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李小文事件”导写及示例

2014-10-20 10:48孔小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另类

孔小波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一位外表普通、貌似老农的老人,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厅里低着头、认真地念着讲座稿子的照片在网上走红,引发人们热议。这位老人就是1947年出生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消瘦的面庞、邋遢的穿着、凌乱的胡须、陈旧的帆布鞋、卷起的裤脚,使得李小文显得寒碜、另类又潇洒、纯粹。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立意指导】

无论是大学精神的逐渐世俗化,还是社会道德的滑坡乃至沦丧,都给处于人文圣地的知识分子一族带来了破裂式冲击。金钱、权利、地位成为世俗追捧的同时,也成为知识分子猎取的重要对象。知识分子不再崇高,他们变得庸俗不堪。学问、知识、责任、道德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如许纪霖先生说:“在这样一个缺乏激情、缺乏理想精神的年代里,有的是沽名钓誉的伪烈士、拉大旗作虎皮的学客和利欲熏心的犬儒们。”作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可以说李小文是一名“地道”的知识分子。李小文的出现让我们拨开了充满功利浮躁的雾霾,迎来了知识、学问、纯粹、公共责任这些应该成为知识分子内在标志的曙光。因此,李小文的走红,一点儿也不引起我的惊讶。

1947年出生的李小文院士,有着比现在学生艰苦却快乐逍遥的读书时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读书不用功,边读边玩。考试只要及格,考多了就感觉吃亏了,但对于书籍却一口袋一口袋地借着看。现在的学生和李院士的做法完全相反,对分数是分分必争,对知识是束之高阁,对穿着是时尚前卫。李小文拥有的、在意的,恰是我们没有的、不屑的;李小文没有的、缺少的,我们一样都不缺。我们和李小文院士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李小文院士老农打扮的演讲照片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此道材料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回归原点,崇尚知识,学习大师,追求纯粹。有人说:“西装领带、名表皮鞋的体面时代,与朴实无华的李小文的相遇,实在是与纯粹的一次邂逅。”也有人说:“李小文的这种打扮,实在有失大雅。堂堂中科院院士,怎么能够如此不注意公众形象?这种老农打扮,恐怕不仅仅反映自身生活的随意,更多的是对知识分子形象的颠覆,某种意义上伤害了知识分子的自尊。”上面两种说法是对立的。表面看上去二者都有一定的理由,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命题者本身可能渗透一定的价值导向。如果是这样的话,立意就显得极为重要。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特别强调了文章格调定位的重要性。下面使用“以果溯因法”和“抓关键句法”两种方法进行立意。

(一)以果溯因法

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有“果”必有“因”。仔细寻找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立意。“果”是李小文讲座的照片引发热议,“因”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说法就是院士身份和老农打扮形成强烈的反差。当下很多像李小文这样拥有诸如“专家”、“大师”、“教授”头衔的人,往往都西装革履,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他们夸夸其谈、奔走呼号、争取项目、赚取经费、发表论文、参加会议,成为“老板”和“包工头”。人们心中那种朴素、本真的学者形象已不复存在。因此,人们这种固着的思维和模式化的记忆无法完成对颠覆形象的立体解释,循规蹈矩、肃然庄穆、一本正经的文人画面受到粉碎性挤压,蛰伏脑中许久的学人灵魂乍然苏醒。横空出世的李小文给人们带来了一缕清凉,让人们从这与众不同的个体当中寻找精神慰藉。人们借此来完成“大师缺失”的心理补偿,从而发出寻找像李小文这样大师的呼唤。由此可立意“大师,都去哪儿了”、“别让西装成为一种招牌”等。

如果李小文不是中科院院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会不会引起轩然大波?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农民似乎应该是粗布棉衣、面目不堪、脏兮兮的样子。当这种打扮和身份相契合的时候,我们或许不会感到这么惊讶。我们对待农民这些底层民众,向来是以一种居高临下、启蒙教化的俯视姿态,心中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对中科院院士,向来是高山仰止,视之为“国之栋梁”、“学界精英”,似乎就应该穿得好、吃得好、讲得好。因为院士和农民的身份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过分地“仰视”院士的这种装束跟我们嘲笑弱者、俯视底层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差别。由此可立意“勿用两种眼光看人”、“院士和农民的差别”等。

(二)抓住关键句法

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对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有所帮助。细读材料,我们会发现材料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潇洒”、“纯粹”、“另类”。

李小文的“潇洒”是发自内心的“潇洒”,不是表面的“潇洒”。在他看来,衣着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他根本就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心无所扰,故能泰然处之。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学问和研究上,纯粹、踏实、朴素、专注。放眼当下,浮躁的风气、功利的眼睛、扭曲的考评,能让多少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李小文的出现,恰恰引发了人们对朴实之风的无限向往、对务实踏实的充分肯定、对纯粹简单的真诚渴望。由此可立意“拒绝浮躁”、“冷坐板凳”、“浮躁之风何时停”、“邂逅纯粹”等。

