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的绿色探索之路

2014-09-24 18:04白晓明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农牧民

白晓明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查阅到鄂尔多斯草原昔日的辉煌与壮美。然而,伴随近现代战争与无度垦荒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到解放前,这里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黄沙肆虐,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昔日沃野变成不毛之地,人类的生存和生产面临困境。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拉开了序幕。历届政府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到如今,鄂尔多斯草原生态面貌焕然一新,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步入历史新纪元。60多年奋斗,给人三点启示:

一是科学决策,政策对路,顺乎天意民心,加上人的不懈努力,草原的面貌就会发生良性变化。二是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干给一届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人接着一茬人干。三是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注重培育典型,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既要“满天星”,又要“月亮明”。从宝日勒岱到殷玉珍,从“柠条盟长”王玉真、治沙专家王玉珊到企业家王文彪、赵永亮,从牧区大寨到“水草林料机”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从饲草料防灾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到打造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从仅被认为是生产资料的草原到历史文化传承的巨大载体,可以看出生态治理这条红线逐步拓展和延伸的清晰烙印和时代轨迹,生态文明熠熠生辉。鄂尔多斯生态治理的历史,就是不断培育典型,尊重首创精神,与时俱进,创新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历史,也是局部治理成果全面推广普及升华的历史。占全市总面积48%横亘南北的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在70年代后期曾一度呈现“握手”之势,如今毛乌素沙漠治理率达到73%,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也达到25%以上,治沙成效为世界所瞩目,荒沙变为绿洲,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鄂尔多斯沙草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全市的植被覆盖率已由本世纪初的21%上升到现在的近70%。

近10年来,鄂尔多斯市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草原保护建设方面坚持了几个基本做法:

坚持规划先行。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是撤盟建市以来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的最有现实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文件。三区规划,将全市51%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禁止发展区,对这一区域内的农牧民实行整体转移,确保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将全市37%的国土面积划定为限制发展区,暂时维持现状,原则上限制扩大再生产,促进生态恢复;将全市12%的国土面积,即黄河和无定河流域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确定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优化发展区。三区划分促进了草原生态项目的集中,提升了草原的生态功能,对草原保护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项目支撑。从2002年实施退牧还草项目以来,包括陆续实施的阶段性禁牧、休牧补贴以及目前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都为鄂尔多斯草原生态恢复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从2010年开始,鄂尔多斯市级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2亿元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农牧民建设保护草原的热情被激发、潜力被释放、利益被尊重,草原的面貌就会发生根本改观。

坚持科技创新。鄂尔多斯推行的禁休轮牧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舍饲养殖、增绒技术、草场改良、盐碱草地治理、退牧还草快速恢复草原生态技术、草原承包经营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应用、牧草新品种推广试验、高产紫花苜蓿种植、飞播飞防技术等,都为草原生态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培育和引进的一批有实力、产业定位高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参与草原建设开发,延长了草产业链条,促进了沙草产业的崛起。

坚持人工种草。过去鄂尔多斯在人工种植柠条方面探索了新路,成为改善鄂尔多斯生态的主打植物品种。针对目前市场前景和需求,又确立了发展优质高产苜蓿种植计划,从2011年开始,市政府对当年种植苜蓿的再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力求实现苜蓿产业的立草为业。已有22家有实力的企业和协会参与开发种植苜蓿。2013年全市新增紫花苜蓿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预计到2015年全市水地苜蓿种植保有面积达120万亩。

坚持依法治草。必须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滥采滥伐、乱垦乱建等行为。进一步完善草原“双权一制”,规范草牧场流转程序,保护农牧民切身利益。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草原执法机构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60多年草原保护建设的历史,就是鄂尔多斯人坚持探索绿色之路的过程,绿色之路的探索未有穷期,我们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建设美丽家园,构筑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

(作者单位: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局)

