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供应量模式探析我国超额货币供给

2014-09-19 20:28王晨玮曹冠甲杨柠宁张佩曹颖智
北方经贸 2014年7期

王晨玮+曹冠甲+杨柠宁+张佩+曹颖智+刘降斌

摘要:超额货币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文通过以货币供给理论为基础,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几个角度,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研究我国超额货币现象。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对于今后的宏观调控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超额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内生性;外生性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88-02

所谓超额货币现象我国是以M2衡量的货币增长速度经常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即M>Y+P意味着有一部分货币供给是超过货币需求的。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M2/GDP的比例增长过快:从1978年到2003年,我国GDP增长了8.33倍,CPI上涨了2.47倍。货币增长率均远大于物价上涨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之和,这就是所谓“超额货币”现象。

一、基础货币对M2的影响

基础货币的变化会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我国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按照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货币量

M1=M0+活期存储

M2=M1+定期存储+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障金。

从2007年开始,我国流通中的货币(M0)增长率高达1.22倍,M1为1.44倍,M2为2.75倍,货币供应量井喷式增长。其中央行从中起着主导作用。图一为央行数据库中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基础货币是现金加上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其计算公式为:B = C+ R,C代表现金,货币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是货币发行的表现,R代表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以及少数的机构和组织存款。基础货币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财政渠道:政府通过发行债权,从社会各界融资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二是信贷渠道:通过数个具有内生性的工具如:商业银行信用贷款。

二、货币乘数对M2的影响

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会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很多,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到宏观政策都会影响到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公式为:

式一货币乘数公式

其中k为现金漏损率; rd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t表示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t表示定期存款比率;e表示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在公式中中央银行可以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其具有外生性,而其他变量中央银行无法控制,都具有内生性,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的发放货币存储供给口令,从而间接影响企业、个人等微观行为主体等内生变量,也能达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因此,必须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够迅速地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使其能够达到调控货币供给,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下面重点讨论这两大变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一)从弗里德曼提倡的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考虑

所谓外生变量的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主要是由于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还是能较为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的。

1.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经济强有力的助推器,近30年来我国的年均GDP增速达到了10%左右,远超出了政府既定的年均8%的经济增长目标,如图三所示。但同时宽松的货币也是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之一,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时机适当紧缩银根,同时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又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连续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约束,并大力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以期望能调整微观经济回落的势头。2009年我国国内新增信贷总量达历史最高,全年新增信贷总额达到9.59万亿元。历年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控下,国内市场具备并累积了充足的流动性过胜,从而导致我国一些年份经济过热现象的发生。

(二)从凯恩斯提倡的货币供给内生变量考虑

所谓内生变量其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是由于经济因素,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据此提出以下观点。

1.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带来经济飞跃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政府投资相对于私人投资缺乏优化信息资源的能力,尤其是非市场因素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复制建设和过度竞争非常严,大量的资源被严重浪费。其次,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方法提高了资本在收益中的分配权,资本所有者获得大部分的收益,劳动所有者的工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这大大加剧了社会矛盾。再次,资本的边际效用递减,货币的经济效用不断减弱,增加货币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和购买力的提高,并最终导致超额货币供给现象。

2.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在货币调节机制中充当举足轻重中作用,凯恩斯学派著名代表Lavoie(1984)指出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指的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发行的通货和各种存款凭证,它们形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莫尔从信用货币、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商业银行角色转换和货币乘数五个方面论证了货币供给内生性变量,商业银行贷款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商行信贷通过派生货币创造了新的储蓄,派生存款如果能够推动有效投资,那么对经济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行不会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糟糕的莫过于派生存款的最终以不良贷款的形式留存。在中国,商业银行仍是国家支持的不得破产企业,但商行无法像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廉价资本、较低的投资和消费能力导致商行发行了大量的无效的贷款。增加了货币存量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很少。

