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视角的区域空间规划研究

2014-09-22 03:06倪楠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7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国土规划

倪楠

摘 要:该文基于区域空间规划的内涵和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考察区域,从对区域国土规划的共生环境、共生因素和共生模式3个维度的分析提出了区域空间规划新的发展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国土规划的编制思路,以期对区域国土规划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共生理论;国土规划;皖江城市带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7-09-03

引言

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国土自然条件,对国土资源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统筹谋划和综合部署,是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引导性和约束性的高层次空间规划,是政府实施空间管制的纲领性文件[1]。近年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促进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等议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由于高层次空间规划的缺位,现有各种规划不仅不能解决市场失灵、资源低效利用、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反而造成各司其职,相互不匹配甚至冲突的局面,造成资源错误配置[2]。目前,新一轮国土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即将出台,各省、区域性国土规划都在编制之中,新一轮国土规划将“广域均衡、协调、一体化”等作为重要指导。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图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土规划的编制为研究蓝本,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为区域国土规划的编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共生理论与区域空间规划

1.1 共生理论概述 “共生”(symbiosis)概念最早来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互相依赖,各自获得一定利益的一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共生现象是有其普遍性的,贯穿于社会经济系统中,共生思想方法自出现以来,逐渐被拓展到社会科学领域之中,其中,区域共生是指区域单元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相互促进、相互嵌套的基本状态,区域关系是通过区域要素的关联链与流场联系在一起的区域发展模式,区域内部单元与要素间的联动与互动发展态势表现出来的。区域共生是实现要素整合与合理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区域协同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般而言,区域共生包括3个要素[4]: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1)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2)共生模式也可以称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互换和信息交流关系。(3)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共生的3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方向和规律[5]。在共生的3个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外部条件。共生模式之所以是关键,主要在于它不仅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之间复杂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贡献,同时它还反映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的作用。

1.2 共生理论在区域空间规划中的适用性分析 区域空间规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的领土组织,平衡区域内各主体的相关需求,以达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区域空间规划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秩序性、持续性和演化性等特点[6]。共生理论作为种群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共生现象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合作与协调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尽管共生并不排除竞争,但与通常意义上的竞争有所不同的是,无论是同类单元共生还是异类单元共生,它们之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吸引的合作;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与促进。区域内的各主体(城市、部门)合作也是如此,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区域合作,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因此,就区域空间规划来说,与共生理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适用性。而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区域空间规划的关键在于:(1)明确共生体的整体目标,从全局统筹协调和共同利益出发,避免局部和片面地思考,使空间规划在内容目的管理等方面彼此协调,相辅相成。(2)充分考虑各共生单元的空间需求,并对其需求进行恰当的组织整合。(3)充分分析宏观和微观共生环境,从共生视角出发明确规划部门的职能划分协调和从属关系。(4)把眼光投向更加宽阔的时空范围,注重考虑规划的区域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尽可能地预测未来环境与区域空间的相互影响,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7]。

2 基于共生理论的皖江示范区空间规划分析

2.1 共生环境

2.1.1 宏观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产业转移大趋势方兴未艾,我国政府将产业转移作为实现经济地区相对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纳入新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从国内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由此引发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联动、社会分工细化都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国土生态安全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从区域环境来看,国家层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政策不断优化,以皖江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川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为代表的经济区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战略着力点。

2.1.2 微观环境 自2010年获批以来,皖江示范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示范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微观环境。但另一方面,区域内也出现了空间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一轴”、“两翼”与“双核”间的发展差距较为明显;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亟待完善。

2.2 共生单元 皖江示范区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金安区、舒城县)共9市,59个县(市,区)。面积7.6万km2,约占安徽省面积的54%,人口3 093万人,占安徽省人口的45%。在编制皖江示范区国土规划时,将59个县作为基本单位,根据国土主体功能、国土空间结构特点、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承载能力,按照不同的发展方向,将示范区划为4个共生单元,如下表所示:

2.3 共生模式 首先是实现区域共生所需的体制模式。皖江示范区是典型的一强多中心式的经济体,三级行政体系,行政经济区功能十分明显。因此,一方面需要弱化政府职能边界,突破行政区域与体制障碍,在沟通、协调基础上,实行一级行政多极服务;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共生单元的特点确定其定位,构建全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多中心基础上的一体化模式。

其次是区域共生的经济模式。基于空间结构、类型特点,从产业、基础设施、市场、城市化与城乡关系等方面培育共生链,实现全局持续与协同发展。产业方面,以集群与产业链构建为导向,以园区为基地,进行产业整合,着力发展产业经济集群,克服同质重构与恶性竞争;基础设施方面,以同网化为导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统一管理,构建轨道交通、通讯、流通等基础设施网;市场化方面应合理规划与布局,建立统一的商品集散、调配与流通中心,提高市场流通能力;城市化与城乡关系方面,推行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城乡有序整合与同城化。

基于共生单元的发展状况、基础条件等因素,根据体制和经济模式的构建需要,科学的界定共生单元的定位如下表所示:

3 结论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实际要求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需要统筹考虑各种要素的协同共生关系。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区域合作理论,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具有借鉴意义。共生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研究系统,本文从共生理论的3个最基本要素: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出发进行探索性分析,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还将进一步引入计量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型进行模拟、对共生效应进行评价,不断完善区域共生这一理论和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强海洋,兰平和,张宝龙.中国国土规划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 2012(26)6:92-97.

[2]王晓东.对区域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4(28)4:65-69.

[3]曲亮,郝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5:371-375.

[4]李强,魏巍.江淮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1:74-78.

[5]黄小勇,陈运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献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7:115-120.

[6]蔡银莺,张安录.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制效率及溢出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10:89-95.

[7]陈晓春,谭娟,胡扬名.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行政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150:115-119.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国土规划
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究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印发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新时期国土规划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浅析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浅析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国土规划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