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2014-09-21 13:26尹佳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4年1期
关键词:洋娃娃性别角色刻板

尹佳

性别角色指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适合位置,以及社会按照其性别所规范的行为模式。可见,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在文化期许下,适合男性或女性的行为。为什么男孩玩汽车或打球,而女孩只能玩洋娃娃,这是人们面对不同性别时采用不同的期望,而儿童则在不同期许下产生了不同的角色行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下的性别角色模式不同。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文化的传承者,媒体所传达的信息反映了当下时代的文化和思想。儿童绘本是社会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载体,绘图者通过精美的图画、简单的文字传达自己的思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Narahara(1998)认为绘本对于儿童的性别角色自我认定提供了典范。对于尚未识字,主要经由图像进行学习的幼儿来说,绘本对幼儿的社会化学习的影响力非常大。绘本中的男女角色形象会潜移默化地转化到幼儿的生活中。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儿童绘本中性别角色的外表装扮、角色职业、人格特质,角色行为等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一、儿童绘本中传统的性别角色

教育中的性别角色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教科书中人物性别的不公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严重,无论是男女出现频率的严重失衡,还是刻画的人物形象都倾向于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童调皮女童文静等性别特点。在幼儿故事书中同样存在此现象。学者张宇曾对幼儿园常用的传统故事书,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幼儿园采用的传统故事书中存在严重性别刻板印象。女性的角色往往是属于柔弱的被拯救者,被动的等待着代表坚强、刚毅的男性角色来将女性解救出来,似乎唯有如此,才得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带来了一种性别的意识形态。这种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不仅仅是女性受害,其实男性也深受其害。传统社会要求男性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男性要勇敢,男儿有泪不轻弹等,使得男性遭受巨大的压力时情绪受到压抑。当他们无法胜任传统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期待时,便会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的贬低,使得男性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无能者。由以上可知,传统的性别角色标准确实对女性及男性造成压抑及伤害,因此,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标准实在有其必要性。

二、儿童绘本中新的性别角色

绘本诞生于17世纪的欧洲,20世纪30年代,绘本的主流转向美国;50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20世纪70年代也流向台湾,随后引起全世界绘本阅读的热潮。当代的儿童绘本在女权主义的兴起之下,在性别公平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向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刻画多元的性别发展,从人物外表装扮、角色职业、人格特质到角色行为等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一)男女角色外表形象差异逐渐减小

在过去社会文化期许下,男孩和女孩在外在形象上大相径庭——女孩端庄整洁,举止优雅,身着花色裙装;男孩活泼顽皮,勇于探索,身穿裤装。可见,男孩的举止可以更加随意,而女孩则受到更多的束缚。在当代的儿童绘本中,出现一些不修边幅甚至中性化的女孩形象。笔者曾对随机抽取的30本国内外经典绘本进行分析,分析儿童绘本中男性和女性的外表,对比如下:

可以看出,儿童绘本中男性和女性在衣着及配饰的种类上不相上下,特别是男童和女童的穿着大致相同;男性的衣着较为简洁,颜色多为单色,而女性的衣着较为复杂,颜色多为混合色;在相貌和发型上,男童和女童的特点差异不大,男性成年人和女性成年人有较大差异,男性成年人胡须及眉毛的特点更为突出,女性成年人发型的特点更为突出。

上述分析表明,绘本中故事人物造型和色彩使用上较生活中的人物更为夸张,性别差异有意在减小。如《天空在脚下》中米瑞身穿水蓝海军服,《小小其实并不小》中的女主角小小脚踏足球的形象都颠覆了女性身穿粉红色公主裙的形象。

(二)人物职业多元化

德克斯(Deaux)和里维斯(Lewis)以职业统计为基础,选取70%以上的人们认为应该属于某一性别的职业,归纳出传统的男性职业为卡车司机,保险代理,电话安装员,化学家,城市规划者;女性的职业为职业辅导员,电话接线员,教师,护士。在当代的儿童绘本中,往往并不突出人物职业,或者刻画不同职业展现男性或女性不同的职业空间,以求打破性别角色的职业刻板印象。如《爸爸,你爱我吗?》中并没有提到爸爸的职业,而只是表现了做玩具给儿子、陪儿子放风筝的仁慈爸爸。又如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中,作者借由孩子之口叙述警察先生带着两姐妹在巴黎街上行走的故事,见识各行各业女性的风采:时髦的贵妇人、书报摊的老板娘、图书馆员以及声乐家、女主厨、女驯兽师、学校女老师……作者细心描绘社会中女性所扮演的各式各样的角色,旨在告诉我们,除了妈妈和妻子之外,女性角色还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三)人物的人格特质双面化

