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社交时代:朋友都去哪儿了?

2014-09-22 08:12飘文
莫愁·时代人物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交

飘文

2014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称,目前我国网民规模为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5亿。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们已经进入浅社交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网络积攒人脉,他们最初是在网上聊聊,然后见上一次面或吃上两顿饭,就算是很熟的朋友了。

浅社交,让许多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甚至只需用鼠标点一点,就能拥有成千上万的“好友”。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却非常肤浅低质,人们反而会更加孤独。“你在网上有500万个朋友,现实中却只有我一个朋友。”奥斯卡大片《社交网络》中的这句台词,成了当今人际交往的一句绝妙反讽。

不差钱,就缺朋友

(程伟,70后,私营企业主)

“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程伟至今对电影《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记忆犹新,他说,现在他就有这种感觉。

1997年,程伟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市宝安区一家鞋材厂做业务员。那时候,陌生人之间完全靠面对面交流,才能产生感情,增加信任。尤其是做生意,如果不见上几次面,吃几顿饭,很难签单,所以他每天就是出去跟客户见面、吃饭、喝酒……

渐渐地,程伟和几个老客户成了很好的朋友,平时除了工作,还经常聚在一起喝喝茶、打打牌,感觉日子过得很充实。2000年,他辞职当老板,成立了一家小小的鞋材加工厂,客户就是他的那几个朋友。经过三四年的发展,他积累了两百多万元财富,在深圳买了房,周末经常和那几个朋友带家人自驾游,生活很是滋润。

然而,从2003年开始,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猛,程伟渐渐感觉到,仅依靠几个老客户、朋友相互支撑的生意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了。2005年,几个朋友先后与他结束了生意来往。原来,他们都通过阿里巴巴找到了福建、浙江等地的供应商,那些鞋材即便托运到深圳后,成本依然比程伟的低,而程伟不可能再降价,因为深圳的生产成本高。

没办法,程伟不得不跟着转型,他先是将鞋材加工变成生产鞋子,然后也开始通过阿里巴巴推销产品,并开了几家淘宝店。如此一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电脑,通过电子邮箱、QQ、MSN以及后来的阿里旺旺等网络工具联系客户。转型初期,为了抢占市场、打造品牌,他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在办公室放了张床,经常半夜起来写商务博客,发推销广告,QQ24小时在线……

几年下来,程伟又挣了不少钱,可这样的生活让他感觉就像一台赚钱的机器,一点私人空间和休闲时光都没有。他在网上的社交圈子虽然很大,比如在阿里巴巴的博友有三四千人,还在LinkedIn(领英)等国际商务社交网站认识了不少国际友人,但他都没见过对方。而长期在网上忙碌后,使得过去那些现实中的朋友渐渐疏远,即便偶尔联系,也只是在网上问候几句,甚至只有在春节才互发一条祝福短信。

从2010年开始,程伟将很多网上工作交给员工处理,几乎放弃了所有网络工具,要找到他只能通过手机。这样一来,他感觉确实不那么累了。但过了一段日子,他又觉得很孤独,因为朋友本来就少,他长期不上网,人家还以为他很忙,没什么事,就更不会打电话给他了。

2011年,程伟通过4S店车友会,认识了几位爱好户外运动的车友,大家很快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开始,大家还能经常出去登山、徒步、露营,但随着人越来越多,微信群里整天聊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的发自己公司的广告,有的见美女进来了就猛开荤玩笑,甚至还闹出一桩婚外情事件,搞得两个家庭破裂……程伟觉得这样很没意思,便退群了。

最近两年,程伟一直在寻找“灵魂的归宿”。为此,2013年他在湖南老家修了一幢小别墅,每次放长假都带着老婆孩子回去,和村民们拉拉家常,他感觉这比与网友聊天有意思多了。他最向往的是,能像父辈那样,在寒冷的冬日,三两好友坐在家里,围着火炉,温一壶水酒,一边磕着花生黄豆,一边闲谈。但是,2014年春节,他回去找这样的朋友时,却一个也没有找到……

本刊提醒:商务社交是浅社交圈的“生力军”。由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忙碌,个体己无法承担深层次交往的巨大工作量,因此浅社交应运而生,尤其是带有商务性质、方便快捷的网络社交工具,倍受人们欢迎。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务社交就是钱交往,它追求快速、高效,当事人知道每一张“脸”都有其价值优势,都需要识别储存,以供来日开发利用。这种方式往往利益取代了感情,虽然“朋友”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却越来越差。诚然,商务社交让很多人在物质上富足了许多,但精神匮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孤独的时候,翻开手机电话簿,却不知道打给谁,因为根本找不到一个能说说知心话的人。

一个人的狂欢,一群人的寂寞

(黎弘祈,80后,设计总监)

32岁的黎弘祈至今单身,住在北京通州区一套自购的小公寓里,每天开车到海淀区的公司上班,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找个靠谱的女朋友,好好谈一场恋爱,然后结婚生子,过上稳定日子。

