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4-10-16 15:38杨兴新
职业·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杨兴新

摘 要:本文阐述了金华市技师学院与浙江今飞控股集团合作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循合作动因、模式确定、实施运行、合作成效、遇到的问题及合作展望六个方面展开论述,从学校和企业两个视角说明校企双方在工学交替合作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

多年来金华市技师学院一直立足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这块主阵地,紧握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岗位养成这个核心,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实践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成为金华市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的亮点,赢得了企业和社会肯定。学校在此基础上,积极尝试产学研联合体的构建,并成为浙江省首批产学研联合体项目建设单位。下面以与今飞控股集团合作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学校、企业两个视角来展开说明我们实践的工学交替合作教学模式。

一、合作动因

1.学校的合作动因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何为合格?从企业调查得知,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满足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论能学以致用;在技能上,应有扎实的技能水平、能熟练操作企业技术设备、能排除工作岗位上一般的技术故障;在职业态度上,需安心工作、不好高骛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企业忠诚等等。以上三项中,企业对学生职业态度关注度最高,反映也最强烈。因此,要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只靠学校的“一元”教育是难以有效完成的。

合格的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企业环境、文化的熏陶,而这种熏陶,只有在企业的直接参与下、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实现。此外职业教育绝不是廉价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需要价格不菲的实训设施,需要实践教学基地,单靠政府投入和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全面完成的,如果能同企业联合,就能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解决学校教学中实习、实训等软硬件上的困难。

2.企业的合作动因

企业虽然不是职业教育的举办者,要保证企业人力资源流持续发展,也具有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在投入资本提高技术的同时,对劳动力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的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关键在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已经成为企业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是年年季季走出去招工,还是把潜在的人才请进来,值得企业深刻思考。而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流是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综合考量,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一条加快企业发展的良好途径。

学校和企业都有合作动因,合作基础就有了。需求,是合作最好的切入点。

二、模式确定

金华市技师学院在与今飞控股集团原有的合作基础上提出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根据今飞控股集团对生产技术的针对性较强、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学校与企业合作必须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并开发专业课程,由企业组织专家提出方案,经学校细化论证后组织实施;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学生交替入企实践,实现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学习的目标;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结束,学校根据《工学交替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双方共同按比例考核评价,考评结果作为学生工学交替实习成绩的依据,与学生的奖惩挂钩。

企业虽然对教学模式不是内行,但却深刻地知道符合企业生产发展的人才必须是对企业的文化、技术、生产组织方式等有深入认同感的人。今飞控股集团对金华市技师学院提出的工学交替模式比较认可,这既符合他们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资源优势的作用:一是今飞控股集团可保证学生在校内的实训进行产品加工,并在校内建设了一个机加工车间,在满足学生教学实习的前提下,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二是学生交替到今飞控股集团实训,参与企业的全真生产,使企业各级对学生也有比较深度的了解;三是最后一年直接到今飞控股集团顶岗实习,由于有前面的交替学习经历,基本上实现了无适应期、无缝对接的上岗。

三、实施运行

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学校教育向企业的延伸,通过产学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合作对口率。

首先选择和企业对口的专业,并做好校企双线开展宣讲会、动员会等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工学交替合作教学模式中去;其次是课程体系以企业的生产技术为主要标准,在企业技术人员的直接参与下构建,并且实践教学的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同时注重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技术应用能力和“企业人”意识的培养。再次是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学校选择具有“双师型”职称的教师担任校内专业课程的教学,并聘请部分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课,交替入企实践,学校派专职教师协助管理,主要负责学生思想、生活等协调教育工作,入企的教学、技术指导教师全部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最后在保障机制方面,主要是按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学生交替入企期间的津贴、保险和正常休息时间,让学生安心。

企业在运行方面的做法,一是为突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强化学生双重身份的认同,企业对班级进行冠名,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其身份是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切都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二是今飞控股集团在学校设立了今飞奖学金、助学金和奖教金,鼓励交替学习过程中品学兼优、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和为推动“工学交替”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并且每学年都由葛总带领企业相关领导亲自到学校颁奖;三是学生按班级交替入企,再根据岗位细分组别,最后是“一对一”为学生配备师傅进行技术指导,并为实习学生提供工作服、员工宿舍等;四企业的副总和人力资源部等领导在工学交替领导小组内任实职,直接参与学校工学交替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使校企双方的联系更为紧密。

四、合作成效endprint

开展该模式以来,已有4届、380多名学生参与了交替学习,并有2届、180多名学生已在企业实习并就业,因有前面的交替学习经历,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稳定率比较高。学生在两个学习场所的共同教育下,学生的学习目的性、积极性大幅提高,职业素养明显提升,为工作而学习的观念得到了强化;同时学校也得到了不少实惠,校外实训基地的教育效果得以凸显、原有的实训产品转“耗”为“收”,实现了产学运行。以2012年为例,学校节约耗材60多万元并产生了一定的利润,尤其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为学校的精品化发展奠定了软实力的基础。

从企业的角度看局面也是双赢的。首先是劳动力预备得到了解决,企业通过学生工学交替实习期间的观察、跟踪建档等方法,在学生毕业就业时,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优秀的员工,缩短使用培养磨合期,真正达到优化用工,并可以根据企业的转型发展需要中长期规划培养;其次就是在企业生产任务重的急需期,学校成为了他们的应急通道。

五、存在的问题

1.实践中学校遇到的问题

一是社会对学校学习的观念还很传统,学习就是要在学校里的,对于工学交替学习还没有完全理解,每一届学生交替下去的初期,学校的宣传解释工作量比较大;二是工学交替模式还难以全面铺开,这和企业的规模有关,只有集团化的大企业才能有这么多的岗位和技术指导人员,同时还和所涉及的专业岗位有关,工科专业好于文科专业;三是学生的津贴和保险操作有难度,尤其是保险,明明有正规的操作理赔流程,但常遇到家长的不合理要求。

2.以企业的视角看到的问题

在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就是企业比较关注学生的忠诚度,由于各种因素的交错,毕业后三年岗位稳定率不尽如人意。企业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训学生技术,使学生适应企业的环境和生产,就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为企业服务,成为本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这也是企业的长期利益所在和参与深度的关键点。

六、合作展望

金华市技师学院和今飞控股集团合作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站在校企双方的角度看都是有效、实用的,是解决企业技能应用型人才资源的成功模式。但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下一步我们的着力点如下。

一是继续引导观念,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深度理解和支持。在第一个学期就安排1~2个月的下厂认知实践,实现入学即入企的目标。

二是建立健全学生的津贴考核和奖励制度等。在现有的基本津贴1000元加考核津贴500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细则,以提高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同时继续做好今飞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工作。

三是强化校企联动。学校和今飞控股集团已经完成了从“邻居”到“朋友”的关系转变,下一步我们任务是实现“联姻”关系,在省产学研联合体项目的建设中,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四是校企双方进一步总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操作指南,使企业能将该模式的操作复制到和其他职业院校的合作中去,扩大该模式的借鉴性,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利益。

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搞校企合作不能完全等着政府来给予,也不是校企某一方的一厢情愿。说到底,是共同的发展目标让学校和企业走到了一起,是共同的改革转型让学校和企业连到了一起,是共同的利益让学校和企业站到了一起。校企合作是大势所趋,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史旦旦,江再智.深化校企合作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华章2011(14).

[3]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

(作者单位:金华市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