人格特质指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人格特质是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应的心理结构。当代儿童绘本中男女性别角色突破了传统的女性柔弱、被动而男性坚毅、刚强的角色刻板印象,绘本中的女性既有情感丰富,温柔,善解人意的女性特质,而且还兼具自信、积极、独立并且机智的男性气质,而男性同样也可以情感丰富、温柔、并不一定是坚强的。如在《小恩的秘密花园》中,情感丰富的小恩离开父母只身来到陌生的城市,不畏惧没有笑容的舅舅,并积极地与面包店店员成为了朋友,在遇到挫折时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又如《爱花的牛牛》中的公牛费迪南喜欢静静的闻花香。这些角色都突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即男性独立、积极、不轻易放弃,而女性则温柔、善良、消极等待、轻言放弃等,儿童绘本中的性别角色重新刻画了更加多元化的男女两性人格特质。

(四)性别角色行为局限性缩小

角色行为是指在角色概念、角色期望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即角色实现。角色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在传统的刻板印象中,男性的角色行为一般都被刻画成一家之主,家庭收入主的要来源,领导者,负责家中的修理工作;而女性的角色行为通常是情感支持的来源,打理家务,照顾孩子,洗衣做饭,负责家中的装饰。男童的角色行为通常是玩汽车,踢足球,玩射击游戏等竞争游戏,而女童的角色行为通常是玩过家家、喜欢洋娃娃等游戏。笔者发现,在当代的经典绘本中,人物角色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如下表。

可以看出,儿童绘本中的角色行为更加多元化。例如绘本《小猫玫瑰》中的黑玫瑰,她个性鲜明,积极自信,勇于展现自我,并且等长大后,玫瑰小猫并不以生儿育女为天职,而是积极追求自己唱歌的梦想。这样的角色行为突破不但体现在成人角色上,而且也体现在儿童之中。如在绘本《威廉的洋娃娃》中,威廉是一个小男生,但他想要一个洋娃娃,虽然许多人都笑他“恶心”、“娘娘腔”,在爸爸的期望下,威廉也学会打篮球、设计轨道,但他还是想要一个洋娃娃;爸爸买了电动火车给他,他可以设计出好多轨道,但他还是想要一个洋娃娃。故事的结尾,奶奶最终送给他一个洋娃娃,奶奶说:“这样威廉长大,他就可以慢慢学会怎么做一个好爸爸了。”

三、从绘本中学习如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

桑德拉·贝姆(Sandra Ben)(1983,1984)指出父母和老师在减少孩子性别刻板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家庭是幼儿性别角色学习的起点,父母需要在家庭中注入新的性别观点,示范更成熟健康的行为角色,才能从根本奠定性别平等的观念(晏涵文,黄富源,2002)。从优秀的儿童绘本中父母可以学习一些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性别角色教育。

(一)用不同的观点重新看待幼儿的性别角色

父母的观念决定了父母的行为。正确的性别角色知识,与时俱进的性别角色观念是家庭性别角色教育的基础。父母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来吸收新的观念,调整自己的性别角色观点。比如,在《威廉的洋娃娃》中威廉的父母因为性别刻板印象严重而责备威廉喜欢洋娃娃的行为,他们应该像威廉的奶奶学习,用不同的观点重新看待孩子性别角色的内涵,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以身作则,向幼儿示范多元性别角色行为

既然父母是孩子们首要的性别学习楷模,性别教育就不能只从子女身上着手,言传不如身教,也正是这个道理。成年人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提供给孩子多种选择来消除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一方面,父母轮流做饭,为孩子洗澡、推车,同时给予女儿和儿子汽车玩具,红色、蓝色的衣服等等。家是大家共同建立的,家事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夫妻基于相互的爱护疼惜,也透过彼此了解和沟通协调,找出好的办法来完成家中的各项事务,同时给予幼儿最佳的示范。

(三)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对于幼儿的教育,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父母应了解自己孩子的个别差异,并打破性别藩篱,帮助幼儿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兴趣和想法,让孩子明白每个小孩都很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随自己的个性、想法、喜好及所接触的事物,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当父母发现男孩喜欢洋娃娃,女孩迷恋机器人时,父母应该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活动、兴趣和潜能,要让自己的孩子不因传统刻板的性别角色,嫌恶自己的性别或压抑自己的本质,以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可能因为自己的性别行为而受到歧视和不理解,如何让孩子感到心安而不孤单,也是父母要预备的功课。父母首先要有一贯的态度,千万不要因压力而放弃逃避,或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

