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4-09-20 09:23郑企力王海庆王跃军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2期
关键词:靖江市高新技术知识产权

郑企力,王海庆,李 杰,王跃军

(靖江市科学技术局,江苏靖江 214500)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它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推动靖江市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靖江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2008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近年来,靖江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发达的苏南地区相比,靖江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加快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步伐,对推进靖江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两个率先”具有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1 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1.1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至2012年,靖江市共通过认定55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含江阴园区1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2013年,靖江市有14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公示阶段(不含江阴园区1家)。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总数名列泰州第一。(见图1)

图1 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统计

1.2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统计

2012年,全市5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44.45亿元,占全市列统工业总产值的8.29%,同比增长26.9%,比列统工业总产值增幅高出10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35.63亿元,同比增长25.4%,实现利税21.02亿元,利税率为15.5%,高于列统工业企业2.2个百分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09亿元,其中研究开发经费支出4.26亿元,占全市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的比例为35.7%(见图2-4)。

图2 2012年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部分财务统计数据

图3 全市列统企业工业产值

图4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1.3 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

从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情况分析,对照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八大重点领域中,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主导产品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等领域,其中属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3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比重达50%以上,属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16家,占比接近30%,而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和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加起来不足20%(见表 1)。

表1 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领域分布表

1.4 高新技术企业在临江产业的分布

从靖江市重点发展的五大临江产业分析,五大临江产业领域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占全市40%,主要集中在金属材料、船舶、能源等产业,其中属金属材料领域的有16家企业,属船舶领域的有3家企业,全都是船舶配件生产企业,靖江市船舶制造的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均不是高新技术企业(见表2)。

表2 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临江产业分布表

1.5 高新技术企业在新兴产业的分布

从靖江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分析,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和电子通信等五大新兴产业方面,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2家,占比达到总数的9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达到50%以上,其次是新材料产业,接近30%。目前,靖江市建有国家级微特电机及控制基地、新技术船舶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核电装备科技产业园,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以来,靖江市获得的7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部来自高端装备制造业(见表3)。

1.6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

从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分析,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主要集中在销售收入1-5亿元和亿元以下的企业,这两部分的企业占比均达到40%以上,而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0%。在全市十佳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6家,三十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16家,百优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33家(见表4)。

表4 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分布表

1.7 高新技术企业所获扶持

2008年以来,国家、省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五年来靖江市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5.0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获税收减免3.9亿元,占比达到77.38%(见表5)。

表5 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落实科技优惠政策一览表

2 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特点

2.1 民营企业发展较快

目前靖江市的5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全市获中国驰名商标企业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家;江苏省名牌产品企业3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泰州市名牌产品企业4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家;江苏省著名商标企业4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3家。3家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成功上市,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有亚星锚链、东华测试、格菱动力、耐斯数码上市企业4家。

2.2 明显集聚于重点发展地区

随着靖江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步伐的日益加快,开发区、各镇加快了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目前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开发区、新桥和靖城等地,集聚明显。如靖城现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占列统企业的比例为17.65%,但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的产值达到30.55亿元,占列统企业产值的30%以上(见表6)。

表6 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区域情况表

2.3 人才素质整体较高

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18601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4190人,占22.52%,从事R&D人员2032人,占全市列统企业从事R&D人员(4112人)近一半。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R&D人员的比例达10.9%,明显高于全市列统企业(3.27%)的比例;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35.2%,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占比为18.1%。

高新技术企业十分重视人才引进,目前靖江市引进两院院士13人,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引进9人,引进长江学者1人和国家“杰出青年”2人,全部由高新技术企业引进。2010年以来获得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引进人才11人、获得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12人,分别有10人是高新技术企业引进。

高新技术企业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靖江市有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人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5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6名,8人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6名省产业教授和8名省科技型企业家全部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结构、整体素质均高于其它企业,高新技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创新与研发、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 科技创新持续活跃

靖江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项目带动等举措,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有院士工作站、外资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技术中心等各类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8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69家,占比达到78.4%。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全部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获省级科技资金扶持896万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获得888万元,占比高达99%(见表7)。

