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初探

2014-10-17 00:46何芸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张学良

何芸

人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人物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以人物为线索,把零碎的史实串联成一个整体,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完整的历史。本文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论述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法。

【教学思路】

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因此,我在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做了这样的处理:两个子目——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张学良都是亲历者,以他作为线索,选择典型材料,启迪学生智慧,感受体悟历史的鲜活生动。

【问题导入与设计意图】

用幻灯片展示《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的封面和这本书里的一段话:回首百年,张学良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抵抗的罪名令他几成民族公敌;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敬重。同时,向学生介绍这本书是以张氏自述为主体,以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论张学良的数万文字为辅,是目前研究张学良的众多著述中较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然后导入新课。其设计意图为:用对权威史学著作的解读引发学生直观感受的形式导入新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过程设计与重要环节】

一、国之悲痛——九一八事变

1.由教师生动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请学生完成课后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表格。

提出问题(1):(同桌讨论)日本侵略中国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其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复述历史的能力。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使学生明白这是日本蓄意侵华的佐证。

2.事实上,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侵略中国,你能举出一些具体实例吗? 以此作为问题(2),学生可畅所欲言。其设计意图为:再认再现所学知识,得出“日本侵华不是偶发事件,而是蓄谋已久的既定方针”的结论。

3.出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下的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激化,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与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正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以上材料均出自《高中历史教师用书》

其设计意图为:指导学生读通、读懂材料,培养他们从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素养,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4.在《松花江上》音乐的伴奏下展示日军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历史图片。其设计意图为:听着东北人民的心声,看着日军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

5.出示两份数据,显示九一八事变时,中日双方在东北的实力对比。

中国东北军实力: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约20万 ,北大营8000人,辽宁省内6万-9万人 ,空军有各种类型飞机262架,号称亚洲最大的兵工厂。日本关东军实力:进攻北大营3000人,辽宁省内1万人 ,正规军和辅助部队总计约2.7万。但只有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全部沦于敌手。这是为什么?

6.材料阅读——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密电一(事变前)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密电二(事变后)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其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

7.张学良奉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其他社会阶层是否也在坐以待毙呢?指出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揭开序幕。由教师生动讲述抗日英雄马占山(国民党)和杨靖宇(共产党)的事迹和图片。其设计意图为:通过教师的讲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8.“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

——《张学良口述历史》

老家东北的沦陷,张学良不可能毫无感受。自此之后,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篇都是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成为张学良一生的痛。其设计意图为:体察张学良对自己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的内心焦灼与苦痛。

9.过渡: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不要打了。都是中国人,打什么呢?都是政治问题,不是不可谈的嘛,所以后来谈是我的主张。而且我对介公讲,共产党你也剿不了。他说为什么?我说共产党有人心,我们没人心。

——《张学良口述历史》

其设计意图为:引导学生体察张学良心路历程的转变,使学生产生探究转变缘由的欲望。

二、国之庆幸——西安事变

1.带着问题看视频《西安事变》,归纳事变发生的背景和经过。

2.问题(3):(四人组讨论)模拟撰写1936年12月12日《西北文化日报》“今日要闻”专栏的稿件,要求展示出社会各界对西安事变的不同态度。(提示:日本、英美、国民党内亲日派与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内的不同主张)其设计意图为: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了解西安事变后的复杂局势及众多政治派别的看法,并为问题(4)的解决做铺垫,锻炼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3.问题(4):在这样的背景下,假如你是当时中共的领导人,你认为怎样解决西安事变最为合适?从中我们能看到些什么?指出国共十年对峙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其设计意图为:有了问题(3)的铺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同时引导学生体察中共的英明与伟大。

4.出示材料

材料一陈志岁的《题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为邦兵谏死何哀,臣道终缧不世才。苍坡受旨观书处,抗日频传捷报来。

材料二毛泽东评张学良:让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周恩来评张学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江泽民评张学良:伟大的爱国者。

其设计意图为:体会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感受毛泽东、周恩来和江泽民将张学良评为“千古功臣”的原因。

三、小结

从九一八事变中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张学良,到西安事变中逼蒋抗日的张学良,既是张学良个人心路成长的历程,也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正是因为有了张学良这样的民族功臣,才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才有了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

四、课后反思

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生动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与提高人格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又都有利于历史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那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因此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方式不失为新课程改革中可以借鉴和推广的有效教学方式。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张学良
《红旗周报》有关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分析
1934年,张学良枪毙张学狼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西安事变背后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瘾君子张学良
论九一八事变后三江地区民众自发抵抗的原因及途径
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从“除蒋”到“释蒋”原因考
黑老大助张学良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