(四)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随时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为了让孩子消除以往的性别刻板印象,家长可以从孩子最喜欢、最可以打动他心灵的绘本着手,让孩子得以认识除《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人鱼公主》以外的人物,如《纸袋公主》、《小小其实并不小》,借此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除了利用绘本进行教育,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材料也比比皆是:子女衣服的颜色、生日的礼物、电视节目中的故事、广告中的情节、童话、漫画、玩具等都传递着与性别有关的讯息。可以由父母掌握的要细心分辨,避免落入传统性别文化的窠臼;不能由父母掌握的则视情况讨论,注重随机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书娟.幼儿园教材中的女性角色分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彭杆绫.从绘本《威廉的洋娃娃》谈家庭中的性别教育[J].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学报,2008

[3]张宇.幼儿园故事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关树文.中国少年读物中的性别角色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2)

可以看出,儿童绘本中的角色行为更加多元化。例如绘本《小猫玫瑰》中的黑玫瑰,她个性鲜明,积极自信,勇于展现自我,并且等长大后,玫瑰小猫并不以生儿育女为天职,而是积极追求自己唱歌的梦想。这样的角色行为突破不但体现在成人角色上,而且也体现在儿童之中。如在绘本《威廉的洋娃娃》中,威廉是一个小男生,但他想要一个洋娃娃,虽然许多人都笑他“恶心”、“娘娘腔”,在爸爸的期望下,威廉也学会打篮球、设计轨道,但他还是想要一个洋娃娃;爸爸买了电动火车给他,他可以设计出好多轨道,但他还是想要一个洋娃娃。故事的结尾,奶奶最终送给他一个洋娃娃,奶奶说:“这样威廉长大,他就可以慢慢学会怎么做一个好爸爸了。”

三、从绘本中学习如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

桑德拉·贝姆(Sandra Ben)(1983,1984)指出父母和老师在减少孩子性别刻板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家庭是幼儿性别角色学习的起点,父母需要在家庭中注入新的性别观点,示范更成熟健康的行为角色,才能从根本奠定性别平等的观念(晏涵文,黄富源,2002)。从优秀的儿童绘本中父母可以学习一些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性别角色教育。

(一)用不同的观点重新看待幼儿的性别角色

父母的观念决定了父母的行为。正确的性别角色知识,与时俱进的性别角色观念是家庭性别角色教育的基础。父母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来吸收新的观念,调整自己的性别角色观点。比如,在《威廉的洋娃娃》中威廉的父母因为性别刻板印象严重而责备威廉喜欢洋娃娃的行为,他们应该像威廉的奶奶学习,用不同的观点重新看待孩子性别角色的内涵,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以身作则,向幼儿示范多元性别角色行为

既然父母是孩子们首要的性别学习楷模,性别教育就不能只从子女身上着手,言传不如身教,也正是这个道理。成年人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提供给孩子多种选择来消除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一方面,父母轮流做饭,为孩子洗澡、推车,同时给予女儿和儿子汽车玩具,红色、蓝色的衣服等等。家是大家共同建立的,家事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夫妻基于相互的爱护疼惜,也透过彼此了解和沟通协调,找出好的办法来完成家中的各项事务,同时给予幼儿最佳的示范。

(三)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对于幼儿的教育,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父母应了解自己孩子的个别差异,并打破性别藩篱,帮助幼儿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兴趣和想法,让孩子明白每个小孩都很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随自己的个性、想法、喜好及所接触的事物,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当父母发现男孩喜欢洋娃娃,女孩迷恋机器人时,父母应该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活动、兴趣和潜能,要让自己的孩子不因传统刻板的性别角色,嫌恶自己的性别或压抑自己的本质,以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可能因为自己的性别行为而受到歧视和不理解,如何让孩子感到心安而不孤单,也是父母要预备的功课。父母首先要有一贯的态度,千万不要因压力而放弃逃避,或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

