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高校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014-10-16 00:35陈红兵张娜
职业·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指导毕业生

陈红兵 张娜

摘 要:进入新时期,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等内部因素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称性是就业难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学毕业生迫切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融入实景、重于实践、联动市场、助人自助,或许是高校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职业指导质量

课 题:本课题获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资助。

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事关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提升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推动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在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起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开始显现,职业指导工作在社会前进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飞跃提升、生产结构和劳动关系的深层次变化,“人口红利”优势已不可持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等诸多社会发展伴生问题已经开始集中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正在考验着就业率。这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自身建设以及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从宏观来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既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属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是社会发展推高了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槛;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已经达到普及化程度,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群体内和群体外社会性的双重就业竞争压力;第三方面,中国的人口政策客观上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从个人化向家族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除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个外部因素外,大学毕业生迎接就业的观念与意识、应对就业变化的心态和能力等内部条件与用人需求的不对称也是当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是理性就业观念与现实就业感受的适应性冲突。当前,在“传统思维”就业观念向“市场思维”就业观念的更新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思考,但就业难的现实感受以及对未来社会开放性激烈竞争的预期感受,让大学毕业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又比较趋向于将高薪酬、较稳定、可发展等因素作为选择标准。这种适应性冲突造成的结果是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就开始形成竞争,使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剧烈化。

二是择业优先与就业优先的选择性冲突。就业与择业的优先策略已经被大学毕业生广为掌握并在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的心理调节与职业生涯规划调整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但是在毕业与就业实务中,择业表现出来的是个体降低初次就业标准而非从整体上让位于就业。这种选择性的冲突一般不能缓解就业难的压力,相反会使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化。

三是能力的多元准备与岗位的多元需求的对接性冲突。随着社会国际化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培养与成长的目标,能力的多元准备在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中表现出一定的人力资源与竞争优势,但是社会经验、工作经验或某方面能力的欠缺造成的能力多元与需求多元的对接性冲突,往往会制约大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发展或持续就业,甚至造成就业坏死,从深层次给大学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短板”分析

职业指导的本质是就业心理咨询,是以人职关系为对象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其价值在于助人自助。从上述就业难的内因看,大学毕业生也正需要就业心态、沟通技巧、调适能力等心理、意识、经验等精神层面的修炼。

新时期以来,高校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同时,开始注重毕业生就业工作,寻求以“出口畅”带动“入口旺”的就业与招生工作良性循环。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指导实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结合等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推动了就业指导工作向实践化、专业化、全程化转变,促进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线发展。

但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社会发展中后期中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整体建设相对于需求仍然比较落后。一是缺乏专业化、专职化职业指导队伍。根据教育部标准,每500人配备一名专职职业指导师,而高校实际配置人员却不足三分之一,加上兼职职业指导人员才不到1/2。二是缺乏足够的职业指导转化为就业质量的时空条件。“助人自助”的落脚点在于大学毕业生能够技、能兼备,能够主动、自觉应对就业的压力和形势的变化,能够建立起足够的迎接挑战与风险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除职业指导理论课程、理论咨询之外更多的实操经验与实景体验,显然高校当前的教育模式尚不能满足。

三、对提高高校职业指导质量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以实现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需要寻求更加切实高质的途径。

一是以专业教师为基础,建立一定规模的兼职职业指导师队伍,将职业指导融入专业课程,以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指导。专业教师的优势在于更加了解行业背景与前景,如果能够在专业教师心理咨询、技能培训、专业课程中将职业素质内容融入等方面有所投入,职业全程指导目标的实现会更有保障。

二是以教学实习为平台,确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将职业指导融入企业实践,以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景指导。经验来源于体验、体验依赖于条件。如果能够有一批固定的合作教学企业伙伴,持续性向学生提供就业练兵机会,聘请企业人员为校外兼职职业指导师,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景经验,职业指导向就业能力转化的程度会有所提高。

三是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依托,建立人才输出与人才配置联动关系,将职业指导融入市场人才流转,以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指导。就业需求与就业形势都来自于社会发展,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最直接的温度计。如果高校能够建立区域性甚至全国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让学生适时感受市场变化,职业指导的时效性、服务性功能会更加充分。

四是以跟踪联系为手段,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将职业指导融入后大学时期,以实现大学生就业跟踪指导和回笼指导。高质量的就业取决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或持续就业情况,建立大学毕业生职业跟踪信息库,一方面可以对毕业生后大学时代进行跟踪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纵向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还可以聘请毕业生中的优秀员工为兼职职业指导师以实现回笼指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是当前一段时期内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学生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自发应对或被动接受,但是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在学生就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全程化、去职介、重实效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需要继续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