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人书

2014-10-14 17:34刘紫剑
延河 2014年10期
关键词:演义小人书

刘紫剑

《薛刚反唐》

河北美术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第2印,定价0.14元,印数146万。共90图,由汪玉山、杨青华、冯墨农三位名家绘制。原作汤仲言,改编张健。画册20世纪50年代末期绘成,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就出版过。

《薛刚反唐》是一本历史通俗演义,作者如莲居士,推测是清乾隆年间人,其真实姓名、生卒年月、籍贯经历等无从考证。小说讲的是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张台所害,全家抄斩。薛丁山的长子薛猛囿于封建道德,愚忠愚孝,终于作了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为人性格坚强,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

像所有发轫于民间说书艺人的故事一样,《薛刚反唐》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甚至达到“离奇”的地步;人物性格简单,脸谱化严重;是非鲜明,因果报应快捷给力。

关于薛刚的故事大致可分为两个版本。以京剧《徐策跑城》为代表的版本中,薛刚反的主要人物是朝中奸臣张台,故事的结尾是老忠臣徐策调停两方面,让皇帝决定斩杀奸臣为薛家昭雪,薛刚罢兵。而演义中则将薛刚的故事与武则天强夺唐朝江山联系起来,以薛刚为代表的反武势力先后分别保庐陵王李显和太子李旦,最终打败武则天及其残余势力,恢复李唐王朝。

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形,对此民间也有认识,所谓“薛无丁山岳无雷”,就是说薛家将里没有薛丁山这个人,岳家将里没有岳雷这个人。薛刚的历史原型是薛嵩,唐初开国名将薛仁贵之孙,薛讷(演义中为薛丁山)之子。为人豪迈,以臂力骑射闻名。初投安禄山叛军,累战有功,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后史朝义兵败,薛嵩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做出了很大贡献。

名为“反唐”,实则反的是武则天的大周。所以这个“反”,有人释为通假字,通“返”,复兴的意思。窃以为这种说法牵强附会。

薛刚的原型薛嵩,确曾加入过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不论在哪朝哪代,举兵对抗官方武装,毫无疑义就是“反”。受封建忠义观影响,历代演义者不断在故事的传承中扬李唐而贬武周,力图为主人公找到一个道义高地,不过是为了满足百姓的伦理需求。

小人书比较破旧,纸质发黄,订书针已经发黑腐朽,还好页面完整。

《南征北战》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12月第1版第1印,64开,印数不详。本社美术通讯员编绘,定价0.16元,178图。

故事讲的是1947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沉重地打击了美蒋匪帮的全面战略攻势,迫使敌人不得不由全面进攻转为对我西北、华东两解放区的所谓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有计划地实行了战略性的大踏步后退。美蒋匪帮错误地估计我军的战略转移是“节节败退”,便集中了二十五个师分南北两路,妄图以分进合击的战术,向我军夹攻。我华东部队某部一团一营在当地民兵、群众的有力支持下,在桃村、摩天岭、将军庙车站的三次阻击战中,有力地调动、牵制了敌人,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取得了全歼敌人的伟大胜利,粉碎了美蒋匪帮在华东战场的重点进攻。

据说主要情节取材于解放战争华东战场的一个真实战例:1947年冬,解放军作战略后撤;敌人集中三十万合围解放军。解放军在大沙河阻击敌人六昼夜,在凤凰山围歼被包围的国民党李军长所属七个师。高营长奉命抢占摩天岭高地,全歼李军长所属部队。接着,高营长又率部追击张军长所属部队。张军长企图以炸毁水坝阻挡解放军,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切断导火线,一场鏖战后,全歼敌人。

《南征北战》(导演成荫、汤晓丹)拍摄于1952年,是新中国第一部战争片。作为著名的“老三战”之首(其他两部是1962年的《地雷战》(导演唐英奇、徐达、吴健海)和1965年的《地道战》(导演任旭东),电影《南征北战》筹划于1951年的春天,由沈西蒙的四幕话剧《战线》改编而成。当时,各电影厂由于全国性的文艺整风运动全部停工,唯独上影所承接的这部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主题的改编之作,以其直接受“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领导而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献礼的特殊身份,成为当年“一枝独放”的准拍片。出于对人民解放军“运动战”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准确把握,电影厂还特别组织了军事顾问团加以把关,当时的总参谋长粟裕、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陈毅都参与了剧本的讨论,可想这部影片的重要性和当局的重视程度。

