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9-19 09:01何德镇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平和县发展对策

何德镇

摘 要:介绍了漳州平和县林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取得主要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林业工程建设,优化森林结构,强化经营管理水平等,为平和县林业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和县;林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4-94-02

平和县是地处闽南金三角漳州西南部、九龙江上游的山区县,属于南亚热带潮湿气候,县域内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林业发展潜力大,山地各种植物生长繁茂,全县植物群落具有浓厚的南亚热带雨林景观特点,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了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和草坡等。近年来,平和县以桉树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降香黄檀为主的珍贵树种用材林和琯溪蜜柚、白芽奇兰为主的经济林等基地建设发展迅速,推动了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1 平和县林业建设现状

1.1 林业建设的主要特点 平和县地类结构以有林地为主。据2009年资料统计,平和县全县林地总面积178 340.64hm2,占县土地总面积的77.22%。森林总面积162 041.92hm2,森林覆盖率70.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85个百分点。森林经营类型商品林面积达到121 708.00hm2,占林地面积68.24%;生态公益林面积

56 632.64hm2,占林地面积31.76%。有林地中以集体林地占优势。集体林面积140 310.79hm2,占林地面积78.68%,国有林面积38 029.85hm2,占林地面积21.32%。森林起源以人工为主,人工林面积116 615.48hm2,占林地面积65.39%,天然林面积53 811.84hm2,占30.17%。林种结构主要是用材林和经济林,其中用材林面积66 541.64hm2,占林地面积37.31%,经济林面积50 677.71hm2,占28.42%。森林年龄结构以中龄林为主,占森林面积的35.43%,幼龄林占20.91%,近熟林占28.72%,成过熟林占14.94%。平和县经济林面积较大,琯溪蜜柚和白芽奇兰为主的经济林产值远高于用材林价值。

1.2 林业建设主要成效

1.2.1 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各级领导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进行造林更新,特别是在2004年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调动广大社会群众造林和营林的积极性,向林业注入的资金不断增加,形成了全社会参与造林护林的局面。造林地点从山上向非规划林地包括房前屋后、四旁、通道两侧、农田林网、城镇等拓展。2005年实施纵深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来,加快了低质低效林分的改造和生态公益林重点区位和地段的封山育林,加大资源培育力度。

1.2.2 林地保护成效显著 平和县严格控制林地占用,林业主管部门认真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制度,积极介入涉林项目的前期工作,严把征占林地审查审核关,严格执行占用征收生态公益林地“占一补一”制度,有效减少境内未批先占、不批也占和少批多占现象的发生;强化对占用征收林地使用调查、跟踪监测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重要生态区位的林地资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资源以及名木古树资源等,林地保护成效显著。

1.2.3 林业产业和生态体系持续发展 2000年平和县实施生态公益林地区划界定,把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地,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实行分类经营、定向培育。合理的分类经营后,平和县林业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商品林产业体系,林业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同时,严格落实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九龙江西溪自然保护区建设,圆满完成纵深防护林造林任务,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2 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林种、树种结构不尽合理 林业发展中存在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生态保护的现象。在平和县商品林中经济林比例占41.6%,大部分是琯溪蜜柚;用材林占54.7%,而桉树占较大比重。蜜柚经营中要高强度垦复造成地表裸露,易引起水土流失;纯林桉树大面积种植导致了地力退化和病虫害等问题。

2.2 林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平和县处于九龙江西溪上游,历史上洪涝灾害严重,是福建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五大水系的水源地均处于西部的高地势,台风带来的暴雨常引起山洪暴发,使下游出现洪涝灾害。特别是矿产开采造成森林植被及琯溪蜜柚高强度种植区常伴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局部水土流失,林地损毁严重,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3 林地保护管理形势较为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园区、城镇、道路、能源等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日益增大,林地保护面临新的威胁。尤其是一些建设项目多处于城区周边、江河两岸、水源地等,涉及的林地多为防护林,人口集中,生态脆弱、人地矛盾突出,有的生态区位重要,进一步增加了林地保护的难度。

3 平和县林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林业工程建设 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保障并积极培育生态公益林。按照调高、调优和相对集中的原则,逐步将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位内的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形成以面为主,带面结合的布局构架。加大溪江两岸的森林管护,以美化流域生态环境、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目的,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绿化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及护堤护岸林,建立多功能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加快交通干线两侧及一重山造林绿化,形成环境优美的森林通道。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工程,以一般用材为目标,培育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周期较短的人工林;以培育笋竹两用丰产竹林为重点,加强护笋养竹,积极推广施肥技术,合理采伐毛竹,大力改造低产竹林。

3.2 优化森林结构,提高培育质量 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恢复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坚持引进外来树种和开发本土树种相结合,丰富和充实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实现树种的良种化、乡土化和速生化。加强中幼龄林的抚育管理,培育后备森林资源,适当减缓成熟林、过熟林采伐,合理调整森林龄组结构,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加大对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增加防护林和特用林比例,构建起多树种、多层次、高效益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3.3 强化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森林生产力 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针对杉木低产林,通过块状补植提高单位面积株数,提早林分郁闭;以灌木树为主的阔叶低产林,采取补植乡土阔叶树种方式加快林分郁闭。对于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等封育条件的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等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育,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提高森林质量。对生产力较低的幼林开展抚育经营,通过劈草、清理病枯木、施肥等措施,促进保留木生长,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单位面积产量。 (责编:徐焕斗)

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和县发展对策
县域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
平和县森林经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守护老区乡亲的健康——记平和县漳汀村医生陈亚任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基层信访现状调查研究——以福建省平和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