3.国际收支双顺差。从199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多年呈现双顺差现象。从经常项目来看,我国国内的商品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需求无法消耗供给,过剩的供给向海外留出,导致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导致货币量增加。另一方,资本与金融项目中我国在存在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吸引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变相套取人民币的手段,可观的投资回报大量进入外商的腰包,而并非本国的资本持有者。这种双顺差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储蓄大于投资情况下利用外国需求拉动总需求的一种方式,是内外失衡情况下的总体均衡,它在暂时缓解总供求矛盾的同时,加剧了超额货币供给。

4.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此外,近些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1994年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直到2005年之前我国实际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汇率水平长期保持在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的平稳水平。自从2005年我国启动汇率改革以来,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累计升值已超过20%。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过程中,一些海外的热钱也瞄准的外汇收益不断涌入,在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不得不被动投放本币,导致基础货币供给不断增加,这样也间接推动货币超额供给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可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货币领域的非均衡现象——超额货币供给问题也不断加深。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政府应做好从单一拉动经济增长机制转变为优化产业结构和为私人投资提供机会多方面职能,加强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制度,提高宏观调控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推动各项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齐永生.我国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北师范大学,2011.

[2] (荷) 尼尔斯·赫米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余昌淼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 牛秀起.对我国“超额货币”成因的历史和现实考量[J].金融与经济,2008(3).

[4] 萨秋荣.我国货币供给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科学与经济,2005(5).

[5] 王丽珠.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分析[J].经济参考报,2004(3).

[责任编辑:王鑫]

摘要:超额货币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文通过以货币供给理论为基础,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几个角度,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研究我国超额货币现象。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对于今后的宏观调控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超额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内生性;外生性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88-02

所谓超额货币现象我国是以M2衡量的货币增长速度经常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即M>Y+P意味着有一部分货币供给是超过货币需求的。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M2/GDP的比例增长过快:从1978年到2003年,我国GDP增长了8.33倍,CPI上涨了2.47倍。货币增长率均远大于物价上涨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之和,这就是所谓“超额货币”现象。

一、基础货币对M2的影响

基础货币的变化会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我国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按照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货币量

M1=M0+活期存储

M2=M1+定期存储+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障金。

从2007年开始,我国流通中的货币(M0)增长率高达1.22倍,M1为1.44倍,M2为2.75倍,货币供应量井喷式增长。其中央行从中起着主导作用。图一为央行数据库中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基础货币是现金加上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其计算公式为:B = C+ R,C代表现金,货币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是货币发行的表现,R代表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以及少数的机构和组织存款。基础货币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财政渠道:政府通过发行债权,从社会各界融资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二是信贷渠道:通过数个具有内生性的工具如:商业银行信用贷款。

二、货币乘数对M2的影响

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会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很多,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到宏观政策都会影响到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公式为:

式一货币乘数公式

其中k为现金漏损率; rd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t表示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t表示定期存款比率;e表示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在公式中中央银行可以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其具有外生性,而其他变量中央银行无法控制,都具有内生性,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的发放货币存储供给口令,从而间接影响企业、个人等微观行为主体等内生变量,也能达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因此,必须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够迅速地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使其能够达到调控货币供给,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下面重点讨论这两大变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一)从弗里德曼提倡的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考虑

所谓外生变量的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主要是由于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还是能较为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的。

1.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经济强有力的助推器,近30年来我国的年均GDP增速达到了10%左右,远超出了政府既定的年均8%的经济增长目标,如图三所示。但同时宽松的货币也是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之一,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时机适当紧缩银根,同时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又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连续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约束,并大力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以期望能调整微观经济回落的势头。2009年我国国内新增信贷总量达历史最高,全年新增信贷总额达到9.59万亿元。历年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控下,国内市场具备并累积了充足的流动性过胜,从而导致我国一些年份经济过热现象的发生。

(二)从凯恩斯提倡的货币供给内生变量考虑

所谓内生变量其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是由于经济因素,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据此提出以下观点。