“另类”恐怕就是指像李小文这样的院士是不多的。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李小文形象的出现,他都跟周围的“其他院士”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姿态,跟台下的听众貌合神离,跟大厅的环境格格不入。但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恰恰说明当下还存在这样“奇怪”的人。表明当下中国还有这样的气度,接纳这样的“怪”人。尽管这样的人不多,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李小文,也没有必要人人成为李小文,但是,社会需要李小文,人们渴望更多这样的人。因此,我们要宽容这样的人存在,并且为其个性养成提供适宜的土壤,不要过分吃惊他们的出现。我们更没必要表现得十分惊恐,“忧之太勤,爱之太切”。投入一定的资源,建立必要的制度,“钱学森之问”才会慢慢地找到答案。由此可立意“给他们一方沃土”、“勿忧勿切”等。endprint

当然,不论取上述哪一种立意,都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

【佳作示例】

放低生活的姿态

苏里艳

他们说,做风景不是我们的目的,做人才是我们的根本。

我想,每一个生命无论强大还是卑微,他们都是一片风景,变换着彩色的希望。他们的灵魂犹如太阳从蓝天中萌生,把爱和美寄托给了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小草弯曲着幼小的身驱从坚硬的泥土中爬出,它带着春的希望,夏的生机盎然,秋的遍野金黄和冬的四野茫茫的静美。但它从未把它的昂贵写在脸上,一直都低着头吮吸着花瓣滑落的水珠,它很平凡却胜过了诗人口中的艳丽。我想是因为它那灵魂深处暗藏着脱离世俗的淳朴吧?它的美成为一副静止的画,那么平凡至于眼前,无法被涂改。李小文不正是那株小草吗?

沉默之中,恍然想起围绕在身边的她们。身着华丽的盛装,把“傲气与富美”不留痕迹地写在脸上。拥有着天使般的外表,却不惜一切地掉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也许纯粹与浓重的装饰是两个不同的星系吧。有着不同的轨道与规则,而那些渺小的平凡就像夜空中微笑的星辰,慢慢地点燃了华丽,照亮了我们的前方。

而活着仿佛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我们坐过了一站又一站,却未走到最初那个纯粹之中。难道是因为在路途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偏见与欺瞒,没能看清自己华丽的外表下的残缺么?

如果有人说我们是行尸走肉,我想那是对的。我们就像贝壳把自己装在壳内,看似精美华丽、坚不可摧,壳内却一片空白。这虚伪内又装满了多少自欺欺人呢?没有使人骄傲的灵魂与品质,那外在的华丽不就成了矫饰么?我想我们活着的意义在于活出我们灵魂与心需要的,而不是外表与欲望想要的。也唯有放下傲慢与虚伪,双手才能再度举起自己。就像李院士的平凡与纯粹,时间会老,但他的纯粹将永垂不朽。

时代在进步,然而人们的思想似乎沉睡在了路口。在彷徨中四处游荡,在富贵与贫困中徘徊。我们似乎习惯了时尚所谓的华丽,却渐渐远离了纯粹;我们渐渐认同了从外表衡定美丑,却忘记了内在。当时间渐渐流转,华丽都褪色了,那些曾爱慕的容颜,淹没在繁星之中时,我们会渐渐忧伤感慨。因为我们逝去了太多,留下的太少。

放低生活的姿态吧。试着学会从平凡中寻找美,也许在某个抓不住的瞬间,唯独值得追忆的只有你那朝圣者的心。

[点评]此文立意准确,语言优美,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如作者所说的,“放低生活的姿态”,“活出我们灵魂与心需要的”,我们才能超越艳丽,点亮前方。文章使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生命的品质

董宝峰

张爱玲说:“生命像是一件华美的裳,上面爬满了虱虫”。

——题记

寻找真正的自我也许是整个人类千百年间不停思索的命题。在我看来,自我专指精神上的自我,因此生命的品质,便是精神上的超脱。李小文先生拥有生命的品质,能够出乎其外,做到精神上的超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但它只能在小范围内充当区别你与别人的方法,也可以说,姓名只是一个代号。两个姓名一样的人当然不可以说他们是同一个人,那么,长相是不是区别你和别人的凭证呢?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如果把一个人整形成与你外表一模一样,就可以说你俩是一个人吗?与你熟知的人在与你交谈五分钟后会立刻分辨出哪个是真的你。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才是独一无二的,精神上的你才是真的你。院士的李小文和农民的李小文虽然是同一副外表,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内涵。

