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谈禅说功夫

2014-09-27 20:20岳晓锋
少林与太极 2014年6期
关键词:少林禅宗功夫

岳晓锋

少林功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派”或者“拳种”,而是以佛教信仰和禅宗智慧为灵魂的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

少林功夫是在禅定的高静状态下产生的,是学佛修禅的副产品,体现的是少林僧人对超常智慧、超常神力的渴望和追求。菩提达摩奠定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也是少林功夫的智慧源泉。千年少林武学始终奉菩提达摩为少林功夫的智慧神。大约从唐朝开始,观世音菩萨愿力信仰影响到少林功夫的发展,催生了少林功夫的力量神。经过历史的演变,紧那罗王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从元末至明朝开始,成为少林功夫的力量神。尽管在明清时期传入民间后,少林功夫独特的佛教属性出现了简化、弱化的趋势,甚至出现了禅宗智慧信仰的阙如,但对于力量神紧那罗王(俗称挪挪爷)的崇拜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佛教禅宗对于少林功夫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少林功夫的风格和特点上。“拳打一条线”正是禅宗单刀直入、直指人心的外在表现。少林功夫的各种套路动作,除个别以外均在36个左右,短小精悍。这些功夫起源时的功用,除了技法之外,完全与禅修相同,主要是让修习者在练习中能集中精力,使心境定在较少的念头上,用以收散乱之心,由动入静。

学佛从念诵佛祖法号“阿弥陀佛”开始,阅藏万卷、洗去留尘,最终回归到一声“阿弥陀佛”。

修禅是从内性回到内心。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少林708套功夫,不论经过怎样的千变万化、移闪攻防,起势在哪个位置,收势也会回到那个位置上。犹如学佛修禅,穿越千山万水、历尽酸甜苦辣回到最初,好像原地没动一般,其实已经获得超越和解脱。佛理、禅理、拳理,理理相通、万法归一。少林武学讲究修心生定,因此少林僧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提出了“禅拳合一”的理论。

不信佛、不学禅,练习少林功夫很难达到高深的境界,甚至对于传统拳谱的理解和觉悟都会出现障碍。

我们不妨以少林功夫的最基本套路小洪拳为例,来具体谈论少林功夫与佛教禅宗的关系。

拳术是功夫的基础。明代的军事家和武术家何良臣在他的专著《阵纪》中说:“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耳,所以拳棍者为诸艺之本源也。”少林小洪拳被称为少林拳的母拳,号称十八拳之母,是练功学武必练的基本拳法,一切少林拳法皆由小洪拳演绎而来。少林寺内一直有“小洪拳练三年,不到三年不出师”的传统,师父也会告诫好高骛远、缺乏耐心的徒弟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毒”,意思是只要把小洪拳练好了、学成了,就足以徒手击杀和自卫防身,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的少林功夫也能触类旁通、点到即会。众所周知,少林小洪拳是一套系统的理法合一的攻防技术。其形姿小巧玲珑,节奏严谨;技法刚健有力,朴实无华,招含攻防,重于实战,自始至终行在一线上,突出了少林拳术的全部特点。但很少有人知道,小洪拳的招式动作蕴含着佛家的智慧,甚至直接引用了佛门仪轨。

少林小洪拳有两个招式是少林功夫数百个套路中再没有出现过的独特动作,一个是“怀中抱月”,一个是“白云盖顶”。这两个招式的名称虽然也出现在其他套路如大洪拳、罗汉拳的拳谱中,但内容却完全不同。在最基础、最简单的少林小洪拳中,“怀中抱月”和“白云盖顶”分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动作,这两个动作突出展示了少林功夫的佛教属性和文化特质。我们都知道古人传下来的拳谱是智慧的结晶,是经历时间和实战双重检验的结果,尤其对少林功夫来说,非攻即防,绝对没有多余的动作。然而,少林小洪拳中的这两个动作却让人很难分辨出攻防之用。如果说“白云盖顶”还能附会地说成拨开对方双手,防护头部、保护下盘的话,对于“环中抱月”这个动作,古人连牵强辩解的机会都没有留给我们。当然,民间拳师中,有人用大幅度的搂抱动作最后定势来演练“怀中抱月”,也有人在拆拳时说“怀中抱月”可以防御袭击腹部拳脚,但这些终究都是一家之言,难以服众。对于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空间和少林功夫的发源地及核心地来说,小洪拳的“怀中抱月”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一直都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叠加放在胸前的简单动作而已。

古人为什么这样设计少林母拳?

