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人士“党派性”及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差异性问题研究

2014-09-21 10:29代云李莉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差异性民主党派

代云+李莉

摘 要:无党派人士是具备“党派性”的。无党派人士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人群,而所代表的人群存在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如何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通过政治诉求来解决,这种政治诉求就是他们的“党派性”,而无党派人士与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的渠道、方式、内容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党派性;差异性;民主党派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19-03

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结构的重要部分,也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党派人士的特点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尤其要注重促进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来发挥作用。

一、无党派人士及其党派性

无党派人士是指特定的人群,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无党派人士被称做“社会贤达”。1948年4月30日以后,无党派人士被我国整体称为“无党派民主人士”。在21世纪以后,根据中央统战部的有关规定,对无党派人士的标准和条件进行了重新规定,即: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能够起到一定的代表性作用,具有参政议政的愿望,并保持无党派的政治身份[1]。在2005年里,我国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第一次对我国无党派人士进行了定义,将其定义为不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人民有积极贡献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其组成主体为知识分子[2]。

中发〔2005〕5号文件虽然首次对无党派人士作了指导性界定,但缺乏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综合评价机制,就影响了无党派人士的认定。在实践中,各级各单位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取一定比例来认定“无党派人士”。基本上按职务、职称、学历这几个可排比的条件来确定。每个单位认定的无党派人士在本单位中所占比例也不一样。这样一来,就存在两方面的情况:第一是比较灵活,便于操作;第二是对无党派人士概念内涵理解不一,定义不一,标准差异较大。

无党派人士是具备“党派性”的。无党派人士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人群,而所代表的人群存在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如何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通过政治诉求来解决,这种政治诉求就是他们的“党派性”。

二、无党派人士“党派性”的发展过程

(一)无党派人士党派性的产生

无党派人士的产生是伴随着19世纪初现代的政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我国1919年至1949年时期,将无党派并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有志之士称为社会贤达人士,这个时候的社会贤达就是无党派人士,如郭沫若、孟德惠等知名人士,这个时候的无党派人士的党派性主要体现在追求国内和平统一,消弥国共内战,打破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局面。如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社会贤达也就是这个时候的无党派人士就是否参与国民党的此次大会发生了很大的分歧。

(二)无党派人士党派性的转折

1948年4月30日,这个日子对无党派人士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主持下,将全国各个民主党派、各个民主团体以及社会重要贤达人士召集到一起,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会议主要议题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同时发出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这时无党派人士的党派性就体现在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3]。同时,无党派人士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社会贤达”正式改为“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无党派人士的党派性的含义

早在1951年6月份就有了定义,周恩来也对当时无党派人士的党派性作出过评价,他指出,无党派人士一般是不参加任何党派、长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能够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的人士[4]。这时的无党派人士的党派性体现在反对反动派的一大群人的活动。

(四)无党派人士党派性的正式定义

中发〔2005〕5号文件对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的涵义作了新的阐述:“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这个定义正式明确了“无党派人士”的范围、政治性及党派性。无党派人士与知识分子两者之间是一种包含的关系,无党派人士是有积极参与政治愿望的高级知识分子。

(五)新时期新阶段的无党派人士党派性

当前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目前国家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党派人士的党派性体现在积极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有成效的贡献。根据中发〔2005〕5号文件的具体要求,无党派人士首先不参与任何党派,具有为社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次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满足“不参与任何党派”以及“属于知识分子和社会影响力的人士”这两个条件只是必须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还必须在各自的发展领域有一定建树,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能够在自己所代表的人群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无党派人士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差异性

(一)参政议政渠道、方式上的差异性

由于无党派人士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有着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主要区别和显著特征,所以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在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位置超脱的优势,发表不便以政党名义发表的言论,参与不便由政党出面的活动,从而起到有时政党所起不到的作用。党外人士的参政议政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实职安排、政治安排、政府参事、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由中共邀请参加的各种重大决策会、政治协商会和座谈会等等,但由于无党派人士没有自己固定的机构与组织形式,在实职安排、政治安排方面所占比例少,在政治诉求时声音弱小,而且是以个人身份参与,代表性和作用性不大。无党派人士的提案意见,因为没有固定的程序、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实际上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而民主党派则不一样,他们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与机构和制度,在参政议政方面有一套完善的方式与方法,在人大、政协所占比例较大,在人民政协大会和有关专门会议上以政党或界别这个群体名义发言、提出提案,发挥参政议政作用。