肉体上的你只指长相和形体,但精神上的你却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你的性格、思想都包涵在内。死亡可以让肉体上的你霎时失去生命,却撼动不了你精神上的永生。肉体上的你之于精神上的你已经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更不用说穿着对于一个人内在的真正影响了。因此,穿着可以让李小文显得“寒碜”,但同样不能剥离李小文的那副“潇洒”似的生命品质。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当然,我们无法否定的是,衣着确实可以表达人们的个性,但它也仅仅是一个途径罢了。不是说你穿了一件多么有品位的衣服就代表你的内在品味有多高。真正内在的品位则要通过接触你,透过你的为人处事的风格来领略。衣服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可以千篇一律,可你为人处事的方法及由此所体现的内在精神世界却是最与众不同的,也是最能彰显你的个性的方式。

真正精神富裕充足的人不会太在意穿着和长相,他们的心灵无论何时都是平静的。这种平静来自于对事物规律的了解,他们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并且拥有内在精神世界的欢愉。

周国平说:“我惟愿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是啊,活得纯真才能活得自由。保留一份生命的本色,享受那简单带给我们的精神欢愉。李小文不正是这样做的吗?

无论怎样,我惟愿永远扯紧生命这欢跳的琴弦,不再去看浮华这张无字的白纸。

[点评]文章使用议论性的笔调、散文化的语言,呈现了“外表”和“内在”的差别,指出内在才是“生命的品质”。只有拥有内在的品质,才能做到精神上的超脱。例证的欠缺使文章摆脱了陈旧的议论范式,名言警句的恰当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论证力度,成为本文重要的特色。

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张弛

有时候,我们活得太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周遭的氛围感染,被他人的情绪左右。我们总是太在乎外界的环境,往往受其影响,甚至因此刻意改变自己,我们有时是为了别人看自己的眼光而活。其实你之所以活着,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自己而活,做最真的人,走自己的路。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光鲜亮丽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穿衣打扮格外在意。无论男女,出门前总要照个镜子,梳个头。似乎不这样做,走在街上,总会感到些许不自在。似乎每一个路人都是最最严苛的审判者,都以他们犀利得甚至尖锐的眼光审视着、评判着你,你会不自觉地微微紧张,甚至会让你无地自容。endprint

生活在这样一个连空气都有些紧张的世界里,我们不自觉地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了。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外表是否完美无缺,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举止是否合适,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谈吐是否文雅。就这样,我们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事事小心的人。我们收敛自己的放肆,我们放弃了自己的随性,更丢掉了自己的真性情。我们如一个个正在吐丝的蝉,用那润湿的涎液编织出最美丽也最坚固的网。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自己一圈一圈地束缚了起来,再也挣脱不开了。就这样,我们被这周围的人,被这世界所同化了,戴上了最精美的面具,将最最原始的自己遮盖起来,当起了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完美的“人”。

在这样的生活里,你,真的潇洒么?

但是,你又敢摘下面具么?

李小文,作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在这个更需要“包装”的身份下,他展现出了纯真的自己。不为名分所累,他比我们活得更加自在,也更加真实。在这朴素甚至有些邋遢的外表上,我们很难将其与“院士”这样的字眼划上等号。但谁说中科院院士就一定要西装革履、气宇轩昂、风度翩翩?难道他们就没有自己的生活了么?李小文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李院士虽然不修边幅却学富五车,形容枯槁却内心充盈,难道他不值得我们尊敬么?想必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可以说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一生获得了无数赞誉。他整天沉浸在学问的世界中,满脑子只有自己的研究,连日常生活也打理不好。可是,他却活得真实、活得潇洒、活得无所顾忌。李小文,无疑是另一个爱因斯坦,他们的行为是何其的相似?还有总是戴着一副半黑半白的眼镜,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的金岳霖先生。他讲课的时候,可以捉住引以为意的跳蚤,用“好玩”二字涵摄了对枯燥哲学的毕生挚爱。那种率真,有几人能抵?那种潇洒,有几人做到?

亲爱的人儿,在这个纷扰繁杂的时代,我们能不能换一种生活的方式,别让自己活的那么累。我们都是真正的人,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人,尽情洋溢出自己的热情吧!不要再做个傀儡般的水晶娃娃,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

活出真正的自己,那才是最美的自己。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为自己而活,做最真的人,走自己的路”。接着,反面论证我们生活在一个光鲜的年代,遮蔽了本真。正面列举了爱因斯坦、金岳霖等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活出真正的自己”。先破后立,结构清楚,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另类
尤易被忽略的“另类中风”
看日出的另类方式
带你走进另类世界
我眼中的另类博物馆
另类殉道者
另类3D打印机
见识伦敦“另类小偷”
另类演奏家
另类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