1.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带来经济飞跃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政府投资相对于私人投资缺乏优化信息资源的能力,尤其是非市场因素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复制建设和过度竞争非常严,大量的资源被严重浪费。其次,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方法提高了资本在收益中的分配权,资本所有者获得大部分的收益,劳动所有者的工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这大大加剧了社会矛盾。再次,资本的边际效用递减,货币的经济效用不断减弱,增加货币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和购买力的提高,并最终导致超额货币供给现象。

2.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在货币调节机制中充当举足轻重中作用,凯恩斯学派著名代表Lavoie(1984)指出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指的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发行的通货和各种存款凭证,它们形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莫尔从信用货币、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商业银行角色转换和货币乘数五个方面论证了货币供给内生性变量,商业银行贷款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商行信贷通过派生货币创造了新的储蓄,派生存款如果能够推动有效投资,那么对经济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行不会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糟糕的莫过于派生存款的最终以不良贷款的形式留存。在中国,商业银行仍是国家支持的不得破产企业,但商行无法像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廉价资本、较低的投资和消费能力导致商行发行了大量的无效的贷款。增加了货币存量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很少。

3.国际收支双顺差。从199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多年呈现双顺差现象。从经常项目来看,我国国内的商品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需求无法消耗供给,过剩的供给向海外留出,导致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导致货币量增加。另一方,资本与金融项目中我国在存在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吸引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变相套取人民币的手段,可观的投资回报大量进入外商的腰包,而并非本国的资本持有者。这种双顺差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储蓄大于投资情况下利用外国需求拉动总需求的一种方式,是内外失衡情况下的总体均衡,它在暂时缓解总供求矛盾的同时,加剧了超额货币供给。

4.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此外,近些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1994年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直到2005年之前我国实际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汇率水平长期保持在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的平稳水平。自从2005年我国启动汇率改革以来,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累计升值已超过20%。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过程中,一些海外的热钱也瞄准的外汇收益不断涌入,在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不得不被动投放本币,导致基础货币供给不断增加,这样也间接推动货币超额供给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可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货币领域的非均衡现象——超额货币供给问题也不断加深。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政府应做好从单一拉动经济增长机制转变为优化产业结构和为私人投资提供机会多方面职能,加强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制度,提高宏观调控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推动各项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齐永生.我国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北师范大学,2011.

[2] (荷) 尼尔斯·赫米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余昌淼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 牛秀起.对我国“超额货币”成因的历史和现实考量[J].金融与经济,2008(3).

[4] 萨秋荣.我国货币供给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科学与经济,2005(5).

[5] 王丽珠.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分析[J].经济参考报,2004(3).

[责任编辑:王鑫]

摘要:超额货币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文通过以货币供给理论为基础,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几个角度,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研究我国超额货币现象。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对于今后的宏观调控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超额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内生性;外生性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88-02

所谓超额货币现象我国是以M2衡量的货币增长速度经常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即M>Y+P意味着有一部分货币供给是超过货币需求的。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M2/GDP的比例增长过快:从1978年到2003年,我国GDP增长了8.33倍,CPI上涨了2.47倍。货币增长率均远大于物价上涨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之和,这就是所谓“超额货币”现象。

一、基础货币对M2的影响

基础货币的变化会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我国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按照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货币量

M1=M0+活期存储

M2=M1+定期存储+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障金。

从2007年开始,我国流通中的货币(M0)增长率高达1.22倍,M1为1.44倍,M2为2.75倍,货币供应量井喷式增长。其中央行从中起着主导作用。图一为央行数据库中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基础货币是现金加上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其计算公式为:B = C+ R,C代表现金,货币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是货币发行的表现,R代表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以及少数的机构和组织存款。基础货币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财政渠道:政府通过发行债权,从社会各界融资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二是信贷渠道:通过数个具有内生性的工具如:商业银行信用贷款。