表7 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一览表

2010年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8项,占全市60%以上,其中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项、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各1项全部由高新技术企业承担。获得上级科技扶持7515万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获得6560万元,占比达到87.3%(见表8)。

表8 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一览表

2010年以来,泰州市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有1165项,靖江市获得279项,占全市的比例为23.95%,名列泰州第一,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获得159项,占比达到57%(见图5)。

图5 2010-2013年靖江市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申报和保护,所占比重明显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显著提升。2012年全市申请专利5042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1868件,占比3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31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170件,占比50%以上;授权专利1151件,高新技术企业授权516件,占比4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3件,高新技术企业授权33件,占比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其他企业(见图6)。

图6 2012年靖江市专利申请情况

3 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问题

3.1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模偏小

截止2012年底,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5家,尽管占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4.56%,但与全市拥有430家列统企业相比,所占比重仍很低,仅占12.79%。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8%。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单体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

3.2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2012年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4.26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为3.15%,与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5%以上相比,研发投入比例明显偏低。另一方面,更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但总体缺乏发展思维和长远眼光,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总量偏少,质量偏低,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不足。

3.3 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引领和带动全市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必须加快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活力迸发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仪器设备共享、共性技术服务、成果技术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等工作,为靖江市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3.4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建设急需提速

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融资难”严重制约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瓶颈”。同时,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不成熟,风险投资机构不多,风险资金量不大,技术和风险资本结合困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资金传导机制尚未行成,多层次投融资市场体系急需完善。

4 发展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几点思考

当前,靖江市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资源、要素、环境压力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发展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要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健康、高效发展,关键是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完善人才管理体系,以科学的应对之策化危为机,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实现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4.1 坚持以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1.1 实施技术攻关,不断推动主导产业改造提升

围绕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对现有基础较好、潜力较大主导产业的创新力度,做强汽车配件、船舶修造、金属材料、能源等传统产业,政策上支持、要素上倾斜,激发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鼓励规模企业以大带小、延伸产业链,发挥优势企业作用,实施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和品牌延伸等,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围绕靖江市的支柱产业,着力在做大做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上下功夫,获取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自主科技成果,强化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放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4.1.2 强化引导措施,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把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作为科技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挂钩联系、驻点服务等方式给企业提供贴身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通过项目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支援等多种途径,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入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三年内争取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增民营科技企业100家。

4.1.3 集聚产业优势,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力培育一批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招商、产业招商,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规模工业中的占比。做实国家火炬计划新技术船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微特电机及控制产业基地、省核电装备科技产业园、泰州市级冶电化特种材料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船舶配套科技产业园、中科院理化所产业园、上海交通大学靖江产学研科技园,启动实施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乡镇建设,推动城北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进一步集聚特色产业优势,提升靖江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

4.2 坚持以政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健全创新服务载体,有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4.2.1 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自主研发为辅”的工作思路,拓展政产学研合作空间。认真组织参加企业院校行、科技洽谈会、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等对接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鼓励高位嫁接,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深化与中科院理化所、金属所的产学研合作,拓展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过程所、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对接交流,加强中科院理化所靖江技术转移中心和中科院金属所靖江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力争一批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的科技成果落户并实现产业化。强化政产学研合作重点。大力引进重大技术创新源,引导国内外优质资源向靖江市集聚,力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平台)来靖落户,促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努力并实现创新资源集聚的新突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特种合金材料及装备、汽车配件及总成等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内的资源调配,使各联盟成员间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或行业竞争力。

4.2.2 不断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创新载体运行管理、团队建设、经费投入和研发成果四个方面,对全市创新载体进行指导,开展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其建设水平。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一金字招牌,提升创业园服务定位,努力把创业园建设成为最佳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服务基地,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提供一流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承载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平台的各项功能,加快平台资源整合和服务功能提升,高起点建设一批科技服务超市、知识产权咨询代理机构,引进消化高新技术成果,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

