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的历史渊源

2014-09-21 15:56王蓓蓓
艺术评鉴 2014年16期
关键词:吸收交融

摘要:陕北榆林特有的丝弦小调榆林小曲是传唱于榆林城内的明清江南俗曲。从明清时期,一直流传到榆林的江南的小曲、时调,与榆林当地语言、民间音乐交融、通过吸收发展,形成了特有的风韵,植根在榆林这块土壤上。

关键词:榆林小曲 江南俗曲 吸收 交融 南北文化

一、民族交流

榆林文化受河套文化和匈奴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战事的频发地,使这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对外来文化形式的接受融合,并层层累积,形成了多元文化形式、种类叠加错杂,生成一些新的种类,明显不同于当地原生文化种类,也不同于源形式的变体异文。

榆林小曲的形成发展过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根据《榆林府志》当中的记载:自明朝成化的九年,也就是公元1473年,建立了卫城。此时朝廷开始通过移民的方式,对边关进行人员充实。因此,在此时榆林则成为了当时的重镇之一,从而使得历朝历代都屯兵住将。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榆林会有许多外籍官员驻扎,随着时间逐年增加,人才的汇聚,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也会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新的艺术品种—榆林小曲就是生成了。同时根据清乾隆皇帝的《衔批通鉴辑览》记载:在正德十三年秋,明武宗通过山西渡过黄河,先抵达陕西府谷之后,在十月抵达榆林,并住在太乙神宫(也称为“凯歌楼”),并每日有歌、唱、舞等。直至十四年(公元1519年)二月初,方才由原路返回京师。行前纳了延德总兵戴钦之女为妃。并大征女乐。又据《榆林府志》记载,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由江南来的谭吉聪(字舟石,浙江嘉兴人),任榆林堡同知。此人对榆林的“边韦地之形与风俗非常熟悉”,对“人物艺文也重长子之选录”,对“兵食水利马政军器人物艺文宜有志此”。对江南小曲十分喜好,来榆时带了家眷及使女、歌伎和所用乐器等,闲暇时,常令这些使女、歌妓为他们演唱求乐,甚至在他主持修镇志时,也要请艺人来奏乐弹唱。可见于江南的交流之频繁,导致文化互融性也就越强。

二、吸收南北文化

在清末民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榆林小曲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一部分的民间音乐而被广泛的流传。尤其是在当时的小手工业者当中,唱榆林小曲则成为一种时尚和交际的手段。在这段时间大量的艺人开始涌现,从而使得榆林小曲在此时达到了兴盛期,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陈太爷上任》等。榆林小曲在它最初发展的阶段,一直流传到榆林的江南的小曲、时调,与榆林当地语言、民间音乐交融、通过吸收发展,形成了特有的风韵。榆林小曲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在江南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本地民歌,并加以改造。如《掐蒜苔》等,其歌词未作变动,但把原来较单薄的曲调变得更加抒情缠绵了。榆林小曲还有几门江淮那边的“亲戚”。比如扬州清曲,分单片和套曲的结构,不化妆,不说白,不表演的演出形式和发声用窄口(假嗓子)、阔口(真嗓子)交替使用的技巧,与榆林小曲相似。湖南祁阳小调的伴奏乐器则与榆林小曲完全一样,曲目中与榆林小曲相同的有《五更调》、《十杯酒》等。内蒙古兴和小曲,大都与榆林小曲相同。如《放风筝》、《卖杂货》等。榆林小曲《张生戏莺莺》中唱词与江浙民歌《茉莉花》几乎如出一辙,将其曲调与陕北民歌结合,稍作些变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变异,榆林小曲中的某些唱段仍然有着浓厚的江南味道。

三、广为流传的榆林小曲

在江南小曲和陕北民歌的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生物就是榆林小曲。清代,在榆林做官的多是江南人,他们直接将江南小曲带到了这个塞外名城。浙江人谭吉璁是康熙年间榆林同知,他带来的是江南韶乐。而湖南人刘厚基则带来了湖南花鼓戏与祁剧。为了便于当地群众接受,将湖南地方戏和陕北当地民歌结合。就这样,江南小曲渐渐传入陕北人耳朵里,散落在铁匠铺、中药店、豆腐坊、粉坊(生产粉丝等制品的作坊)。于是,江南的小曲在榆林的这片土地里生了根,陕北民歌的词句也慢慢渗入到江南小曲当中,各种音乐形式相互融合渗透,别具风味的音乐大杂烩——榆林小曲形成了。起初的榆林小曲只是在官府衙门中演唱,士绅中间或有流行,但与民间无关。乾隆年间,镇衙门里成立了由守备李义任领班的业余曲艺班子,负责教授小曲的弹唱和演出的组织工作。嘉庆年间,李义之子李殿魁官拜千总,他承传父艺,能弹善唱,在总兵的指派下,对当时传唱的小曲进行搜集、整理,编成了最早的《榆林清唱小曲》一书。道光年间,李殿魁会同儿子李芳等人,后来走出官衙,为不同身份的人士表演。由此,榆林小曲开始逐步走向民间。而纵观榆林小曲的发展,可总结为通过特定的渠道,并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对其不断学习、改进和润色,从而使得小曲落后榆林,成为著名的榆林小曲。

受现代文化的影响,民间艺术受到冷落,小曲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切传统民俗日益淡化,如丧事从简,婚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淡化等,使小曲展示平台日益减少。小曲是陕北独特的市民阶层艺术,雅俗共赏,既为自娱自乐,又与民俗活动密切联系,是榆林市井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抢救、保护榆林小曲,吸收小曲发展衍化经验,培养高水平的演唱人才,对小曲的唱法进行完善,使榆林小曲能够长久的保留下去。

总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榆林小曲的发展,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通过更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更好的保留榆林小曲的精髓,从而为今天的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注入原始的活力,并以此更好地加快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基金项目:

本文为榆林市科技局项目,项目名称:榆林小曲的创新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f13-17。

参考文献:

[1]王蓓蓓. 榆林小曲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2]项阳.男唱女声:乐籍制度解体之后的特殊现象——由榆林小曲引发的相关思考[J].音乐创作,2009,(06).

[3]白晓炜.全面把握研究对象,思考传统音乐发展脉络——榆林小曲研究与再认识[J].音乐研究,2011,(04).

[4]程明社,王雪莲.榆林口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吸收交融
TRACE BACK
真美
南亚之旅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美声唱法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吸收与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交融的独特优雅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