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艺术创作领域“万马齐喑”的局面,也在苏联战争片的影响下,凭借其对重大题材、宏大场面的全景式展现和真枪实弹、气势磅礴的纪实风格,开创了中国史诗化战争电影的先河。其所奠定的战争片雏形,为新中国初期的电影创作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方向,也为以后的主旋律影片提供了借鉴。冯小刚在拍摄《集结号》时,就曾表示,《南征北战》中的一些大场面战争戏,对他有很大启发。

这部影片被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有一点,就是对反面人物“张军长”的刻画,非常成功。张军长应该是影射整编国民党七十四师王牌中的张灵甫,死硬,刚愎,有那个年代的脸谱化,但塑造出了个人特色,饰演者项堃以其紧锁的眉头、细腻的神情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电影人物。

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将其拍成彩色片。和1952年的创作背景类似,翻拍《南征北战》绝非平地惊雷、突发奇想,而是背负着重大的历史与文化使命,是以7部故事片的重拍,对革命舞台“样板戏”一统江山局面所展开的一场破冰运动。这次翻拍主要是在1973年后,还包括长影的《青松岭》(导演刘国权、姜树森,1974年)、《战洪图》(导演苏里,1974年)、《平原游击队》(导演武兆堤、常甄华,1974年),上影的《渡江侦察记》(导演汤晓丹、汤化达,1974年)、《年轻的一代》(导演凌之浩、张惠钧,1976年),八一厂的《万水千山》(导演严寄洲,1976年)。七部刻画英雄人物的故事片,对阵“八个样板戏”,可谓“七英战八股”——当然,那时,没人敢这么说。

翻拍的原则是“不走样”,有些地方甚至连对白都只字未动,置景、机位也常常与先前保持一致;但一些细节性的元素,在“文革”这一特殊社会时期,在具体编排上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例如在行军方向上,52版是解放军向右行进、国军俘虏向左行进;而74版则有意将其修改为解放军向左、国军向右,以求保证影片在对相关政治概念的隐性解读中万无一失。

1971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将电影改编成连环画,当时突出集体,所以没有留下改编者和绘画者的信息。文革痕迹很重,扉页和扉二都是黑体的毛主席语录。

小人书封面磨损较重,封底不存,扉页有“薛扑的小人书”字样。

《漂泊奇遇》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2印,定价0.25元,印数36万。共142图,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供稿,连环画由殷敦煌选编。电影由冀邢、先子良编剧,导演于本正,摄影彭恩礼。

故事讲的是1925年,一位受“五四”思潮影响的穷苦书生,为探索人生的真谛,在西南边陲漂泊流浪,所遇到的“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小说中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的形象。电影揭示了“在黑暗的世界里,要生存就必须进行抗争”的主题,改编自艾芜的《南行记》。

艾芜原名汤道耕,1904年出生,四川新繁人。1925年夏天,他离开四川只身南行,在长达6年的漂泊中,把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的一些人和事,用小说的体裁,描写出来,而且采取第一人称的形式,结集为《南行记》。该书既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真、善、美的品质, “他们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

主人公由王诗槐扮演。对20世纪7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来讲,王诗槐也算个大明星了。《漂泊奇遇》是他第一次在电影中担纲主角。王诗槐在片中很好地将人物内心感受通过眼神传达给了观众,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甚至一度成为一些艺术学院的教材。王诗槐后来主演了多部琼瑶电视剧,阳刚帅气的外形,温文儒雅的风度,亦正亦邪的演技,迷倒了无数观众,被誉为“大陆秦汉”。