4.2.3 深入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加大企业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研发机构聚集,重点鼓励科技型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平台;加大对于企业从事基础科学的支持力度,支持江山公司、三江电器等龙头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加快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技术创新模式”的战略转型,使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逐渐成为企业主导的市场化过程。紧扣靖江市船舶、微特电机、汽车配件、特种材料及机电装备等产业集群,联合国内最顶尖的相关技术领域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建一批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力争3年内新建企业院士工作站3-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0家,使靖江市重点支柱产业开发水平和科技创新资源集成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4.3 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指导,优化自主创新环境,不断强化企业创新意识

4.3.1 营造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把手工程,引导企业确立以科技创新求生存、促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自主创新是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切实做好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技人员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宣传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措施,在全市科技企业内营造一种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文化,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4.3.2 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实现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幅,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根据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立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社会投入体系,鼓励银行考虑民营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贷款计划,增加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上市支持力度,指导中小企业争取天使基金支持,进一步拓展靖江市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对高成长型企业的风险投资范围,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鼓励设立科技支行、科技保险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等金融专营机构,加快推动科技金融结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4.3.3 优化支持创新的政策环境

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进一步完善靖江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加强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与企业的联手互动,形成加强自主创新的合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发展。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省、市激励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项政策,以引导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科技计划、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等科技政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

4.4 坚持以知识产权战略为主体,推进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应用能力

4.4.1 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

加大政府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投入,加快国家专利产业化(沿江产业)基地建设,构建沿江产业专利运营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平台、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沿江产业专题专利数据库,选择重点领域开展产业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为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提供信息支持。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导干部、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专利知识的培训,组织企业按照自身规模、经营性质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事务,制定知识产权相关规章制度,明确专利工作中相关部门、个人与单位之间的责权利,有选择地采取各类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手段,形成多角度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协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专家为企业提供维权援助,依法保护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动的合法权益。

4.4.2 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政策导向

强化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和信息服务功能,转变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意识,推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行,将知识产权战略与生产经营战略一体化,纳入组织战略的核心部分。强化科技计划项目中的知识产权导向,将发明专利授权量作为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及验收的必备条件之一,把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成果奖励的重要前提条件,鼓励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创造。强化专利资助政策的激励和引导功能,根据阶段分解的原则,在专利申请阶段实行弱资助或不资助,在授权阶段实行强资助,授权后再补贴申请费用,并提高发明专利奖励额度,将专利奖励向优势产业倾斜,优化专利申请结构,加强专利质量目标管理,提高专利申请质量。

4.4.3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应用能力

鼓励国内外科研力量和靖江市企业的融合,共建研发机构、实验室等,形成开放、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加强横向技术交流,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共享。组建专利联盟,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强化价值链,发挥集体力量,提升行业门槛,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打造领域内的权威组织,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发展实际,通过“专利实施许可”和“专利转让”等方式,积极引进专利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企业自身核心技术的迅速突破。

4.5 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要务,完善人才管理体系,提供企业发展人才支撑

4.5.1 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

围绕“马洲英才”计划实施,紧扣“引进一个创新团队,落地一个亿元项目,引进一个教授博士,攻克一个科技难题”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平台对人才的集聚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靖创业。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鼓励他们到靖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继续优化政策关怀高层次科技人才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生活,积极申报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引导高端人才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等活动,不定期组织召开茶话会和沙龙,帮助他们融入靖江社会生活群体,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4.5.2 提高人才使用管理水平

面对现有各类科技人才,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要有人才难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放手、生活上照顾,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做到用好人才、人尽其才。要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指导方针。采用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模式,强调员工的个人发展,指导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将员工自己的个人目标、个人成长、个人价值实现、个人社会认同期望与企业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进一步留住人才。

4.5.3 提升企业人才整体素质

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协会,定期召开交流会及各种研讨会,聘请知名的管理专家与企业家们交流座谈,提供一个企业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调整人才结构,构筑合理的人力资源配比和储备,在重视技术性员工的同时吸收和培养专门的经济管理人才,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并在实际中逐步调整和改善其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大力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优化科技知识结构,提高科技人才整体素质,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家和研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中青年专家、青年科技创新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

猜你喜欢
靖江市高新技术知识产权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靖江市应急管理学院揭牌成立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
靖江市用“铁脚板”跑出“安全感”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靖江市种植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