黎弘祈身边没有真正的朋友,甚至没有谈过一场正式的恋爱。他刚毕业时,正值我国婚恋交友网站兴起,他也曾跟着潮流一口气在五家网站注册。刚开始他很天真,全部上传真实资料,可那时他收入太低,住在城中村,在网上联系了数十个女孩子,都没有实质性的交往。

黎弘祈失去了信心,拼命工作。有时实在寂寞,他就深夜到聊天室和异性聊天。当时他感觉最大的乐趣是,对方不知道他是谁,他可以装成一个充满理想的大学生,来一场青涩的“校园之恋”;或装成有房有车的年轻老板,窥探那些剩女、熟女的心理……但他从来不与对方见面,因为他自卑,怕被抛弃。

一段时间后,黎弘祈意识到了自己的幼稚,他不想如此沉沦。2007年,他开始迷恋博客,每天画一幅爱情漫画,上传到博客上,再配以浪漫温情或诙谐俏皮的文字。渐渐地,他在同类博客的小圈子有了点名气,博友、粉丝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是女孩子。他从中获得了一点成就感,并幻想有人会爱上他。可他和几个女粉丝交往不久,发现对方都很现实,没成功一个。

2009年,黎弘祈当上了经理,月薪一万五,还买了辆小车,和女网友交往起来便有了些底气。很快,他通过一个“八分钟约会”活动,认识了一个26岁的女孩子,两人第一印象都不错,当晚在网上聊到凌晨3点多,第二天清晨还一起吃了早餐。让他惊讶的是,第三天对方就提出要去办证,虽然他不排斥闪婚,但还是觉得太草率了,他一再解释,对方却说:“我相信一见钟情和自己的直觉,你不愿意就算了,我们就此打住吧!”

黎弘祈真是哭笑不得。他喜欢时尚一点的女孩子,可又希望对方骨子里传统一点,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

2011年,他开始玩微博,每天刷个不停,最多时一天刷几十次,晒旅行照片,写人生心得,转发趣味新闻等,目的就是希望被更多的人关注,以排遣寂寞。为此,他也经常关注别人,收听了上千人,经常半夜还在翻看别人的微博。可久而久之,他感觉很乏味,天天互相关注微博,彼此却根本没见过,大家都只是展示自己而已。

一再受挫,黎弘祈心凉了。他不再刻意与陌生女孩交往,经常宅在家里看电影、听歌、画画。2013年年底,父母急得给他介绍了一个老家的对象,但他一口回绝了。父母质问他:“真搞不懂,你在北京那么大的城市,就找不到一个女朋友?”其实他也不明白,自己寻觅了那么多年,用了那么多潮流方式,也交往了很多个异性,为何还是单身呢?更让他费解的是,为何那么多寂寞男女宁愿在虚拟世界里苦苦等待,也不肯在现实生活中平淡厮守?

2014年2月,黎弘祈听说美国推出了一款智能手机约会软件Tinder:根据某人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在社交网站上提供的择友条件等,每天为其推荐短距离内相符的四个对象。它迎合了现代青年的交际心理:寂寞,空虚,渴望适合自己的朋友,又懒于付出精力,羞于直接张口,希望不劳而获地得到缘分……因此在国外掀起了一场“社交网络风暴”。黎弘祈又心动了,表示这一约会软件如果进入中国市场,他会在第一时间使用。但是,这款软件能让他如愿以偿吗?

本刊提醒:情感需求是浅社交的第二大目的。当今社会,人们除了金钱、物质外,最想追求的恐怕就是爱情、婚姻了。同样,工作的繁忙、生存的竞争,使得大量年轻人没有时间精力进行深层次的异性交往,速配网站、相亲节目等情感社交方式便大肆风行。

但是,情感是一种越深越醇美的东西,而这些浅社交方式大多肤浅、变味,甚至泛滥成了商业附属品,又怎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呢?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交友网站越来越多,剩男剩女却丝毫未减少的缘故。浅社交,最多只能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培养、呵护爱之美。

不上网,还能做什么呢?

(晓杰,90后,目前失业)

晓杰家境不错,父亲是江西赣州的一名矿业老板。父亲从小教导他,“出门靠朋友”,要学会交际,多认识朋友。上大学后,外界不断传来的就业压力,让他更加笃信社交的重要性。早在2010年,他刚上大二,就买了iPad和iPhone,因为他学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希望自己能与先进科技接轨。

有了iPad和iPhone后,晓杰每天除了上课,就泡在网上。两年间,他通过多家社交网站,认识了几百个全国各地的“朋友”,多数是在一线城市就读的大学生。他的电脑和手机里,QQ、飞信、微信等通讯工具应有尽有,聊天群、讨论组多达二三十个,而且种类丰富,涉及学业、娱乐、求职等。

晓杰认为自己“朋友满天下”,所以毕业时,他不屑于呆在小城,坚持要去外面闯一闯。不久,他来到北京,作为一个非名校的大专生,找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后来经网友介绍,他进了一家数码产品网站做推销员。他以为自己关系广,能很快干出业绩,可当他一一向那些网友推荐时,很少有人回应,有个了解他家庭的网友甚至打击他:“你不是富二代吗?怎么干起这种工作来……”还有不少人让他先寄产品试试,出于信任,他都自己贴钱,可网友们迟迟不付款,几个月后,他竟然倒贴了三万多元!