小人书品相完整,扉页有“龚聆”的签名,红墨水书写。还有两枚相同的印章,辨认不清。封底有个倒写的“龙”字。

《望日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2月1版1印,64开,印数40万,定价0.11元。原著徐光跃,改编崔存思,绘画聂文生、阎正,封面设计王书朋,共70图。

故事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军民团结抗击日寇的故事。“我”是上级派往军分区的过路人,聪明俊秀、办事稳重的姑娘“望日莲”是地方交通站长, “大三”是个革命热情高涨的青年。夜幕降临,三人整装待发,在同志们的掩护下,运用调虎离山计引开敌人,迅速跨过铁路,爬上护堤,冒雨前行,没想到正撞上一群敌人。大三猛地推开望日莲,让他们快走,自己拔出手榴弹向敌人冲去。望日莲和“我”穿过芦苇荡,穿过封锁区,终于到达指定地点,与接应者会合。当“我”将大三喜欢的怀表送给望日莲时,她终于克制不住痛哭失声,因为大三再也不会回来了,望日莲目送“我”远去的背影,转身又隐没在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中。

冀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东邻渤海,西靠太行山,位于北平、天津、石家庄、德州四个大中城市和平汉铁路、北宁铁路、津浦铁路、石德铁路包围着的平原地区。该区域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冀中人民,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在冀中平原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为坚持华北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1986年,《望日莲》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同名电影,反响寥寥。饰演主人公“望日莲”的演员普超英,直到1993年,参演电视剧《情满珠江》后才被观众记住并熟悉,并依靠其饰演的坏女人“谭蓉”一角,获得1994年飞天奖优秀女配角奖。

望日莲也就是向日葵。作者取这个名字,无非是为了政治需要。小人书最后就写道:望日莲!多好的名字,她向阳盛开,恰似万众心向党中央,心向毛主席……激励着我去迎接新的战斗!原著作者“徐光跃”,找不到任何信息。应该是“徐光耀”的笔误,《小兵张嘎》的作者。

撇开政治寓意,望日莲这个名字有着健康、明朗的北方农村乡土气息,在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中,还出现过以之命名的人物。

小人书磨损较重,封面人物模糊;书脊处用白细线纳住,原藏家应是个有心人。

《宝莲灯》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12月第一版,64开本,定价0.26元。根据同名戏曲电影改编,改编王昌言,封面设计马泉。

这是一个优美的神话传说。内容叙述华山圣母用宝莲灯驱散雾瘴,为民造福,与人间书生刘彦昌相爱,后生一子名叫沉香。但此事却为圣母的哥哥二郎神杨戬所不容,盗去了宝莲灯,逼走了刘彦昌,并把圣母镇压在华山底下。沉香为霹雳大仙所救,并授其一身武艺。十五年后,沉香长大成人,练就了一把宝斧,打败杨戬,力劈华山,救出圣母。夫妻、母子终得团圆。

《宝莲灯》有多种来历和版本,但均为神话传说,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都很离奇。最早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应该是在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7年),有个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沉香劈的华山,离我所居的西安不远,我曾登过三次。那块传说中的石头,亲见过两次,正中间一条大裂缝,确如斧劈刀削一般整齐,但总归太小。

戏曲中的圣母由齐华坦扮演。齐为河北高阳人,先后拜师贾桂兰、“千盏灯”、荀慧生,其嗓音清脆,表演细腻。常演剧目有《蝴蝶杯》《柜中缘》《拾玉镯》,还曾主演电影《再生记》。

沉香由裴艳玲扮演。裴为河北肃宁人,五岁学戏,六岁登台,曾先后拜师茹富兰、李少春、侯永奎,既演梆子,也演京剧,专攻武生,常演剧目有《徐侧跑城》《闹天宫》《八大锤》等。

封底不存,印数不详,还好图面完整,共156图。

《火烧阿房》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1印,64开本,定价0.19元,印数98万。钱婺编文,黄小金绘画,共114图。

这是整套小人书《通俗前后汉演义》之二。这套书要论名气,可以说是80年代出版的连环画中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最高的。因为整套书故事完整性强,内容丰富,绘画风格统一(全套有15本由画家石夫完成),曾在全国第三届(1981年至1985年)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奖。全套书总共有三十一本,其中的六本印数都在五万以下,要收齐难度很大。

