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2014-09-27 17:32杜岩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多媒体文本课文

杜岩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想象、理解、思维等能力有限,需要教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 多媒体使文字形象化,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具有集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它可以具体而生动地呈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将教学信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感官之中。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兴趣是通过具体事物或特定情境的新颖性、独特性和感染性而产生的。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内在思考,从而对所学的课文有了兴趣。

例如,教授古诗《小儿垂钓》时,我先播放了一组“动画”:一个头发乱糟糟的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长满苔藓的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小河边有个人远远地站着,我们看到小孩在向他摆手,可能是因为他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这组动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对理解“蓬头”、“莓苔”、“侧坐”、“垂纶”等抽象的词语具有很大作用。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像一目了然地理解了这些词语,也会觉得这首古诗学起来容易了,所以学习就成了轻松愉快主动探索的过程。

● 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很多抽象的描述和文字仅靠教师的语言讲授学生是很难充分理解的,而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图像解释抽象难懂的文字,展现图、文的交相呼应,通过视觉化效果,使得教师能够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授抽象的内容,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解决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方面的困难,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方便、生动、高效。

例如,教师在讲授《争论的故事》一文时,可出示一张两人在争论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说道:“从图中人的穿着可以看出时间是古时候,从表情可以看出他俩都很生气,从山、树木、房子可以看出地点是在小山村。”一张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把时间、地点、人物看出来。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教师开始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吗?他们为什么生气?”这样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引出了教学的重点。教师还可将两人争论的话语设计成课件,把内容进行提炼浓缩,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反问句的使用”会让争论更激烈,更具有说服力,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重点。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经常会碰到一些需要重点分析的字词,但很多小学生无法理解,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就可以突破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难题。例如,“儿童疾走追黄碟”中的“走”字,“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可以使用多媒体再现诗中形象,把学生引入古诗的艺术境界中,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就理解了关键的词语。多媒体还可以将说明文中的抽象描述视觉化,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用词。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仅靠课本中的一张图片学生无法理解爬山虎生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爬山虎生长的环境,它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学生对课文本身产生了兴趣,教学的难点也同时被化解了。

● 多媒体激发情感,实现入“境”解“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通过入“境”才能解“意”。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的“情弦”。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再加上时代背景的差异,有些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小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借助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入“境”生情,从而触发、唤醒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和理解文本的意蕴。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感人场面。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原因,要想深刻感受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借助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当讲到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开来,人们悼念总理时,教师可播放人民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中体会人民的悲痛心情,并进而产生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这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也就落到了实处。

当然,教师必须意识到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多媒体效用的最佳发挥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要不断修炼解读文本的功力,准确地把握“语文味”,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本情境中去。

● 多媒体启发多种感官,培养思考力和想象力

“在阅读教学中应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儿童心理特征,通过多媒体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读写结合,同时多媒体的放大、动静结合功能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课文。”[1]教师适时、适度、适当使用“形、声、色”于一体的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可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和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要借助想象力把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的生活场景再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展开想象。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2]例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这篇寓言故事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将整个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再配上精彩的朗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不仅能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而且激起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当形象的画面、悦耳的音乐、鲜艳的色彩,再伴以精彩的课文朗读后,在明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狐狸和乌鸦再次相遇……”

毫无疑问,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可以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虎添翼,也能够提升阅读教学的品位。但是,教师必须警惕多媒体的不当使用可能会钝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更不利于学生符号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图像理解只是一种手段,而文字理解和感悟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段连鑫,李晓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媒体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端午节的来历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