(本栏编辑 /周居霞)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查阅到鄂尔多斯草原昔日的辉煌与壮美。然而,伴随近现代战争与无度垦荒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到解放前,这里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黄沙肆虐,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昔日沃野变成不毛之地,人类的生存和生产面临困境。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拉开了序幕。历届政府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到如今,鄂尔多斯草原生态面貌焕然一新,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步入历史新纪元。60多年奋斗,给人三点启示:

一是科学决策,政策对路,顺乎天意民心,加上人的不懈努力,草原的面貌就会发生良性变化。二是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干给一届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人接着一茬人干。三是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注重培育典型,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既要“满天星”,又要“月亮明”。从宝日勒岱到殷玉珍,从“柠条盟长”王玉真、治沙专家王玉珊到企业家王文彪、赵永亮,从牧区大寨到“水草林料机”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从饲草料防灾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到打造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从仅被认为是生产资料的草原到历史文化传承的巨大载体,可以看出生态治理这条红线逐步拓展和延伸的清晰烙印和时代轨迹,生态文明熠熠生辉。鄂尔多斯生态治理的历史,就是不断培育典型,尊重首创精神,与时俱进,创新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历史,也是局部治理成果全面推广普及升华的历史。占全市总面积48%横亘南北的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在70年代后期曾一度呈现“握手”之势,如今毛乌素沙漠治理率达到73%,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也达到25%以上,治沙成效为世界所瞩目,荒沙变为绿洲,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鄂尔多斯沙草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全市的植被覆盖率已由本世纪初的21%上升到现在的近70%。

近10年来,鄂尔多斯市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草原保护建设方面坚持了几个基本做法:

坚持规划先行。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是撤盟建市以来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的最有现实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文件。三区规划,将全市51%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禁止发展区,对这一区域内的农牧民实行整体转移,确保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将全市37%的国土面积划定为限制发展区,暂时维持现状,原则上限制扩大再生产,促进生态恢复;将全市12%的国土面积,即黄河和无定河流域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确定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优化发展区。三区划分促进了草原生态项目的集中,提升了草原的生态功能,对草原保护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项目支撑。从2002年实施退牧还草项目以来,包括陆续实施的阶段性禁牧、休牧补贴以及目前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都为鄂尔多斯草原生态恢复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从2010年开始,鄂尔多斯市级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2亿元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农牧民建设保护草原的热情被激发、潜力被释放、利益被尊重,草原的面貌就会发生根本改观。

坚持科技创新。鄂尔多斯推行的禁休轮牧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舍饲养殖、增绒技术、草场改良、盐碱草地治理、退牧还草快速恢复草原生态技术、草原承包经营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应用、牧草新品种推广试验、高产紫花苜蓿种植、飞播飞防技术等,都为草原生态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培育和引进的一批有实力、产业定位高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参与草原建设开发,延长了草产业链条,促进了沙草产业的崛起。

坚持人工种草。过去鄂尔多斯在人工种植柠条方面探索了新路,成为改善鄂尔多斯生态的主打植物品种。针对目前市场前景和需求,又确立了发展优质高产苜蓿种植计划,从2011年开始,市政府对当年种植苜蓿的再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力求实现苜蓿产业的立草为业。已有22家有实力的企业和协会参与开发种植苜蓿。2013年全市新增紫花苜蓿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预计到2015年全市水地苜蓿种植保有面积达120万亩。

坚持依法治草。必须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滥采滥伐、乱垦乱建等行为。进一步完善草原“双权一制”,规范草牧场流转程序,保护农牧民切身利益。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草原执法机构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60多年草原保护建设的历史,就是鄂尔多斯人坚持探索绿色之路的过程,绿色之路的探索未有穷期,我们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建设美丽家园,构筑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

(作者单位: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局)

