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三化”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必由之路

2014-09-28 03:58赵军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4年9期
关键词:村屯村民农村

赵军

随着村“两委”换届临近,为进一步了解农村的新情况,把握农村工作的重心,最近我到一些乡村进行了蹲点调研。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陆续转移到城镇务工就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闲置房屋、空心村屯等一系列问题让人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担忧。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基层工作,如何建立服务型党组织,如何让党员干部在农村发展中发挥出应有作用,都成为当下农村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必须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从克山全县14个乡镇中各抽取一个非城(乡镇)郊村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研,调研对象涉及8282家农户、32 763名村民和792名党员。在此基础上,又对北联镇新兴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借以寻求农村发展对策。

“三个现象”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党建工作

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三个现象”,对农村发展和党建工作构成了瓶颈因素。

一是“两多两少”现象制约着农村党组织领导发展的实际效能。所谓“两多”,即外出务工就业人员多、留守人员“老小病弱”多。在调查的14个村中,外出人员占总人口的72.8%,“老小病弱”的留守人口占在家人口的39.9%。所谓“两少”,即学龄儿童少、青壮年劳动力少,分别占比47.56%、15%。目前,在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主要是村干部、村医生、村小学教师、种养殖户。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匮乏,导致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二是“两闲两散”现象制约着公益事业发展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所谓“两闲”,即房屋闲置、岗位闲置。被调查的14个村中,房屋的闲置率平均为65%,最高的村达到86.1%。由于外出人员过多,造成工作岗位闲置,一些村甚至出现了“用工荒”,“务工补工”岗位没人愿干,电工、自来水管护等公益岗位无人可用。河北乡新建村共有九个自来水井房,因为选不齐看管人员,最后连脑血栓后遗症患者都用上了。所谓“两散”,即村民居住散、党员分布散。有的村外出务工党员占到党员总数的60.1%,而且外出务工党员又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和乡村。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也给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

三是“两归两缺”现象制约着村屯发展整体规划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所谓“两归”,即外出人员回村方式有“候鸟式迁徙”和“无序回巢”的特点。前者一般集中在春节期间回村,约占外出人口的7%~32%之间;后者的统计难度比较大,一般推测约为14%。这就意味着,每年约有1/7~1/3的外出人员或季节性或不定时地流动回村,其流动性与波动性给村屯规划、建设和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所谓“两缺”,即入党积极分子缺乏、后备干部缺乏。由于有近2/3的农村人口常年在外,优秀分子大都包含其中,使得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一些村“发展党员缺苗子,选拔干部范围窄”,只能“矬子堆里拔大个儿”。

“三个现象”出现的基本原因

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比较典型:

一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创业、就业提供了空间和可能;而在外打工的收入通常高出在家务农的五倍,自家的承包地转租之后还有一部分收入,人们更乐于选择外出务工。

二是随着大型农业机械得到普遍运用,土地规模经营不断加速,从而解放了劳动力,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三是由于大多数农民还没有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外出务工的就业渠道单一,导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更换务工地,失业之后又频繁返乡。