(四)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随时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为了让孩子消除以往的性别刻板印象,家长可以从孩子最喜欢、最可以打动他心灵的绘本着手,让孩子得以认识除《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人鱼公主》以外的人物,如《纸袋公主》、《小小其实并不小》,借此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除了利用绘本进行教育,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材料也比比皆是:子女衣服的颜色、生日的礼物、电视节目中的故事、广告中的情节、童话、漫画、玩具等都传递着与性别有关的讯息。可以由父母掌握的要细心分辨,避免落入传统性别文化的窠臼;不能由父母掌握的则视情况讨论,注重随机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书娟.幼儿园教材中的女性角色分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彭杆绫.从绘本《威廉的洋娃娃》谈家庭中的性别教育[J].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学报,2008

[3]张宇.幼儿园故事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关树文.中国少年读物中的性别角色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2)

可以看出,儿童绘本中的角色行为更加多元化。例如绘本《小猫玫瑰》中的黑玫瑰,她个性鲜明,积极自信,勇于展现自我,并且等长大后,玫瑰小猫并不以生儿育女为天职,而是积极追求自己唱歌的梦想。这样的角色行为突破不但体现在成人角色上,而且也体现在儿童之中。如在绘本《威廉的洋娃娃》中,威廉是一个小男生,但他想要一个洋娃娃,虽然许多人都笑他“恶心”、“娘娘腔”,在爸爸的期望下,威廉也学会打篮球、设计轨道,但他还是想要一个洋娃娃;爸爸买了电动火车给他,他可以设计出好多轨道,但他还是想要一个洋娃娃。故事的结尾,奶奶最终送给他一个洋娃娃,奶奶说:“这样威廉长大,他就可以慢慢学会怎么做一个好爸爸了。”

三、从绘本中学习如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

桑德拉·贝姆(Sandra Ben)(1983,1984)指出父母和老师在减少孩子性别刻板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家庭是幼儿性别角色学习的起点,父母需要在家庭中注入新的性别观点,示范更成熟健康的行为角色,才能从根本奠定性别平等的观念(晏涵文,黄富源,2002)。从优秀的儿童绘本中父母可以学习一些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性别角色教育。

(一)用不同的观点重新看待幼儿的性别角色

父母的观念决定了父母的行为。正确的性别角色知识,与时俱进的性别角色观念是家庭性别角色教育的基础。父母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来吸收新的观念,调整自己的性别角色观点。比如,在《威廉的洋娃娃》中威廉的父母因为性别刻板印象严重而责备威廉喜欢洋娃娃的行为,他们应该像威廉的奶奶学习,用不同的观点重新看待孩子性别角色的内涵,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以身作则,向幼儿示范多元性别角色行为

既然父母是孩子们首要的性别学习楷模,性别教育就不能只从子女身上着手,言传不如身教,也正是这个道理。成年人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提供给孩子多种选择来消除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一方面,父母轮流做饭,为孩子洗澡、推车,同时给予女儿和儿子汽车玩具,红色、蓝色的衣服等等。家是大家共同建立的,家事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夫妻基于相互的爱护疼惜,也透过彼此了解和沟通协调,找出好的办法来完成家中的各项事务,同时给予幼儿最佳的示范。

(三)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对于幼儿的教育,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父母应了解自己孩子的个别差异,并打破性别藩篱,帮助幼儿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兴趣和想法,让孩子明白每个小孩都很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随自己的个性、想法、喜好及所接触的事物,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当父母发现男孩喜欢洋娃娃,女孩迷恋机器人时,父母应该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活动、兴趣和潜能,要让自己的孩子不因传统刻板的性别角色,嫌恶自己的性别或压抑自己的本质,以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可能因为自己的性别行为而受到歧视和不理解,如何让孩子感到心安而不孤单,也是父母要预备的功课。父母首先要有一贯的态度,千万不要因压力而放弃逃避,或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

(四)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随时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为了让孩子消除以往的性别刻板印象,家长可以从孩子最喜欢、最可以打动他心灵的绘本着手,让孩子得以认识除《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人鱼公主》以外的人物,如《纸袋公主》、《小小其实并不小》,借此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除了利用绘本进行教育,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材料也比比皆是:子女衣服的颜色、生日的礼物、电视节目中的故事、广告中的情节、童话、漫画、玩具等都传递着与性别有关的讯息。可以由父母掌握的要细心分辨,避免落入传统性别文化的窠臼;不能由父母掌握的则视情况讨论,注重随机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书娟.幼儿园教材中的女性角色分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彭杆绫.从绘本《威廉的洋娃娃》谈家庭中的性别教育[J].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学报,2008

[3]张宇.幼儿园故事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关树文.中国少年读物中的性别角色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2)

猜你喜欢
洋娃娃性别角色刻板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我是洋娃娃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