二、货币乘数对M2的影响

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会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很多,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到宏观政策都会影响到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公式为:

式一货币乘数公式

其中k为现金漏损率; rd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t表示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t表示定期存款比率;e表示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在公式中中央银行可以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其具有外生性,而其他变量中央银行无法控制,都具有内生性,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的发放货币存储供给口令,从而间接影响企业、个人等微观行为主体等内生变量,也能达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因此,必须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够迅速地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使其能够达到调控货币供给,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下面重点讨论这两大变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一)从弗里德曼提倡的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考虑

所谓外生变量的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主要是由于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还是能较为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的。

1.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经济强有力的助推器,近30年来我国的年均GDP增速达到了10%左右,远超出了政府既定的年均8%的经济增长目标,如图三所示。但同时宽松的货币也是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之一,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时机适当紧缩银根,同时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又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连续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约束,并大力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以期望能调整微观经济回落的势头。2009年我国国内新增信贷总量达历史最高,全年新增信贷总额达到9.59万亿元。历年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控下,国内市场具备并累积了充足的流动性过胜,从而导致我国一些年份经济过热现象的发生。

(二)从凯恩斯提倡的货币供给内生变量考虑

所谓内生变量其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是由于经济因素,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据此提出以下观点。

1.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带来经济飞跃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政府投资相对于私人投资缺乏优化信息资源的能力,尤其是非市场因素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复制建设和过度竞争非常严,大量的资源被严重浪费。其次,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方法提高了资本在收益中的分配权,资本所有者获得大部分的收益,劳动所有者的工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这大大加剧了社会矛盾。再次,资本的边际效用递减,货币的经济效用不断减弱,增加货币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和购买力的提高,并最终导致超额货币供给现象。

2.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在货币调节机制中充当举足轻重中作用,凯恩斯学派著名代表Lavoie(1984)指出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指的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发行的通货和各种存款凭证,它们形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莫尔从信用货币、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商业银行角色转换和货币乘数五个方面论证了货币供给内生性变量,商业银行贷款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商行信贷通过派生货币创造了新的储蓄,派生存款如果能够推动有效投资,那么对经济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行不会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糟糕的莫过于派生存款的最终以不良贷款的形式留存。在中国,商业银行仍是国家支持的不得破产企业,但商行无法像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廉价资本、较低的投资和消费能力导致商行发行了大量的无效的贷款。增加了货币存量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很少。

3.国际收支双顺差。从199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多年呈现双顺差现象。从经常项目来看,我国国内的商品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需求无法消耗供给,过剩的供给向海外留出,导致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导致货币量增加。另一方,资本与金融项目中我国在存在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吸引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变相套取人民币的手段,可观的投资回报大量进入外商的腰包,而并非本国的资本持有者。这种双顺差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储蓄大于投资情况下利用外国需求拉动总需求的一种方式,是内外失衡情况下的总体均衡,它在暂时缓解总供求矛盾的同时,加剧了超额货币供给。

4.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此外,近些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1994年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直到2005年之前我国实际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汇率水平长期保持在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的平稳水平。自从2005年我国启动汇率改革以来,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累计升值已超过20%。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过程中,一些海外的热钱也瞄准的外汇收益不断涌入,在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不得不被动投放本币,导致基础货币供给不断增加,这样也间接推动货币超额供给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可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货币领域的非均衡现象——超额货币供给问题也不断加深。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政府应做好从单一拉动经济增长机制转变为优化产业结构和为私人投资提供机会多方面职能,加强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制度,提高宏观调控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推动各项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齐永生.我国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北师范大学,2011.

[2] (荷) 尼尔斯·赫米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余昌淼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 牛秀起.对我国“超额货币”成因的历史和现实考量[J].金融与经济,2008(3).

[4] 萨秋荣.我国货币供给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科学与经济,2005(5).

[5] 王丽珠.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分析[J].经济参考报,2004(3).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