分类中,新型城镇化水平发达区共一个,较高区共五个,一般区共四个,较低区共四个,从分区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但是从甘肃省城镇规模的分布来看,甘肃省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兰州市,在50-100万人之间的大城市只有天水市,在20-50万人之间的中等城市有白银市、平凉市、武威市和酒泉市,其余为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城镇规模结构总体呈现“头重、脚轻、腰杆细”的特征。可以看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低与城镇规模不一致,城镇规模大的城市城镇化水平并不高,如天水市,相反的城镇规模为小的嘉峪关市却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区。此外,甘肃省城镇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其中陇中和陇东地区集中分布了全省65%以上的城镇,城镇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酒泉、甘南等地每万平方公里仅有两三座城镇,城镇密度极低,城镇布局空间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1] 张亘稼.城市化指标体系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姜爱林.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

[3] 董嘉明,庞亚君,王琳.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经济,2008(7).

[4] 朱丽萌.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4).

[5] 张世银,周加来.城市化指标问题探析[J].技术经济,2007(5).

[6] 秦晓娟,陈怀录,王亚明.基于指标体系的甘肃省城市化水平研究[J].甘肃科技,2010(24).

[7] 钱力,李泉,聂华林.基于聚类分析法对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划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5).

[8] 何铁.论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9] 张岭峻,笪晓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甘肃省为例[J].城乡规划,2010(10).

[责任编辑:兰欣卉]

(二)甘肃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1.甘肃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

基于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可以得到综合得分水平及排序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2012年兰州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甘南州最低,二者综合得分相差0.97,而兰州市与排名第二的嘉峪关市只相差0.17,可见这14个州市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只有庆阳市、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甘南州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其他地区都在平均水平之上。白银市和定西市是这14个州市里面和兰州空间距离最近的, 但是定西市处于第12位,而白银市处于第6位,说明兰州市对周围城市的辐射与扩散影响比较小。甘肃省城镇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就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而言,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白银市城镇化水平比较低,而陇南市、甘南州城镇化水平很低。

2、甘肃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区域划分

依据本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得出的综合得分来进行区域分类,根据不同分类进行了评价分析,具体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新型城镇化水平发达区(得分:1.6-1.8),只有一个,为兰州市。兰州市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项指标都名列前茅,在经济发展方面,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财政收入远高于其他几类区域,二三产业比重高达97.11%;在社会进步方面,除了非农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以外,其他指标均占明显优势。

第二类,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得分:1.4-1.6),共五个分别为: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和白银市。嘉峪关市是因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工业旅游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达81.8%,远高于兰州市;张掖市和金昌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比较接近,金昌市矿产资源富饶,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张掖市虽然工业并不发达,但城镇化建设依靠独特的湿地生态优势和高效农业和旅游业;酒泉市和白银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大致居于同一水平,酒泉市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有丰饶富庶的水土资源,白银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城镇化率达到41.5%。

第三类,新型城镇化水平一般区(得分:1.2-1.4),共四个分别为:天水市、平凉市、武威市和庆阳市。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但天水市农村人口接近260万,比重高达70%,使得城镇化率偏低;平凉市是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武威市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地,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庆阳市是甘肃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长庆油田的主产区。

第四类,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得分:0.5-1.2),共四个分别为: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甘南州。这四个州、市地处甘肃省中南部,自然条件严酷,长期被温饱问题所困扰,和其他地区相比尚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的转型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占比高,工业化程度低;财政自给率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农村贫困面大;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低,素质普遍不高。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采用了多指标综合分析法,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甘肃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别进行了评价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

从2000-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序情况可以看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与全国的比较可以看出,甘肃省当前城镇化率与全国存在差异,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已经从初级发展阶段到了快速发展阶段;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与其他省区相比,排名为全国倒数第四,仅高于云南省、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

(二)甘肃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从2012年甘肃省各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可以看出,兰州市水平最高,甘南州水平最低,全省有9个州、市城镇化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其他5个州、市是处于城镇化平均水平之下。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西强东弱”、“西快东慢”的不平衡格局。

(三)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镇规模不一致,城镇布局空间差异较大

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的区域分类中,新型城镇化水平发达区共一个,较高区共五个,一般区共四个,较低区共四个,从分区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但是从甘肃省城镇规模的分布来看,甘肃省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兰州市,在50-100万人之间的大城市只有天水市,在20-50万人之间的中等城市有白银市、平凉市、武威市和酒泉市,其余为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城镇规模结构总体呈现“头重、脚轻、腰杆细”的特征。可以看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低与城镇规模不一致,城镇规模大的城市城镇化水平并不高,如天水市,相反的城镇规模为小的嘉峪关市却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区。此外,甘肃省城镇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其中陇中和陇东地区集中分布了全省65%以上的城镇,城镇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酒泉、甘南等地每万平方公里仅有两三座城镇,城镇密度极低,城镇布局空间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1] 张亘稼.城市化指标体系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姜爱林.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

[3] 董嘉明,庞亚君,王琳.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经济,2008(7).

[4] 朱丽萌.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4).

[5] 张世银,周加来.城市化指标问题探析[J].技术经济,2007(5).

[6] 秦晓娟,陈怀录,王亚明.基于指标体系的甘肃省城市化水平研究[J].甘肃科技,2010(24).

[7] 钱力,李泉,聂华林.基于聚类分析法对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划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5).

[8] 何铁.论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9] 张岭峻,笪晓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甘肃省为例[J].城乡规划,2010(10).

[责任编辑:兰欣卉]

猜你喜欢
发展水平甘肃省新型城镇化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论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河北省“新四化”协调水平实证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