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与“放养”

2014-10-10 10:21杨俊婷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画片弹珠圈养

杨俊婷

那年,我同时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两个班的孩子明显不同。四班的孩子上课安安静静,作业认认真真,很听从老师的话;三班的孩子邋里邋遢,作业不够认真,听讲时总会冒出一些奇思异想,让老师措手不及。

四班孩子的成绩一定会比三班好!我在心里预设了结果。前两个月的测试,情况与预想的一模一样。然而从第三个月开始,情况开始出现变化——三班赶超了四班。起初,我把这看成偶然现象。不曾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到五年级时,三班的高分段人数居然超过四班人数的一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样的教师、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环境……一样太多,我能找到的不一样是,四班的孩子比三班习惯更好,态度更踏实,接受能力更强。难道这也能成为学习后劲不足的原因?我百思不得其解。

也许家访能解开我的疑惑。我用了近半个学期的时间家访,结果发现,四班的家长社会地位、文化层次普遍较高,他们对孩子都比较严格,要求不该做的事情不能做,不该玩的东西不能玩;在家里,孩子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在学习,基本不做家务。三班孩子的家长社会地位、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因为忙于生计,陪孩子的时间少,对孩子管理得不多。

这个结果让我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之中。按常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四班的孩子应该更优秀,为什么结果恰恰相反呢?后来,读到一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其中提到的“圈养”和“放养”的理念,一下子揭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圈养”是指不逾越理性规则,不超越发展规律,伴随着家长、学校对孩子勉励与教导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教育方式。“放养”则是指将自主权、选择权大范围的交给孩子,减少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的约束,让孩子到更大的环境里发展的教育方式。

圈养的孩子在父母或老师的严厉管教下,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但这种约束,使他们做任何事情时,总是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孩子听惯了别人的称赞,总是努力维护着“好孩子”的形象;他们遵照父母的意愿,从小奔波在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却很少思考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与特长;他们总是照着家长或老师的意愿去做每一件事,却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做;他们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寻求别人帮助,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放养的孩子们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常常和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开心地玩着打画片、弹弹珠的游戏;他们穿行于大街小巷,见惯了世俗民情,有时还会惹出一些乱子;他们需要承担很多家务,当然,包括生活的困窘和打击。这样的孩子,行为习惯可能不太好,但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怎样才能把画片打翻?怎样才能将弹珠打散?遇到矛盾和困难如何解决?……

课堂的情景历历在目。面对精心准备的同一节课,在四班,不论教师怎么有激情,怎么鼓励,孩子们总是拘谨地、一本正经地盯着你,等待着你的继续讲解。一节课常常在孩子们“认真听讲”的安静下由老师讲完了。在三班,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能让孩子们兴奋好几天;即使面对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他们也不保持沉默,而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实话说,在三班,我常常能感受到教学的乐趣。

讲这个故事,无意于评价“圈养”和“放养”的优劣。客观地讲,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取二者之所长,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一定能让孩子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画片弹珠圈养
咖啡杯上的艺术
哆啦A梦的神奇道具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圆珠笔打造弹珠机
合理拆分 算法多样
花儿是本书 等
被“圈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