说到这套书,就不能不提中国演义史上赫赫大名的蔡东藩先生。

蔡为清浙江山阴人,1877年出生,14岁中秀才,后进京朝考名列优贡,分发福建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后即称病回乡。从1916年开始,到1926年为止,蔡东藩用10年的心血,先后完成了清、元、明、民国、宋、唐、五代、南北朝、两晋、前汉(含秦朝)和后汉共11部历史通俗演义(按写作顺序),合称《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 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加上《西太后演义》及《历朝史演义》两部,总共撰写了13部计724万字的通俗史巨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蔡东藩写书的动机,与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现状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长诉之史笔,以期用通俗演义的形式讲述中国历史,以此帮助国人从历史的启迪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这正是他“书生报国”之意。因此,他才选择了首写《清史通俗演义》,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秉承“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方法,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把很多野史糅合融化进去,巧于剪裁,因此把人物与故事情节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然而蔡东藩却相反,他竭力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主张遵循正史,严格做到了所谓“无一事无来历”“以不使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然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的演义小说在艺术上大为逊色,不能成为一部文学的演义小说而只能是一部历史的演义小说。因此,他的书,历史价值高于文学价值。这也许正是他的演义小说被冷落的原因。

蔡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也是一位有气节的文人。在撰编《民国通俗演义》中,对清廷腐败,直言予以抨击,其间曾收到恐吓信及子弹,迫其修改,蔡不为所动。他在国事维艰、风云变幻的历史大变动时代,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独力撰写如此之巨的工程,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蔡于1945年春,日本投降前夕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着重说说这本小人书涉及的两本演义。《前汉演义》又称秦汉演义,共一百回,自秦始皇灭六国,终至王莽篡汉,经历230年。经过了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新的政治概念在中国隐隐成形,帝国成为中原大地的拥有者,取材于三皇五帝的“皇帝”称号正式统治这片中土世界。秦朝的建立,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帝国。楚汉相争之后,汉帝国成为正式而长期的中原统治者。汉高祖在诸多功臣的辅佐下取得天下,却无法保证其后代为确实的帝国统治者,有懦弱的惠帝,有剽悍的吕后,终于凭着开国功臣的努力帝国重回汉家怀抱。文帝继起,正在酝酿大汉帝国第一个高峰时期。

《后汉演义》也是一百回,起自王莽篡汉,终至蜀汉亡国,经历257年。王莽接受禅让,成为继尧舜以后中国少有的禅让君主。新朝短暂的统治,一片混乱。昆阳之战决定了新朝非正统地位的存亡。数位群雄竞争者之间,刘秀以其崭新的面貌中兴帝国,开创东汉的新兴局势。光武中兴,紧接着明章之治,带动汉帝国第二次高峰时期。自和帝至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权的时代。自桓帝至灵帝,是宦官横行的时代。桓帝、灵帝的两次党锢之祸,崇尚气节的士风几乎摧毁殆尽。其后黄巾之乱、群雄纷争时代,将巨大的帝国拱手让给了拥权自重的割据军阀曹操。东汉之后,魏、晋承接不断,哪容得下拥有最少土地的蜀汉自命为正统。魏灭蜀汉,大汉帝国正式走下历史舞台。

本集讲的是刘邦在项羽北上救赵之时,奉楚怀王之命领兵西进。一路上遇彭越、收郦生、得张良,斩关夺隘,直抵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刘邦又还军霸上,与秦父老约法三章。项羽既解巨鹿之围,也率领诸侯大军挥戈南下,在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余万;破函谷关,驻兵鸿门,宴会刘邦,杀子婴,屠咸阳,火烧阿房宫。

扉页及封底有多个“作废”印章,还有“44”的编号,应该是某个图书馆(室)的标记。

《奇异的旅途》

未来出版社,根据晓寒、周祥《旅途上》改编,谢建山改编,董瑾华绘画,共137图。1985年9月第1版,定价0.43元。未来出版社竟然就在西安北大街131号,不知现在否?

