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研究

2014-09-19 20:25吕秀杰
北方经贸 2014年7期
关键词:流动性管理措施商业银行

吕秀杰

摘要:由射阳事件引发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流动性管理的思考,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从宏观角度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监管既是一种客观需求,同时出于商业银行本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和多方监管制度全方位的预防风险的发生。依据近几年的金融事件及巴塞尔协议的关于流动性的新规定,使用数量化模型和操作人员的双向性风险控制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83-02

根据2014年3月24日的江苏省射阳盐城环保区农村商业银行发生的近千人的集中取款现象,以及近年来一些曾经一度被人们公认的较有名声的商业银行及投资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如美国国际集团AIG(保险集团)、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的事件。2008年的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对全球流动性造成较大的冲击,2013年6月20号的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异常波动等现象都引发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该银行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获得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为银行部分资产的迅速变现,第二种途径为银行通过如主动吸收存款这样的主动负债手段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获得流动性,当二者有任意一种流动性的获得途径面临不确定性时,商业银行都会面临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也具有不可预见性、较高的不确定性、潜伏性(一般该风险潜伏于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及管理)、当隐性风险显性化时对银行的冲击破坏力较大等特点,在业界有人认为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从宏观上看,近几年银行体系虽然出现了持续过剩,但是,仍然存在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长期中并不能排除其转化为现实流动性风险的可能。从微观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一旦宏观环境发生逆转,突发的流动性压力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遇的流动性危机。

由此可看出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中的流动性管理;同时应与其他的风险管控相协调,统筹兼备和谐统一式地进行风险管理,并将风险管理活动渗透到银行的各个经营环节,以达到预防隐性风险显性化的效果。

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近几年最具典型的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全球金融乃至各个生产经营领域的流动性带来严重的冲击。美国从最开始的债务危机使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地满足债权人的变现要求,逐渐演变成流动性危机。同时2013年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飙升事件以及通过最近射阳事件,都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水平并未达到一定水准,自身的抗击风险能力不强及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巴塞尔协会及G20首尔峰会分别讨论研究得出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检测的国际框架》、《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比率及流动性风险监测工具》都是流动性监管的阶段性成果,可看出流动性监管的重要地位。

商业银行也可以采用压力测试模型去测量流动性风险,这个模型可以不断测量流动性对资本账户的影响,包括对银行资产的敏感性及对银行信誉的影响。也影响着关于银行资产指令及银行关于流动性短缺的调剂,这个模型的最初创建人是莫特卡洛。荷兰银行曾经引用应对二级资产特殊情况下的变化,也对一级资产的变化进行控制减缓冲击,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系统风险的发生。同时国家也制定政策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这有利于预防商业银行风险的发生。

(一)商业银行现金流量适当法

商业银行用于表内业务的贷款与存款的期限错配方式进行赚取利差。为避免临时性大额存款提取造成的流动性短缺,商业银行除了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保证金外,商业银行还应设立风险管理部门针对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模式与业务种类以及各占资产负债总和的比重情况,提取银行本身的储备保证金以应对突发事件。巴塞尔协议Ⅲ进行2.5%的资本留存缓冲政策,扣除递延税项和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等组成。为避免银行银行自身保证金资金的闲置,可对其进行投资管理投资于变现性较强、安全性较高的产品。

(二)量化模型管控制度

银行内部应对不同负债进行分类,如对划分为敏感与非敏感负债。敏感负债即相对活跃的、稳定性较差的负债。而非敏感性的负债通常指较稳定的银行可用于期限错配的负债。银行应按一定的标准构建模型进行量化约束。结合这两方面应注意巴塞尔协会制定的流动性指标,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的最低要求提高到7%、核心一级资本(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最低要求提升至4.5%。一级资本金比率将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从4%提升至6%。还有反周期缓冲为0-2.5%,流动性覆盖比率(LCR)以及净稳定融资比率(NSPR)。(LCR是确定在短期极端压力情境下,银行所持有无变现障碍优质的流动性资产量,以便应对此种情境下资金额净流出;NSPR是确保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最起码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能够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系统重要性提出1%的附加资本要求。

三总结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增加了融资的渠道,这使银行的存款基础下降。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尤为重要的是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商业银行应协同我国的中央银行及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为商业银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创造并维护商业信誉,减少群众对商业银行的担忧。依据上文中提到的现金流量适当法协同量化模型管控制度,商业银行可以依据本行自身的资产性质与结构通过专业人员建立风险测控模型,应用于银行的每笔操作进行评估风险显性化的概率及操作可行性;同时也应聘请专业人员将风险管理知识普及于在岗从业人员,在外部监管的同时进行技术及专业化双向性系统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

[2] van den End,Jan Willem.Liquidity Stress-Tester: A Model for Stress-Testing Banks' Liquidity Risk [J].CESifo Economic Studies,March 2010:1.

[3] 廖岷,杨元元.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8(6):69.

[4] 田娟,王鹏飞.巴塞尔流动框架的最新修订及对我国的启示[J].风险管理,2014(1):36-38.