(二)参政议政内容上的差异性

无党派人士人数众多,联系面广,广泛分布在科技、教育、医药、企业、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多个领域,多个专业,作为个体是分散的,但就无党派人士群体来说,占有很大的优势,它拥有各领域、各专业人才,能够集中反映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内容也更加广泛。

民主党派一般都是某一类人政治诉求的组织,如九三学社的党员基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成员大部分集中在研究所与高校,致公党则是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所以他们的人群更主要是集中在某一个领域,建言献策的内容更加集中一些。

(三)参政议政延续上的差异性

人是作为参政议政的主体,由于无固定的机构与历史断层之间的关系,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方面并没有把好的经验传承下来,在参政议政方面就显得不够成熟和无延续性。加上缺乏各种制度、各种工作机制,在人才培养选拔、人才储备方面没有稳定性,这些因素势必影响其作为群体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另外,由于无党派人士认证的不规范,没有统一的认证主体,就可能出现无党派人士在这个单位被认定为“无党派人士”,而在另一个单位可能就不是的情况。而民主党派成员由于有上级组织机构,就是换了一个单位,身份也能保持不变。

(四)参政议政采纳(领导批示)情况的差异性

如果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是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形式,采纳情况还会因为提案办理制度得到回复,但相比民主党派而言,缺乏党派这条渠道和监察。如果以个人身份参与到工会、妇联、工商联等社会群体、学术文化组织时,参政议政很多时候还只能停留在局面,采纳比例很少,致使很多提案成为空谈。

四、对策建议

(一)建好平台

1.建好“知联会”平台,把无党派人士组织起来,化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加大对“知联会”负责同志的培训力度,除安排参加社会调研考察和社会活动外,还安排他们到有关部门挂职锻炼,以增长他们的才干。统战部门在人力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使“知联会”组织工作起来顺心顺手、顺脑顺意,为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5]。

2.建立“智库”平台,强调无党派人士在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能力,在政府需要进行决策时提出专业建议,推动社会专业化科学化发展。分专业领域多建立这样的智库,就会把无党派人士作为一个专业群体的作用发挥出来。

3.建立监督平台。因为无党派人士相对于民主党派而言更加专业化,又因为他们不属于任何党派,所以他们比民主党派更超脱于政治化,因此无党派人士在民主监督方面比民主党派更具有优势。无党派人士在行使监督职能时,能够结合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使监督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我们要把无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其监督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注重培养

1.建立无党派人士人才库。由党委统战部门牵头,会同人事部门、组织部门深入调查摸底,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无党派人士进行考察,确定一批无党派人士,进入无党派人士人才库。无党派人士人才库应是分层和动态的。在层次性方面,应包括已做“三类安排”的无党派人士、未做安排的后备无党派人士、具有潜力的无党派人士。在动态性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结构和数量,把符合条件的无党派人士遴选进人才库,实施动态管理,科学发展无党派人士队伍。要有意识地把部分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留在党外,不断充实无党派人士人才库。

2.分类分层次培养教育。首先要对所有进入无党派人士人才库的人才加强思想教育,让其了解掌握各项方针、政策,增强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其次是对无党派代表人士中的领军人物进行重点培养,重点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和参政议政能力培养。通过搭建平台,支持其向更高科研专业层次突破,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比如支持有条件的人成为院士;通过参加各级培训班、担任实职、多岗锻炼、参加社会调研考察活动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参政议政的能力,从而成长为优秀的无党派代表人士领军人物。

3.无党派人士选拔任用程序制度化。要“给位子”、“压担子”,党委选拔配备党外干部时,要听取统战部门意见,要有意识地将一定比例的党外干部人数分配给无党派人士,进一步做好无党派人士的实职安排、政治安排和社会安排,促进无党派人士的选拔使用科学化制度化。

(三)扩大宣传,营造其归属感和荣誉感氛围

1.政策宣传。通过规范使用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进一步加强对他们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的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自豪感。

2.人物活动宣传。对无党派人士参与的社会活动,要强调突出其“无党派人士”这个政治身份,对其将要参与的社会活动在前期进行新闻策划,中期专门进行新闻素材采集,后期进行新闻宣传包装,让民众对“无党派人士”深入了解,特别是将无党派重点人物打造成无党派人士群体的领军人物,以其高尖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将一批优秀的无党派人士吸引在身边,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增强无党派人士群体荣誉感。充分调动无党派人士的群体力量,推动社会服务不断向前发展。

——————————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2000-2-23.

〔2〕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N].2005-2-18.

〔3〕关于无党派人士的几个问题.中央统战部网站. 2009-02-09

〔4〕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樊笃涛.高校发挥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无党派人士差异性民主党派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视域下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效能提升研究
普洱学院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新时期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