说的是三个女人结伴去劳改农场。陈凡去看望未婚夫,胖妈去看望儿子,另一个白帕女人却在旅店里偷了同伴的钱财后神秘地失踪了。胖妈夜半意外与儿子桂生相逢,农场派人捉拿桂生,桂生却说他在追逃犯“秦土匪”。谁是真正的逃犯?经过一番周折,竟然由胖妈破了案,抓到了白帕女人和她的姘头“秦土匪”。

这是一个法制故事。里面提到瑶族,故事背景应该发生在云南,时间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因为里面没有文革用语。绘画采用线描,人物特征明显,好人浓眉大眼、端正挺拔,坏人贼眉鼠眼、佝偻猥琐。

20世纪80年代前期,具体从1983年夏、秋开始,到1986年,历时三年,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那就是后来被简称为“严打”的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这场活动规模之大,动用的人力、物力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打击人数之众,仅次于1950年至1953年的第一次大规模镇压反革命运动。按照中央部署,这次“严打”斗争以三年为期,三个战役,对犯罪分子采取抓一批、杀一批、劳动教养一批、收容审查一批、注销城市户口一批,以达到把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彻底打下去,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三年为期三个战役结束后,刑事犯罪案件在短时间内有所下降,社会治安有所好转,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从1987年开始,刑事犯罪案件快速地、大幅度地上升,社会治安秩序动荡不定。于是不得不继续开展“严打”斗争,一直打到上个世纪末。只是以后开展的规模没有那三年大。

小人书所反映的内容,应该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的。封底不存,扉页上有竖写的四个字“秦香莲传”,笔画有力,书写工整。

《女友》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1印,印数41.55万册,定价0.16元。小人书根据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改编李晓宁,摄影王小滨、徐直、钟建民,125图。

内容讲的是十年动乱时期,市委书记的儿子、外科医生于诞华因为父亲的冤案而受牵连,一夜之间成了“狗崽子” ,倍受打击和冷落,女友也离他而去。这时,女工寒眉的出现,使他振作了精神,努力钻研业务,正确对待现实,直面生活的挑战。在交往中,两人也建立了真挚的感情,厄境中的于母也承认了未过门的儿媳妇,并一再感谢寒眉一家对儿子的照顾。文革后,于的父亲官复原职,于母却嫌弃工人家庭出身的寒眉,要给儿子介绍一个高干子弟,遭到于诞华的拒绝。于的父亲于斌,却珍惜寒眉和于诞华患难中建立的感情,亲自到寒眉家,促成她俩的婚姻。

现在看来,这样一部类似于“王子与灰姑娘”的幼稚作品,在文革刚结束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却是收获了巨大的荣誉,被誉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1979年9月,《女友》在河北电视台播出,好评如潮;1980年春,转战中央电视台,引起强烈反响。同年全国首届优秀电视剧评奖(“飞天奖”前身),《女友》跻身一等奖行列,其他两部均为中央台录制。在当时全国地方台中,获此殊荣的仅河北一家,一时间令人刮目相看。

小人书品相一般,右下角有轻微鼠啃痕迹,扉页和封底有隐约的圆形印章,仔细辨认,应为“李记××章”。

《古峡迷雾》

江苏人民出版社,童恩正、沈寂原著,朱安平改编,秀工、新昌绘画。1981年12月第1版,142图,定价0.17元,印数51.6万。

作者童恩正,1935年生于湖南宁乡,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科幻作家。1957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60年开始科幻小说及科普创作。代表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拍成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

科幻小说《古峡迷雾》发表于童恩正大学期间。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吴均、杨传德和美国朋友巴克莱,参加由美国“考古博士”史密斯组织的华西考察队,考察在历史上已经失传的我国古代原始民族——虎族的遗迹,找到了虎族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但是,这些文物突然失踪,吴均也下落不明。新中国成立后,杨传德从巴莱克自美国寄来的照片上发现了线索。在党的领导下,杨传德和几位年轻的考古工作者,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揭开了虎族失传的秘密,还找到了吴均的遗体和遗物,真相终于大白。