[责任编辑:文筠]

摘要:由射阳事件引发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流动性管理的思考,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从宏观角度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监管既是一种客观需求,同时出于商业银行本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和多方监管制度全方位的预防风险的发生。依据近几年的金融事件及巴塞尔协议的关于流动性的新规定,使用数量化模型和操作人员的双向性风险控制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83-02

根据2014年3月24日的江苏省射阳盐城环保区农村商业银行发生的近千人的集中取款现象,以及近年来一些曾经一度被人们公认的较有名声的商业银行及投资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如美国国际集团AIG(保险集团)、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的事件。2008年的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对全球流动性造成较大的冲击,2013年6月20号的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异常波动等现象都引发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该银行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获得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为银行部分资产的迅速变现,第二种途径为银行通过如主动吸收存款这样的主动负债手段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获得流动性,当二者有任意一种流动性的获得途径面临不确定性时,商业银行都会面临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也具有不可预见性、较高的不确定性、潜伏性(一般该风险潜伏于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及管理)、当隐性风险显性化时对银行的冲击破坏力较大等特点,在业界有人认为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从宏观上看,近几年银行体系虽然出现了持续过剩,但是,仍然存在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长期中并不能排除其转化为现实流动性风险的可能。从微观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一旦宏观环境发生逆转,突发的流动性压力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遇的流动性危机。

由此可看出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中的流动性管理;同时应与其他的风险管控相协调,统筹兼备和谐统一式地进行风险管理,并将风险管理活动渗透到银行的各个经营环节,以达到预防隐性风险显性化的效果。

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近几年最具典型的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全球金融乃至各个生产经营领域的流动性带来严重的冲击。美国从最开始的债务危机使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地满足债权人的变现要求,逐渐演变成流动性危机。同时2013年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飙升事件以及通过最近射阳事件,都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水平并未达到一定水准,自身的抗击风险能力不强及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巴塞尔协会及G20首尔峰会分别讨论研究得出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检测的国际框架》、《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比率及流动性风险监测工具》都是流动性监管的阶段性成果,可看出流动性监管的重要地位。

商业银行也可以采用压力测试模型去测量流动性风险,这个模型可以不断测量流动性对资本账户的影响,包括对银行资产的敏感性及对银行信誉的影响。也影响着关于银行资产指令及银行关于流动性短缺的调剂,这个模型的最初创建人是莫特卡洛。荷兰银行曾经引用应对二级资产特殊情况下的变化,也对一级资产的变化进行控制减缓冲击,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系统风险的发生。同时国家也制定政策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这有利于预防商业银行风险的发生。

(一)商业银行现金流量适当法

商业银行用于表内业务的贷款与存款的期限错配方式进行赚取利差。为避免临时性大额存款提取造成的流动性短缺,商业银行除了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保证金外,商业银行还应设立风险管理部门针对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模式与业务种类以及各占资产负债总和的比重情况,提取银行本身的储备保证金以应对突发事件。巴塞尔协议Ⅲ进行2.5%的资本留存缓冲政策,扣除递延税项和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等组成。为避免银行银行自身保证金资金的闲置,可对其进行投资管理投资于变现性较强、安全性较高的产品。

(二)量化模型管控制度

银行内部应对不同负债进行分类,如对划分为敏感与非敏感负债。敏感负债即相对活跃的、稳定性较差的负债。而非敏感性的负债通常指较稳定的银行可用于期限错配的负债。银行应按一定的标准构建模型进行量化约束。结合这两方面应注意巴塞尔协会制定的流动性指标,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的最低要求提高到7%、核心一级资本(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最低要求提升至4.5%。一级资本金比率将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从4%提升至6%。还有反周期缓冲为0-2.5%,流动性覆盖比率(LCR)以及净稳定融资比率(NSPR)。(LCR是确定在短期极端压力情境下,银行所持有无变现障碍优质的流动性资产量,以便应对此种情境下资金额净流出;NSPR是确保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最起码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能够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系统重要性提出1%的附加资本要求。

三总结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增加了融资的渠道,这使银行的存款基础下降。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尤为重要的是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商业银行应协同我国的中央银行及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为商业银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创造并维护商业信誉,减少群众对商业银行的担忧。依据上文中提到的现金流量适当法协同量化模型管控制度,商业银行可以依据本行自身的资产性质与结构通过专业人员建立风险测控模型,应用于银行的每笔操作进行评估风险显性化的概率及操作可行性;同时也应聘请专业人员将风险管理知识普及于在岗从业人员,在外部监管的同时进行技术及专业化双向性系统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

[2] van den End,Jan Willem.Liquidity Stress-Tester: A Model for Stress-Testing Banks' Liquidity Risk [J].CESifo Economic Studies,March 2010:1.

[3] 廖岷,杨元元.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8(6):69.

[4] 田娟,王鹏飞.巴塞尔流动框架的最新修订及对我国的启示[J].风险管理,2014(1):36-38.

