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言”二者关系的处理

2014-10-17 12:38刘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词句文言课程标准

刘明

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三种误区:重“言”轻“文”;重“文”轻“言”;“文”“言”并重,但关系僵化。笔者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及学生长远发展,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以文促言,以言悟文”,由“文”到“言”再到“文”,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

近期,笔者有幸聆听了几节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市级公开课,其中课题为“《记承天寺夜游》的同题异构课”观摩了三节,授课者皆为市区级骨干教师,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颇具匠心。甲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为:预习释义,初读正音,揣摩情感,欣赏美景,领悟人生,背诵经典。乙教师的教学过程为:课前预习,初读正音,走近作者,寻找知己,欣赏美景,知人论世,朗读课文。丙教师的教学过程为:正音释义,概括内容,欣赏美景,品味心情,了解作者,朗读课文,文言积累。前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有新意,重在对“文”的教学,个人对文章感悟透彻,语言画面优美,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反应不佳。丙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传统,首先进行“言”的教学,正音释义,逐字逐句阅读;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进行“文”的教学,欣赏语段,品味心情;最后再回到“言”的教学,进行文言积累,归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这是很多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过程,虽然保守,但学生容易理解文本。从课堂反馈来看,教学效果好于前两者。但从课后专家点评来看,大多认可前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称赞教学设计有梯度,文章分析有深度。

联想笔者曾经开设的一节市级公开课,课题为“与朱元思书”,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整个课堂设计精敲细琢,层次感强,特别是对语言的鉴赏富有深度,本以为能呈现一节完美的课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应迟钝,师生互动极不和谐,语言品味难以深入,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分析其原因,在于“言”的教学不到位,过分信赖于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对字词句意没有很好地疏通和理解,所以课堂中“文”的教学就如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根基。其实《记承天寺夜游》的前两位授课者和笔者一样,课堂设计重在“文”的教学,学生对字词句意把握不到位,“文”的教学自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笔者不禁思考: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到底如何处理“文”和“言”二者的关系?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关系处理上的一些误区

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关系处理上主要存在三种误区。一种是重“言”轻“文”,大讲语法知识,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这在一些年长的教师身上表现比较突出。例如学习《出师表》,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逐字逐句翻译上,花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如“感激”“布衣”等古今异义,“秋”“效”等一词多义,“亲”“良实”等词类活用,然后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而忽视对诸葛亮内心世界的揣摩。第二种是目前存在的最大误区,重“文”轻“言”,着力于文学分析,处理教材时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淡化甚至省略掉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节省了句法、语法的训练,抹杀了文言文学习中疏通词句,去除阅读障碍任务的特殊性。这也是所谓的“文言趋白”现象。文章开始举的两位教师和笔者个人课堂实例就属于这一种情况,也是现在很多青年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容易走进的误区。第三种是课堂教学中“文”“言”并重,既重视文言积累,又重视文章品悟,但往往先“言”后“文”,将“文”强加到“言”上去,而不是从“言”内在体现出来,二者关系僵化裂开,课堂相对枯燥。例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首先让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将它当做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来学,有的甚至直接将译文发给学生,对照译文进行文章赏析。所以学生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中的“高”是解释为“高处”还是“高高的”,“远”解释为“远处”还是“偏远的”容易混淆,自然对其中的“之”义也不能准确把握。文章开头丙教师的教学设计“文”“言”二者关系处理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2011年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对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求不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像《记承天寺夜游》这样思想感情比较深刻的文章完全可以深文浅教,学生能理解苏轼在仕途失意中的豁达心境即可,至于他在“闲”字中透露出的自我解嘲、落寞感伤的意味,笔者认为八年级的学生不必对文本进行深究。一些研究型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致力于对“文”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其实违背了课程标准,也违背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基础教学阶段,是为高中乃至今后文言文学习夯实基础。所以文言知识的积累在某种程度上比文章鉴赏更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文言文教学普遍走向有“言”而无“文”,从教学评价的内容来看,文言知识的比重大。虽然它背离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文言基础比今天的学生扎实。所以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必不可少。

三、“文”和“言”关系的处理

言是载体,文是精髓。没有“言”的教学,“文”的教学就被架空;没有“文”的教学,“言”的教学就失去意义。“以文促言,以言悟文”,“文”和“言”的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文言中的“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的内涵包括文章、文学、文化。立足于“言”进行教学,在“言”的教学过程中,融合“文”的内涵。

语言学习的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文言文教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首先让学生初读,整体感知,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文”的教学。但在整体感知时,可让学生对照文中注释理解基本内容。如教学《与朱元思书》,学生借助文中注释通过初读,完全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描写富春江山水的美景。这里融合了“言”的学习。接着师生合作,解决学生在初读中的疑难词句,这是“言”的教学。在解决疑难字词句时,做到随文释义。人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如《桃花源记》中“跳往助之”,结合前一句“始龀”,可以理解为“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这样更形象地刻画出孩子的活泼可爱,富有情趣,这其中又融合了“文”的教学。在疏通词句,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再鉴赏文章,进行“文”的教学。如教学《与朱元思书》,可引导学生品析描写山水的句子,体会水色、水势、水质之美,山色、山势、山音之妙。在品味语言中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如“负势竞上”的“上”解释为“向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描摹了群山勃勃生机的情状,以文促言。最后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好能熟读成诵,提高文言语感。课堂反馈或课后练习可让学生进行适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日积月累,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当然,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二者关系的恰当处理,还要看具体文章,不能以一法而蔽之。但是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以文促言,以言悟文”的意识,提高文言文教学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海新.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J].中华活页文选,2012(12).

[2]刘永康.语文教育学·文言文阅读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词句文言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