身为考古学家,童恩正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关于人性变迁、时空永恒这样的哲学思考。以其作品深刻的人物刻画,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的文笔,童恩正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古峡迷雾》的出现,在中国的科幻小说史上,是一个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科技建设人才,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培养科技人才,又需从少年儿童抓起,于是一种具有当时中国特色的科幻作品应运而生。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科幻一开始就植根于“科普”和“儿童文学”的园地里。《古峡迷雾》以小说的形式出现,文情并茂,在主题构想、情节安排、人物刻画和意境描绘等方面都展现了小说和科学幻想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小人书品相完整,订书针发黄有水印,封底及扉页有蓝色的“57”编码,应该是图书馆(室)管理所为。

《神秘衣》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叶永烈原著,钱方改编,王晓明绘画,共86图。1981年8月第1版,定价0.12元,印数60万。

这也是一个科幻小说。侨居国外的生物学家杨林,发明了“神秘衣”,能变色、攀行、飞翔、潜水,对人类研究生物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国民党败类金卡罗和某大国的间谍都想利用“神秘衣”的特殊作用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后均以阴谋破产而告终。杨林生夫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效力。

叶永烈,浙江温州人,早期以科普文学成名,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后期转向纪实文学创作,主要围绕共和国的高层,正反面人物都写。已出版180多部著作,是国内少有的勤奋高产的作家。

我对叶后期的纪实作品,一直不太喜欢,可能因为“纪实”的缘故吧——窃以为中国高层的所谓“纪实”,还不如小说来得真实。

小人书品相完整,扉页及封底有蓝色圆形“李记图书章”,封底还有“新安书店”的印戳。

《吟公主》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印,印数30万册,定价0.21元。根据日本同名故事影片改编,改编王逸,封面设计林青,共117图。

这是一个根据历史事实编写的悲壮故事。吟公主和高山右近从小一起长大,因吟的父亲去世随母亲改嫁到千利休家。几年后,吟和右近又获重逢,吟向右近多次表示爱慕和思念之情,但右近已有妻室,拒绝了吟的爱情。当时最有实力的丰臣秀吉,在取得统一日本的胜利后,进而想向外侵略,遭到千利休和高山右近的反对。丰臣秀吉便欲以娶吟为妻作为人质的阴险手段,迫使千利休和右进屈服。吟为了保全自己纯洁的爱情和节操,断然拒绝丰臣的无耻要求,切腹殉情。高山右近终因反对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而被放逐吕宋,客死他乡。千利休也以一死表示对丰臣秀吉的反抗。

影片歌颂了爱情和正义,体现了反对侵略战争和封建残暴势力的主题。故事背景发生在日本的“战国时代”。多数人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于1615年德川家康灭丰臣氏,大约一百五十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在这个时代,传统的贵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为多国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形态。到了战国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为以现金雇佣浪人为职业军人。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这一时期,先后涌现出三位枭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秀吉出身贫民,靠着自身的努力,从织田信长手下的一介小者(最下层的武士)成长为一名重臣,在内部残酷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击败竞争对手,攀升至权力的顶点;在外部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了日本。姓氏也从“木下”改成“羽柴”,后被天皇赐姓“丰臣”。丰臣秀吉充满草莽魅力的成功,使得饱受身份制度桎梏的一般日本民众,对其抱有一定的好感。当然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吟公主》从另外一个角度丰富了丰臣秀吉真实的历史形象。

电影《吟公主》拍摄于1978年,次年九月份就来到中国,参加了盛况空前的第二届“日本电影周”。此外还有四部影片:《生死恋》《我的老师》《龙子太郎》和《金环蚀》。按照今天的评价标准,它应算得上是一部大制作的历史大片。

主演中野良子,在中国的知名度甚至超过日本,作为中日文化使者,她先后39次来过中国。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八十年代,不光中野良子,一批优雅、美丽的日本女性:真由美、栗原小卷、山口百惠等等,以其在银幕上塑造的人物形象,成为饥渴的中国男性的梦中情人,荒芜的中国电影艺术的表演模板。