[责任编辑:文筠]

摘要:由射阳事件引发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流动性管理的思考,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从宏观角度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监管既是一种客观需求,同时出于商业银行本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和多方监管制度全方位的预防风险的发生。依据近几年的金融事件及巴塞尔协议的关于流动性的新规定,使用数量化模型和操作人员的双向性风险控制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83-02

根据2014年3月24日的江苏省射阳盐城环保区农村商业银行发生的近千人的集中取款现象,以及近年来一些曾经一度被人们公认的较有名声的商业银行及投资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如美国国际集团AIG(保险集团)、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的事件。2008年的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对全球流动性造成较大的冲击,2013年6月20号的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异常波动等现象都引发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该银行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获得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为银行部分资产的迅速变现,第二种途径为银行通过如主动吸收存款这样的主动负债手段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获得流动性,当二者有任意一种流动性的获得途径面临不确定性时,商业银行都会面临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也具有不可预见性、较高的不确定性、潜伏性(一般该风险潜伏于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及管理)、当隐性风险显性化时对银行的冲击破坏力较大等特点,在业界有人认为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从宏观上看,近几年银行体系虽然出现了持续过剩,但是,仍然存在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长期中并不能排除其转化为现实流动性风险的可能。从微观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一旦宏观环境发生逆转,突发的流动性压力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遇的流动性危机。

由此可看出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中的流动性管理;同时应与其他的风险管控相协调,统筹兼备和谐统一式地进行风险管理,并将风险管理活动渗透到银行的各个经营环节,以达到预防隐性风险显性化的效果。

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近几年最具典型的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全球金融乃至各个生产经营领域的流动性带来严重的冲击。美国从最开始的债务危机使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地满足债权人的变现要求,逐渐演变成流动性危机。同时2013年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飙升事件以及通过最近射阳事件,都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水平并未达到一定水准,自身的抗击风险能力不强及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巴塞尔协会及G20首尔峰会分别讨论研究得出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检测的国际框架》、《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比率及流动性风险监测工具》都是流动性监管的阶段性成果,可看出流动性监管的重要地位。

商业银行也可以采用压力测试模型去测量流动性风险,这个模型可以不断测量流动性对资本账户的影响,包括对银行资产的敏感性及对银行信誉的影响。也影响着关于银行资产指令及银行关于流动性短缺的调剂,这个模型的最初创建人是莫特卡洛。荷兰银行曾经引用应对二级资产特殊情况下的变化,也对一级资产的变化进行控制减缓冲击,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系统风险的发生。同时国家也制定政策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这有利于预防商业银行风险的发生。

(一)商业银行现金流量适当法

商业银行用于表内业务的贷款与存款的期限错配方式进行赚取利差。为避免临时性大额存款提取造成的流动性短缺,商业银行除了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保证金外,商业银行还应设立风险管理部门针对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模式与业务种类以及各占资产负债总和的比重情况,提取银行本身的储备保证金以应对突发事件。巴塞尔协议Ⅲ进行2.5%的资本留存缓冲政策,扣除递延税项和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等组成。为避免银行银行自身保证金资金的闲置,可对其进行投资管理投资于变现性较强、安全性较高的产品。

(二)量化模型管控制度

银行内部应对不同负债进行分类,如对划分为敏感与非敏感负债。敏感负债即相对活跃的、稳定性较差的负债。而非敏感性的负债通常指较稳定的银行可用于期限错配的负债。银行应按一定的标准构建模型进行量化约束。结合这两方面应注意巴塞尔协会制定的流动性指标,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的最低要求提高到7%、核心一级资本(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最低要求提升至4.5%。一级资本金比率将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从4%提升至6%。还有反周期缓冲为0-2.5%,流动性覆盖比率(LCR)以及净稳定融资比率(NSPR)。(LCR是确定在短期极端压力情境下,银行所持有无变现障碍优质的流动性资产量,以便应对此种情境下资金额净流出;NSPR是确保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最起码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能够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系统重要性提出1%的附加资本要求。

三总结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增加了融资的渠道,这使银行的存款基础下降。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尤为重要的是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商业银行应协同我国的中央银行及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为商业银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创造并维护商业信誉,减少群众对商业银行的担忧。依据上文中提到的现金流量适当法协同量化模型管控制度,商业银行可以依据本行自身的资产性质与结构通过专业人员建立风险测控模型,应用于银行的每笔操作进行评估风险显性化的概率及操作可行性;同时也应聘请专业人员将风险管理知识普及于在岗从业人员,在外部监管的同时进行技术及专业化双向性系统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

[2] van den End,Jan Willem.Liquidity Stress-Tester: A Model for Stress-Testing Banks' Liquidity Risk [J].CESifo Economic Studies,March 2010:1.

[3] 廖岷,杨元元.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8(6):69.

[4] 田娟,王鹏飞.巴塞尔流动框架的最新修订及对我国的启示[J].风险管理,2014(1):36-38.

[责任编辑:文筠]

猜你喜欢
流动性管理措施商业银行
美联储缩表、全球流动性与中国资产配置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影响
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