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参加台湾“高考”

2014-09-22 17:53郑东阳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4年27期
关键词:入学高考争议

郑东阳

“2011年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过世,朝鲜新闻主播穿着朝鲜丧服播报这项消息;某新闻主播当天也故意穿着朝鲜服装,并戏谑地夹杂朝鲜语播报。从媒体识读的角度,这则报导是否符合媒体的表现?”

答案是:“不符合,媒体罔顾新闻伦理及专业。”

这是台湾“高考”社会卷(相当于“文科综合”)中的一道考题。很惭愧地说,我认真做了一遍,不少题目我在选择时都很犹豫。网友们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一位年届40的网友说,题出得非常有趣,感觉自己现在能考出高分,但是,“如果是18岁的我考这个,很多知识超出我的理解,不是直接能背出来的,需要很多基础知识的综合分析,有深度。”

这样的题目,在试卷中占据了大多数,这意味着一个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媒体素养、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常识”。学生不仅要懂得区分“民主”与“共和”,还要阐释原住民的社会运动、女权运动、心理学常识。他们需要判断的不是“对与错”,而是要选出符合题目所说的“价值判断”的选项。那种在极短时间内成功背下一些主观题“标准答案”,记住对特定历史事件统一的评判标准的能力,在这里根本用不着。

台湾“高考”的国文卷则显得很实用。比如有一道题为,“下列横线中的词语,依序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甲、近自海外旅游归来,特选购当地名产一盒,敬希_____;乙、来访未晤,因有要事相商,明早十时再趋拜,务请_____为幸;丙、兹订于元月十七日下午六时,敬备_____,恭候光临。”答案为“哂纳”、“赐见”、“菲酌”。

类似的题目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显得亲切而有趣。试题不单考查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了解,也包含了语文应用能力。每每看到这类试题时,脑海中便会涌现我们的母语中那些古老而美好的词句:“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而为君子曰”等等。

台湾版“高考”并非尽善尽美,与试卷内容相比,人们对“高考”制度设计上充满了意见。现行的台湾“高考”称为“学测”,实行招考分离、多元入学、招生自主。其中,多元入学是指入学途径多元,分“考试分发入学制”和“甄选入学制”两大类共五条途径;招生自主是指各大学院系可根据各自特色确定招生条件,并自主选择单独或联合招生。

不过“考试分发入学制”、“甄选入学制”的两条途径也都必须先经过学科能力测验这一统考关。可见,废除联考并不等于取消了考试,而是考试呈现多元化。但因为台湾高校较多,且劣质高校也有不少,因此近年来经常出现较差的高校招生不满的尴尬局面。

另外一方面,高校拥有较为自主的选择权后也引发了争议,不过争议在于招收人才的标准。如2015年起,台湾“高考”科目上限将由6科减少至5科,一直采计6科成绩的医学系面临艰难选择。被视为岛内标杆的台大医学系初步决定,不采计国文成绩,引发外界争论。多数医学院的老师认为医生语文能力达到沟通程度即可,不需要达到像中文系的水平,倾向不采计国文科。但也有不少台湾人担心取消国文会影响医科生人文素养。

不管怎样,争议归争议,起码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台湾“高考”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自主招生”让考生更加多元且几乎没爆出猫腻事件,这一点就值得学习。

[怦然心动]

如果我去参加台湾“高考”,毫不客气地说,我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本无法完成试卷的所有题目,考题内容的社会性、专业性会考出我一身的冷汗和后怕。我们习惯了对与错的思维判断,也习惯了死记硬背那些统一的标准答案,而这些刻板的训练成果在台湾的高考试卷中压根就没有市场。在这里,我们并非是以孰优孰劣的角度来比较两岸选拔人才的方式。只是说,台湾高考试卷在接地气之余,又灵活地靠近传统,这是我们现今的课堂比较匮乏的一面。它提醒我们,“思考”和“学以致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

【文题延伸】学与用;学习,是一门学问;最好的考试……(小引)

猜你喜欢
入学高考争议
入学通知书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五行真经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20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俄争议把海参崴租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