(本栏编辑 /周居霞)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查阅到鄂尔多斯草原昔日的辉煌与壮美。然而,伴随近现代战争与无度垦荒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到解放前,这里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黄沙肆虐,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昔日沃野变成不毛之地,人类的生存和生产面临困境。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拉开了序幕。历届政府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到如今,鄂尔多斯草原生态面貌焕然一新,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步入历史新纪元。60多年奋斗,给人三点启示:

一是科学决策,政策对路,顺乎天意民心,加上人的不懈努力,草原的面貌就会发生良性变化。二是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干给一届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人接着一茬人干。三是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注重培育典型,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既要“满天星”,又要“月亮明”。从宝日勒岱到殷玉珍,从“柠条盟长”王玉真、治沙专家王玉珊到企业家王文彪、赵永亮,从牧区大寨到“水草林料机”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从饲草料防灾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到打造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从仅被认为是生产资料的草原到历史文化传承的巨大载体,可以看出生态治理这条红线逐步拓展和延伸的清晰烙印和时代轨迹,生态文明熠熠生辉。鄂尔多斯生态治理的历史,就是不断培育典型,尊重首创精神,与时俱进,创新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历史,也是局部治理成果全面推广普及升华的历史。占全市总面积48%横亘南北的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在70年代后期曾一度呈现“握手”之势,如今毛乌素沙漠治理率达到73%,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也达到25%以上,治沙成效为世界所瞩目,荒沙变为绿洲,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鄂尔多斯沙草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全市的植被覆盖率已由本世纪初的21%上升到现在的近70%。

近10年来,鄂尔多斯市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草原保护建设方面坚持了几个基本做法:

坚持规划先行。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是撤盟建市以来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的最有现实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文件。三区规划,将全市51%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禁止发展区,对这一区域内的农牧民实行整体转移,确保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将全市37%的国土面积划定为限制发展区,暂时维持现状,原则上限制扩大再生产,促进生态恢复;将全市12%的国土面积,即黄河和无定河流域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确定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优化发展区。三区划分促进了草原生态项目的集中,提升了草原的生态功能,对草原保护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项目支撑。从2002年实施退牧还草项目以来,包括陆续实施的阶段性禁牧、休牧补贴以及目前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都为鄂尔多斯草原生态恢复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从2010年开始,鄂尔多斯市级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2亿元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农牧民建设保护草原的热情被激发、潜力被释放、利益被尊重,草原的面貌就会发生根本改观。

坚持科技创新。鄂尔多斯推行的禁休轮牧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舍饲养殖、增绒技术、草场改良、盐碱草地治理、退牧还草快速恢复草原生态技术、草原承包经营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应用、牧草新品种推广试验、高产紫花苜蓿种植、飞播飞防技术等,都为草原生态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培育和引进的一批有实力、产业定位高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参与草原建设开发,延长了草产业链条,促进了沙草产业的崛起。

坚持人工种草。过去鄂尔多斯在人工种植柠条方面探索了新路,成为改善鄂尔多斯生态的主打植物品种。针对目前市场前景和需求,又确立了发展优质高产苜蓿种植计划,从2011年开始,市政府对当年种植苜蓿的再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力求实现苜蓿产业的立草为业。已有22家有实力的企业和协会参与开发种植苜蓿。2013年全市新增紫花苜蓿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预计到2015年全市水地苜蓿种植保有面积达120万亩。

坚持依法治草。必须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滥采滥伐、乱垦乱建等行为。进一步完善草原“双权一制”,规范草牧场流转程序,保护农牧民切身利益。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草原执法机构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60多年草原保护建设的历史,就是鄂尔多斯人坚持探索绿色之路的过程,绿色之路的探索未有穷期,我们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建设美丽家园,构筑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

(作者单位: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局)

(本栏编辑 /周居霞)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农牧民
绿染鄂尔多斯高原
地理盲
桩基托换在鄂尔多斯大道桥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大医精诚福泽一方——专访鄂尔多斯市防盲治盲眼科医院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窖藏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鄂尔多斯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2014年鄂尔多斯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