本片由《望乡》的著名导演熊井启执导。扮演丰臣秀吉的三船敏郎,也是鼎鼎大名,和黑泽明大师一起缔造了日本电影一段辉煌的神话,坊间曾有“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赞誉。影片1978年由上海译制片厂译制发行,为吟公主配音的刘广宁老师,通过音量、语调和语言力度的细微变化来表达复杂的感情,塑造了吟公主这样一个温柔、善良、天真、纯洁的女性。现在听起来,依然优美甜润,沁人心脾。此外,毕克老师为丰臣秀吉配音,乔榛老师为吟公主的恋人高山右近配音,所以可以说,本片集中了当时中日文艺界的最佳阵容。

小人书保存较好,封底有半圆形蓝色印章,仔细辨认,应为“福州地区新华书店图书发行专用章”。

《彩云归》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文王云高、李栋,绘画梁宝光、中吟。和《情天恨海》说的是同一个故事,绘画本是在电影之前,在最初的文字上修改而成。最初的文字,就来自于王云高的小说《彩云归》,1975年发表。王因此文一炮打响,从此在广西乃至中国文坛崭露头角。

小人书里有一首词,应该来自小说原作:风袅袅,雨霏霏,故园今又动芳菲,况复彩云归;铸剑为锄应有日,前途莫遣寸心灰,峨眉山月朗,照彻彩云归。云漠漠,雾迷迷,破雾穿云月色微,好伴彩云归;茅舍竹篱春色秀,男耕女织永相随,中秋弄管弦,同奏彩云归。我在网上找到,听不下去,编曲太差,可惜了这词。

《彩云归》是个词牌名,代表作是柳永的“蘅皋向晚舣轻航”,写得佶屈聱牙。我更喜欢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写得何等清丽脱俗,凄婉感伤,实不愧“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实罕其匹”。

一说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歌女小苹的怀念之情。据他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妓,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几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可见晏跟这些歌女有着密集的交往,并有情感上发展的可能。

毛泽东在1965年7月,活用晏词中“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为“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托台湾特使曹聚仁转交蒋介石,表达了希望“国共再携手,一笑泯恩仇”的诚意。但可惜由于1966年5月“文革”全面爆发,风云突变,民主党派人士受到严重冲击,蒋介石心存疑虑,“国共第三次合作”因此搁浅。

祖国一统又是遥遥无期。历史充满了多少偶然的变数啊。

现在想来,王云高应该是从某个途径了解到这一情况,才以《彩云归》为名,创作了这一反映海峡两岸统一的小说。

计154图,有遗失,封面、封底均不存。藏家用白纸包装,毛笔书写“彩云归”三字,文字歪斜无力,走笔无章法。

《小灵通漫游未来》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原著叶永烈,改编董耀根,蔡一鸣、丁纯一绘画,共86图。1980年7月第1版第2印,定价0.11元,印数32.5万。

此书是叶永烈的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写于1961年,其时叶尚在北大上学。该书1978年出版,连获大奖: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发行量至今仍雄踞中国科幻小说第一名。叶在1984年写出了续篇《小灵通再游未来》,2000年写出《小灵通三游未来》。这三部作品通过一个名为“小灵通”的小记者三次访问未来市的所见所闻,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未来世界的立体图景。可以说,这三部作品描绘了一幅未来世界的《清明上河图》。像这样全面、形象地展现未来的作品,在中国众多的科幻小说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我持有的这本小人书里,就描绘了利用原子能的气垫船、在水上飞的飞翼船、可视手表、无人驾驶的智能车、利用太阳能的智能屋……这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为现实。

《小灵通漫游未来》给叶永烈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并成为他由科普创作迈向科幻创作的代表作品。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中,叶发表了近200万字的科幻小说,每年要出版4—5部科幻新著,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作品所开拓的题材领域,在中国科幻界都无人能敌。

虽然现在看来,内容不过尔尔,但是想想写作的时间是20世纪60至80年代,其时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科技文化的闭塞、僵化和落后,可见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知识面。

