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2014-10-17 00:45姚舞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学服务变迁资料

姚舞艳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突出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对历史课程来说,除了师生共用的教材之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和家庭等资源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服务。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图书馆资源,能够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和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为此,我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并将之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案例介绍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课内容虽然有些庞杂琐碎,但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首先是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四大组即服饰组、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提前两天布置学习任务,并推荐一些参考书目供学生查阅,如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马凤琴等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丛书》、高洪兴的《缠足史》等,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其次是在课堂上通过学生间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史实,再分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其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说变迁的史实。让四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结合教师的课件图片谈谈各方面变化的具体史实,其中有学生穿插讲了一些小知识,比如中山装的由来、四大菜系、四合院和花园洋房、辫子与小脚的故事、婚俗等,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共同感受变化。

第二个环节是探变迁的原因。教师呈现探究问题: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提供几组资料供学生分析。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并由各组代表交流想法。然后教师总结:内因为中国历史的剧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为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第三个环节是论变迁中我们的态度。如今西方的节日在中国很受欢迎,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却逐渐被淡化,青少年应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请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最后是课外延伸学习。根据课堂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应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而展开的讨论,让学生课后再去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篇章,动动脑,动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历史小论文。

三、案例分析

本课突显了图书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为教学服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其一,课前让学生预习这一过程,不再是仅仅看一下教材了事,而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中去探寻更多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明白一点:历史学习中史料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历史资料从哪里来?可以从图书馆的历史书籍中去挖掘搜集,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那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得到了大力提倡,学生在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其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其二,课堂上紧紧围绕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中的“变”字而展开教学。怎么变?为什么会变?首先是“怎么变”这一问题,让学生按组呈现课前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学生通过自己讲述印象会更为深刻。“变化”只是表面的东西,教师要指导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变化中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为什么会变”这一问题,教师通过呈现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思考,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体会将更加全面而深入。

其三,课后的延伸学习是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让学生练习写写历史小论文,这其中当然需要引用资料,从而又将学生引向图书馆,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写作能力。

总的看来,这节课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既然是尝试,其中必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教学内容把握的深度和广度还需很好地引导等,真正地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图书馆不应是学校的摆设,其藏书和服务也必须跟上师生的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利用图书馆资源为历史教学服务还需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教学服务变迁资料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如何为教育教学服务初探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