四是目前村干部工资偏低、工作难度很大,从而导致后备干部补充难、现职干部流失严重。

推进“新三化”是实现农村党建工作提档升级的关键

面对外出转移劳动力过多给农村建设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如何切实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的发展服务,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从克山的探索实践看,推进农村“新三化”建设(建设城镇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社区化),是破解当前农村发展和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撤并村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将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由于外出人口过多,许多农村的供水供电、就医入学都成了难题。几户村民用一眼机电井的成本过高,而用一台供几百户村民使用的变压器电损大、电费高,类似情况非常普遍。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连一个食杂店都没有,因为在家的村民少,消费能力低,开店不挣钱,导致村民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都必须上乡去县购买,十分不便。特别是一些留守老人、儿童及身体病弱人员,需要照顾和服务,迫切需要对现有资源整合利用。例如,我县河北乡新建村有10个自然屯,占地3955亩,其中第九村民组只有9户村民、22口人居住,住宅面积为320亩。如果对该村民组进行撤并,可以复耕或规划建设用地320亩。进一步说,如果把全村10个自然屯撤并9个,建成一个中心村(社区),占地2000亩就可以了,净省1955亩宅基地;如果加以复耕,按400元/亩承包费计算,年收入近80万元;如果保留原有用地,也可以招商办企业。另一方面,集中建村后,基础设施建设既可省钱,又能上档次。通过撤并村屯,可以节约大量土地,增加村集体收入,并且可以减少村级组织的运转经费,为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创造条件。例如,我县北联镇新兴村在“撤并村屯”上先行了一步,现已撤并三个自然屯,复垦耕地585亩;新建标准住宅126处、别墅式住宅131栋;通过“三个一点儿”,即村集体补一点儿、原来房屋宅基地卖一点儿(村集体收购)、农户掏一点儿的办法,新建多层住宅楼四栋,解决了192户村民的集中居住问题,现已入住110户,初步实现了农村城镇化。

二、有序流转土地,加快生产“规模化”建设步伐,将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序流转、规模经营”是推进城镇化的最佳选择,也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调查结果看,凡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屯,都是土地流转快、规模经营好的地方。在这些村屯,村民的土地大都流转给了种田大户或者加入了合作社,有的村全部土地被一两个种田大户包种。在有大型农机合作社的村,合作社不仅吸收本村村民以土地入股,由于作业能力强,往往还吸收了外村乃至外乡及邻县的土地。北联镇新兴村共有耕地21 300亩,全部由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统一耕种,同时还耕种了政治村、联发村等邻村耕地36 500亩。除临时雇工外,该合作社耕种5万多亩地仅用了39人(含村干部6人)。在生产上推进规模化,最直接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减少耕地浪费。以北联镇新兴村为例,该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今年规模经营土地为57 800亩,由于规模经营减少了堑沟、边界等耕地浪费,又增加耕地1300亩,为村集体年增收52万元。二是加快现代农业进程。规模经营使连片种植、科学管理、生态农业等理念变为现实。从我县情况看,马铃薯规模种植面积达45万亩,马铃薯种薯企业达到七个,为创建马铃薯“种薯之乡”奠定了基础。三是解放劳动力。从抽样调查的14个村看,各村以前都是靠劳动力种地,现在由于实现了机械化,所以出现了85%的劳动力到外地务工就业的局面。为此,应通过鼓励能人创办专业合作社、集体创办农机合作社、种田大户流转土地等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尽快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三、切实转变作风,加快管理“社区化”建设步伐,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过去,村“两委”的主要职能是组织群众的生产生活,现已转变为重点搞好服务,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未来农村的管理和服务,重心应放在为留守村民服务上。随着农村人口的锐减,合并村屯、打造“城镇化社区”、推进农村治理的社会化已渐成必然趋势。在抽样调查的14个村中,目前除了村级活动场所和村小学外,很少见到正规的卫生所,就更不用提超市、幼儿园和托老所等场所了。而调查又显示,“老小病弱”占在村人口的39.9%。如何对这个群体进行照顾?除了社会化的管理,恐怕很难找到更好的服务途径。因此,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应该从健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寻找突破口,强化服务功能、手段和措施。一是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把便民、代办、服务等落到实处;二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把乡镇和中心村屯纳入建设体系,实施管理,统筹种植、养殖、服务等相关产业,为农村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打造乡镇和中心村两个级别的“社区”;三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以中心村屯为集聚地,加强新农村建设,发展公益事业,推动农村社区化管理,把社区卫生所、活动室、阅览室、托管、物业、幼儿园、托老所等纳入农村治理社会化范畴,让农村留守人员享受到城市社区的“待遇”,切实把农村建设成“功能完善、环境宜居、社会和谐”的新型家园。

(作者系中共克山县委副书记、县长)

猜你喜欢
村屯村民农村
村屯绿化建设实践思考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吉林省整村屯美化创建标准(试行)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广西田林:完成21个村屯绿化 多植经济树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村屯绿化浅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