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完善学生人格

2014-10-17 00:51吴小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人格原则历史

吴小华

历史是面明镜,在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且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历史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从历史人物中学到难能可贵的精神和做人的基本原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然而在我国传统初中历史教育中,历史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却只是传授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十年塑树,百年塑人”,这里的人是指人格健全的人。健全的人格便是指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优良。塑造人格健全的人是个浩大的工程,而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该注意在教育中完善学生人格。

一、初中历史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时要遵循的原则

初中历史教育要想促使学生人格完善必须遵循相应原则,不可盲目进行。这些原则有哪些呢?

首先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教育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初中历史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方面要遵循科学性,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内容要科学严谨,这是讲好一门课的前提;二是指教师在完善学生人格时所采取的方法措施是科学的,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历史学科要求。

其次是情感性原则。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初中历史教育完善学生人格需要遵循情感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教师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同时要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

最后是系统性原则。历史是发展着的历史,是由很多线索串联起来的历史,因此系统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整体意识,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系统讲解和概括,不能割裂历史。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完善学生人格

1.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症下药

初中生活泼好动,渴望得到家长或者教师的关注,而且对人对事会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做事原则,但由于家长、学校或者社会的忽视,再加上阅历不足,使得这时的他们经常无法正确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或者对教师产生排斥心理。针对这种现象,在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历史事件或者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对症下药,有效处理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演绎负荆请罪、退避三舍、烽火戏诸侯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体会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也可以在适当时候播放历史纪录片,还原历史事件,使学生直面历史,课后以影评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不仅使学生受到应有的道德教育,增长知识,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3.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初中生大多处于叛逆期,这时的他们喜欢和教师或者家长“对着干”,也有很多家长反映说“拿自己的孩子没有办法”,其实这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上很需要得到来自外部的认可和关注,有强烈的自尊心,如果教师或者家长严厉地批评甚至暴力解决问题,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针对这一情况,初中教师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明白学生想的是什么,再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批评教育。但应避免采用只讲大道理的教条式教育,最好使学生有真正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真正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引导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总之,“读史使人明智”,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健全的人,因此历史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人格正在形成的初中时期,充分利用历史教育完善学生人格是非常关键的。初中历史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人格的进一步完善。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人格原则历史
以鸟喻人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漫画之页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