小人书封面不存,有红色字迹“461”,其下覆盖着“唐**”的签名。

《八虎闹幽州》

北京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1印,64开,印数50.6万,定价0.26元。李清洲改编,中流、关景宇绘画,共138图。

这是《杨家将》故事之二,全套五本。本集讲的是宋太宗在太师潘仁美的撺掇下,出游与辽国交界的幽州昊天寺。辽人得知信息,派兵包围幽州城,假称邀请宋太宗到金沙滩赴双龙会,企图抓获宋太宗。杨业识破辽人诡计,让大郎杨延平扮成太宗应邀赴会,他则悄悄护送太宗安然返回汴京。延平兄弟在金沙滩与辽军展开激战,杀死敌方兵将无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大郎、二郎、三郎战死疆场。

此间“八虎”指的是北宋初年武将杨业的八个儿子,其中七个是亲生,最后一个,老八是义子,所以被称为“七郎八虎”。这八人的名字不确定,笔记野史、元明杂剧、评书演义,包括后来的京剧,各有不同版本。《宋史》中写杨业的确也是生了七个儿子,即供奉官杨延朗(就是杨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杨延浦、杨延训并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并为殿直,长子杨延玉与父共没于陈家谷口之战——也就是杨业被俘的那一战。

正史中,唯杨延昭(杨六郎)留有传记,其余几个,除地方志有零星记载外,别无文字记录。杨延昭在兄弟中究竟行几?史书并未详载,只是辽国人(也称契丹)目为杨六郎,见宋史载:“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真实的杨家将也就三代,第一代“金刀无敌老令公”杨业;第二代“辽人惮之如神”的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早期“因功授殿直”,只是一个中下级别的武官,后来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但从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到第五任宋英宗赵曙的一百年间,杨家祖孙三代尽心竭力,精忠报国;尤其第一代杨业英勇壮烈,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为历代百姓讴歌的对象,“里儿野竖,皆能道之”,使得一门忠烈的杨家在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竖起一座又一座丰碑。

小人书封底不存,其余保存尚可。

《樱》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2印,定价0.11元,印数32.5万。根据同名影片改编,电影编剧詹相持,导演詹相持、韩小磊,男女主演分别为许还山、程晓英,177图。

故事从1945年日军宣布投降讲起,大批日本人撤离中国,贫病交加的高崎洋子将未满周岁的女儿森下光子交给了善良的陈嫂。陈嫂以手镯为信物交给高崎,让她日后可凭此找回女儿。几年后,高崎寄来手镯认女,改名为陈秀兰的光子与陈嫂和哥哥陈建华分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身为工程师的陈建华因为曾有一个日本妹妹受到猛烈冲击。1975年,为完成一项中日合作工程,正在干校改造的陈建华被调回参与。森下光子作为日本专家小组成员来到中国,但备受打击的陈建华不敢相认,森下光子黯然离去。直到一年以后,“横隔在他们之间的大山被铲平了”,森下光子重新踏上了生她养她的故土,一家人才得团聚。扉页文字将其主题提炼为:“故事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也反映了林彪、四人帮一伙,给我国人民造成的苦难经历和精神创伤。”

我一直不理解,对于普通的日本国民,我们为什么总是有人在宣传他们的无辜和善良,要知道那个狂热的大和民族,没有坚实的民意做基础,他们是发动不了超出自身几倍能力的对外侵略战争的。再者,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有“友谊”吗?还“深厚”!我查历史书,抱歉,好像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唐朝时日本派人来学习,是更早版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你是为了超越你,进而欺凌你,这其中,有“友谊”的成分吗?

小人书的封面很吸引年少时的我,几朵洁白樱花的映衬下,是一张女性的脸庞,高贵典雅,绝不类于国内当时流行的“铁姑娘”。年少不识愁滋味,只想着,这么美的异性,为什么都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人呢?

这本小人书是我存书里面比较“老态龙钟”的,纸质已黄脆,稍一抖动,纸屑纷飞。

责任编辑:王彦骁

猜你喜欢
演义小人书
爱不释手的小人书
小人书,我的童年食粮
童年的小人书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蹭书
小问号 大智慧
一本小人书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