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瑶族文献综述

2014-10-09 21:43周道付孟娜
湘潮 2014年8期
关键词:铜鼓瑶族贵州

周道 付孟娜

摘 要:贵州瑶族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州等地。目前对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并不多,而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果能够大力挖掘瑶族文化,打造具有瑶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地方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瑶族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41-02

在贵州,瑶族人口为4.18万人,点状分布于贵州省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州及铜仁、安顺两地的荔波、榕江、从江、雷山、三都等16个县的崇山峻岭之中。瑶族按支系聚居,大的聚居点为一个瑶族乡,一般都自成村寨,现全省有瑶族乡7个。瑶族支系众多、服饰各别、习俗独具、语言差异、自称不同[1]。目前,学术界对于瑶族的研究以研究广西瑶族的最多,毕竟在中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这个省份。另外,还有专门介绍瑶族的网站,一个是中国瑶族网,由全国瑶族研究学会主办,于2009年10月28日正式开网。网站以瑶族为主要报道对象,兼顾其他民族的报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瑶族资讯门户网站。还有2010年12月底上线测试,2011年6月6日正式上线的瑶族网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民族地区综合门户网站。足见瑶族受关注的程度之高,被研究的范围之广。但是,对于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还很薄弱,事实上还可以对贵州瑶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于学术界关于贵州瑶族的研究做一点补充。

一、对贵州瑶族史和总体性的研究

谈到贵州瑶族,我们当然要先找出贵州瑶族的起源、历史问题说起。吴永章教授所著的《瑶族史》[2]一书,全面地介绍了瑶族的历史,从先秦一直写到清代,每一朝都大体罗列了他们的分布,当朝对于他们的政策,同时还描写了瑶族人的社会生活史和瑶族的民族关系史。此书既是一部关于瑶族总结性的书,也是一部开拓性的书。其中在文中讲到每一个朝代时都分别列出了瑶族在贵州省的分布情况及他们的活动组织和方方面面的情况。后来孙秋云专门在中南民族学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聚精撷英—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3],不但从五个方面赞扬了吴教授的这部书,还提出了更好的研究措施,那就是结合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考古资料、体质人类学资料等资料撰写一部纵观古今的瑶族通史幸甚。奉恒高编的《瑶族通史》(共分上、中、下三册),该书对瑶族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当然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贵州的瑶族,与别的少数民族通史只写到1949年不同,该书将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历史也写了进去。还有专篇叙述瑶族向海外迁徙和在海外的发展。张民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4]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节从贵州瑶族的称谓、语言、族源等等作了简要的介绍。还有贵州民族研究所编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卷》,其中有专门的篇幅讲到瑶族,从贵州瑶族的概况、社会历史、经济、武术和音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三位学者所著的《贵州瑶族》[5]一书,从贵州瑶族的历史、现状、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及民族风情进行了介绍,也是一部非常全面介绍贵州瑶族的学术专著。

二、对贵州瑶族文化的研究

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黄海(瑶族)所写的文章《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该文章认为:铜鼓在贵州瑶族生活中是权威的象征,富有的标志,通神的“重器”,欢乐的乐器,并介绍了瑶族民族民间铜歌鼓舞的内容和艺术特征。其实生活在贵州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也有相同的铜鼓文化,并且布依族也认为铜鼓是宝物、神物,具有祈福愿望的功用[6]。具体参见罗正副、王代莉于2008年发表在《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的文章《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送宁”仪式为例》[7],这里的“送宁”是指当地送铜鼓和迎铜鼓两个仪式同时举行的合称。

三、对贵州瑶族族群进行的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纵多,有必要厘清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并对他们进行归类。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所编的《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8]在第四章中专门提到了贵州瑶族的形成问题,当然本书主要是围绕民族与阶级的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不平等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等新论点。贵阳医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做的研究报告《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9],该文认为贵州瑶族父系遗传结构单一,具有典型的苗瑶族群特征,又存在与其他族群的融合。同时该文指出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相对复杂,9bp缺失是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特征。由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黔南州民族事务局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贵州8各民族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10],该文对贵州瑶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侗族、汉族等8个少数民族的约2000人的利手、利足、利眼、叠背、叠腿等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活体观察,认为不对称行为特征分布具有群体遗传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相关的不对称行为特征间的亲和特征表现为同侧组合特征行为。

四、对贵州瑶族医药的研究

于2001年发表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上的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一批学者撰写论文《贵州瑶族医药论要》[11],文章认为:贵州瑶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民间医药,贵州瑶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预防健身的药浴,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毒虫毒蛇咬伤等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该文也提出了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贵州瑶族民族医药的总结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又较其他民族发展缓慢。

五、对贵州瑶族语言的研究

由张济民、徐志森、李珏伟三位学者发表的文章《贵州瑶族的语言》,文章认为:贵州瑶族讲的语言可分为两个支派。从江、榕江的瑶语应该是瑶语系统的语言,荔波、黎平的瑶语应该属于苗语系统的语言。还有李珏伟的文章《从江高忙瑶语调查》[12],该文的原标题为《发展中的贵州从江高忙瑶语》,该文对贵州从江高忙这个地方的瑶语进行了调查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贵州瑶语的概况。

六、对贵州瑶学学科建设的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所的黄海研究员所写文章《“六山六水”调查与贵州瑶学学科建设》[13],文章说贵州的瑶学研究,始于“二战”末期,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省的六山六水调查中,瑶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为瑶族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两山(麻山、瑶山)扶贫攻坚。有了国家的经济支持,瑶族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瑶族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七、结语

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研究中国瑶族和跨境瑶族问题的多。但具体涉及到区域研究研究的少,特别是对于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太少,而且仅仅局限于贵州本土瑶族的研究,没有把贵州的瑶族与其他地方的瑶族进行比较性研究,没有充分挖掘出贵州瑶族的文化特色来,也未能打造出贵州瑶族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来。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研究团队中来,让贵州瑶族研究热起来,特别是对于贵州本土的学者,在生与斯长于斯的地方能够比其他地方的学者体会得更深、看得更远。

注释:

[1]黄海.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2]吴永章.瑶族史[MJ].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8月.

[3]孙秋云.聚精撷英—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4]张民.贵州少数民族[M].贵州民族出版社.第225-239页.

[5]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贵州瑶族[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

[6]黄海.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7]罗正副,王代莉.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送宁”仪式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8]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9]褚迅,单可人等.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J].遗传.2006.

[10]曹显明,王克松.贵州8各民族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2年9月.

[11]张朝卿等.贵州瑶族医药论要[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年.

[12]李珏.伟从江高忙瑶语调查[J].贵州民族调查,1986年.

[13]黄海.“六山六水”调查与贵州瑶学学科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铜鼓瑶族贵州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东兰铜鼓响八方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当猫邂逅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