2012年年底,不想再打工的晓杰,在网上加入了一个“很多人的咖啡馆”创业小组,倡议者是他大学时认识的上海网友,对方称只要出资一万元,就可以一起到上海创业当老板。他高兴地跑了过去,交了一万元后就在咖啡馆里开始上班。但之后那个网友以各种名义让大家出钱扩大规模,半年过去,他总共投了五六万元,这时,对方却突然消失,总共有近百个网友被骗。但由于别人出钱不多,而且大家天各一方,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晓杰并未吸取教训。2013年10月,他在广州找工作时,处处碰壁,失意的他便天天晚上和网友玩游戏。一天,有个网友邀请他去广西北海散散心,由于对方也是“富二代”,曾在游戏中出手阔绰,帮他买过昂贵的装备,而且神交已久,在游戏中他们是“生死搭档”,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去了。不料,到那里后,对方却把他囚禁起来,逼他说出游戏账号和密码!原来,前段时间他不小心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了对方——说他游戏账号里面有价值十几万元的顶级装备。

幸运的是,在晓杰被转运到另一个囚禁地点的途中,他跳车报警才得以脱险。这次经历让他彻底对自己曾引以为傲的“网友王国”失望至极。他被接回老家后,得知原委的父亲气得发抖:“你说你到处有朋友,原来都是这样的损友啊!”

此后,晓杰虽然不再嚷着往外跑,却整天呆在家里沉迷于网络,每天一起床,就打开iPad和iPhone,让所有通讯工具上线,然后点开微博……经常晨昏颠倒,不洗澡、不理发。无论家人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

晓杰承认,他每天这样不停地摆弄手机,是因为太孤独,他说:“我也不想这样,但不上网,我还能做什么呢?”

面对儿子的现状,晓杰的父亲十分担忧:他在生活中本来就不善于交际,现在又受到这么大的创伤,以后立足社会恐怕更难。

本刊提醒:大学生是浅社交的主力军之一。他们初入社会,渴望很多朋友,网络便成了“捷径”。但随着“朋友”数量的增多,人际泡沫愈发显现——他们网上活跃,网下落寞;表情很丰富,内心却苍白;交往很频繁,朋友却稀少;圈子很热闹,生活却无聊。

像金融泡沫、房产泡沫一样,人际泡沫越大越危险。一方面,它需要人们不断投入,另一方面,圈子越大越杂,陷阱就越多,一旦泡沫破灭,便会成为人际孤岛。过度浅社交,容易引发上网强迫症与网络孤独症,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远,特别是青少年,主要表现为与现实社会脱离,自我疏远,更有甚者,会产生多疑、恐惧等交往障碍。

专家观点:最可怕的不是孤独

(冯钢,浙江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浅社交时代,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却为何越来越孤独?

1.中国已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人们可以依靠社会制度、商品经济等顺利生活,对朋友的依赖性减弱,人情味变淡。

2.现代科技的发达,各种浅社交方式的盛行,让人际关系日渐淡漠。

3.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理念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朋友的概念淡化了,朋友的意义贬值了,朋友的信任度降低了。

4. “朋友”太泛滥:生意伙伴是朋友,一起吃过饭聊过天的算朋友,从未谋面的网友也是朋友,数量多了自然不会珍惜,感情浓度低。

5.交际日益“时尚”,道德底线却不断下滑。比如有人参加朋友的丧礼,却在哀乐声中通过手机与其他网友“分担痛苦”,甚至现场直播。

6.沉迷浅社交,会让人更沮丧。很多网友喜欢把平淡无奇的生活夸张成传奇,晒出来让朋友羡慕,而围观者信以为真,越看越觉得自己不如意。

7.关注、查看网友的信息越多,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成本越大,使得自己与身边人在一起的机会越少,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城市孤独症。

……

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不要沉溺于虚拟世界。应经常走出家门,与身边朋友聚会,参加集体活动,从事户外运动,或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比如环保、扶贫、公益等,从中发现世界之广、人性之美、汲取正能量。

其次,少抱怨别人,多反思自己。你不主动和朋友联系,别人也没义务常记起你;把自己封闭起来,朋友又怎能走进你的内心?真正的朋友应该相互信任、关心,多分享快乐,少分担困难,更莫只求回报,不愿付出。

然后,学会适应这样的时代。若不能做到主动与人真实地交际,或者很不喜欢这样,也实在离不开网络,那么不妨腾出些时间自娱自乐,比如听听音乐写写日记,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强大的内心缓解自己的焦虑。

总之,人与人之间必定要一起经历一些事情,有一些共同的回忆,才会变得更加亲密。因此,何不从自己做起,倡导真实、阳光的交往。

猜你喜欢
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年轻人的社交
The Business of Murder
社交天花板
在别人眼里你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吗?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公司
社交距离
锐词
社交焦虑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