只有少林僧人才能解开谜团。所有信佛出家的人对于佛手印都很了解,所有修禅者也都知道打坐时有一个最初级、最基础的手形——弥陀印。少林小洪拳第一式“环中抱月”就是佛手印——弥陀印!为什么学拳先要做一个弥陀印呢?我们说过,少林功夫是在禅定的高静状态下产生的,小洪拳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少林功夫,自然沿用了坐禅的最基础的手形。当然,这也是告诫所有习武者,练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少林寺僧人,练习功夫的初始一定要告诉自己和对手“我是一位佛者”,不同于其他武术门派。《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习少林功夫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修禅悟道、学法成佛,而少林功夫只是八万四千个法门中的一个而已。

“白云盖顶”是少林小洪拳的第二个动作。这个“白云盖顶”与大洪拳中的“白云盖顶”完全不同,准确地说来也有佛教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后,“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地下,唯吾独尊”。日本著名佛学思想家铃木大拙认为“唯吾独尊”的吾(我)也就是“无”。“白云盖顶”表达的正是“无我”的意思。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功夫之道瞬息定存亡、纤毫见高低,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对手,自信、勇敢才是第一要素。佛教徒是了脱生死、无所畏惧的。具体到少林功夫上,首先要培养的就是习武者不畏生死、自觉自性,以达到“无我之境”。唯有如此,才能让习武者知道自己是命运的主宰,才会在功夫的对决中成为站着的、有资格说话的人。

在明代,少林功夫代表了军事技术的最高水平,突出表现在技击方面。武功的高低是战斗力的标志,在战场生死搏杀中瞬间决定生死,已经不是简单的输赢或者站着和躺下的分别,也正因为如此,少林功夫才具备了非常强的生死搏杀的实用性。确切地说,少林功夫并不适合表演,过分讲究实用必将在观赏性上大打折扣。尤其是少林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短小精悍”等特点,完全不如大开大合、张扬舒展、高空翻腾、旋转劈叉好看。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少林功夫并不为人所知。

西方的运动学和医学都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生理解剖的对象是尸体,穴位、经络则只存在于活体。用西方运动学、医学来研究和看待少林功夫无异于缘木求鱼。少林功夫招招致敌,是因为在生死搏杀中能用一招制服对方绝对不会用两招,能用一秒绝对不会用两秒。少林功夫中的点穴功法作用就在于在后发制人、反败为胜之前,能从时间上争得先机。人体中有很多穴位,如肘部的曲池、肩上的肩井、腕部的内关、俗称为虎口的合谷、膝下的足三里等很多穴位,一旦被击中就会产生瞬间甚至数秒的麻木或者麻痹,短暂失去战斗力。

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是用心法指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争,非“形”法之战。在历史上,禅武合一成就了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体系中的正脉和主流地位。火器的大规模使用以及和平时代的到来,使得少林功夫的功能发生了偏重,健身养生、艺术表演所带来的文化交流等社会化功能得到加强。但是无论如何,必须承认攻防格斗是少林功夫的根基和生命所在。如果连基本的防身都做不到,少林功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显得十分可疑。正因为如此,少林寺这些年一方面着重于假借各种艺术手段展示少林功夫之美,另一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用于挖掘、整理、集结传统的少林功夫,意在使这一独特的东方文化根深叶茂,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少林禅宗功夫
少林小罗汉拳(十)
灵 山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落叶禅
少林武术之技术体系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