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杨至成 中国军队的“后勤之父”

2014-10-21 20:11陆景川
人物周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后勤工作中南我军

陆景川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出生于三穗县一个侗族农民家庭。投身革命后,他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在40多年革命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从事军事后勤领导工作和军校教育工作,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同时也是我军军校建设的著名拓荒者和教育家。

为战争胜利提供物质保障

1929年4月,红四军在福建长汀进行整编,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楊志成被任命为红四军副官长,直接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开始了漫长的军队后勤领导工作,开始从事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军队后勤工作。

从南昌起义开始到转战井冈山根据地,长期的对敌斗争使杨至成深深地体会到了军队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后,他首先就筹款建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带领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制了4000多套军装,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毛泽东十分重视军队后勤工作,指出:地方财政收入除了可以加重对剥削阶级的征收外,还应努力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打破封锁,增加收入。杨至成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根据地的军工企业蒸蒸日上。他通过已经建成的几条运输补给系统,源源不断地将后勤支援物资运往前线,将伤病员运送回后方进行治疗。这些卓有成效的后勤保障工作,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为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6年1月,赴苏学习达八年之久的杨至成回国,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他狠抓后勤建设和后方基地的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他还经常深入前线,进行调查研究,并把自己长期搞后勤工作的经验及留苏学习的理论同战争实际相结合,逐步向后勤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目标迈进。充足的后勤战略物资的保障为辽沈战役及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

东北解放后,东北野战军(四野)入关,先后进行了平津战役和进军中南的战斗。杨至成先后任华中军区军需生产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建立了几十个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帮助地方接收、巩固和筹建了几十家工厂企业,保证了军队的后勤供应,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为中南六省后来的剿匪建政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供给创造了物质条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他抓后勤工作和搞经济建设的突出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创办军事学校 培养后勤人才

杨至成是我军军校建设的著名拓荒者和教育家。在我党领导的三个不同革命时期,在三处首府(首都)的我军三个最高军事学府里,他都参加创办过,而且都是校(院)务部长。他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特别是后勤经济的人才。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红军指挥员基本来自农民,因而不少人缺乏基本的军事训练,不适应提高战斗力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杨至成感到仗越打越大,越打越复杂,因而战争对后勤干部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这一时期,他在红军学校第4期供给干部班的基础上,创办了一所红军供给学校,时有学员200多人,并亲自兼任校长。这所学校,为各路红军培养了大批后勤干部,他们是我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后勤人才。

1958年初,由叶剑英元帅点将、中央军委批准,杨至成参加了我军最高军事科研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组建工作,任副院长兼院务部长。这是一项艰难的创业任务。为了在一年多时间中把办公楼、宿舍楼和食堂、门诊部等建筑盖起来,并实现通电、通水和通气,杨至成在当时物质短缺、建材供应难的情况下,上跑国家有关部委,下奔广东、内蒙等省市,四处求援支持,按期完成了全部建筑任务并实现了营区的绿化和美化,保证了军事科研人员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开展科研工作。杨至成这种爱护、关心军事科研人才,当好军事科研人才的“后勤部长”的风范,受到叶帅的肯定和全院的好评。

在几十年的军事生涯中,杨至成总结了后勤保障对战争胜负的关系、作用和地位,并把自己几十年从事战争后勤工作的经验编写成后勤战术教材,培养军事人才和后勤干部,出色地完成了军队“大管家”和军校建设拓荒者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为我军军事院校的建设,为我军军事、政治尤其是后勤经济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贡献了他毕生的精力,他是我军军校建设当之无愧的辛勤拓荒者和教育家。

公私分明 一生清廉

新中国成立后,杨至成先后担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还被选为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他是新中国的57位开国上将中惟一的侗族上将,也是仅有的3位少数民族上将之一和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4位上将之一。当消息传来,那时贵州老家三穗县的乡亲父老及房族亲戚无不感到载光郡里、光宗耀祖了。不少族人亲友甚至觉得他们有靠山有奔头有希望了。

一天,杨至成的表弟来到武汉找到他,目的是为了逃避家乡的群众运动,想在武汉找个工作做,这下可为难了杨至成。念及旧情,杨至成热情招待了表弟好些天,然后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看着表弟低头不语,他又和缓而严肃地说:“现在在武汉,我虽然有权,管财管物管工厂,但这些都是人民的,我不能用它们来谋私,也不能为你找工作,更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啊。表弟你也是知书达理的人,过去对我也多有帮助。希望你还能理解我,继续帮助我……”表弟连连低头,最后收起泪眼答应了。随后他挑选了几本有关国家政策法令的书送给表弟,叫他好好学习,并给他买好车票,打好包袱,送他回三穗老家去了。

杨至成在几十年的后勤领导岗位上,手头确实掌握着大量的钱财和物资,可是他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终生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公家的钱财只能用于公事,自己一分也不能占。否则,就不配作一名后勤干部。他一生都安于过着艰苦、清贫、俭朴的生活,他对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表现出人民公仆的真正本色。

1967年2月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杨至成同志追悼会。周恩来、李富春、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粟裕等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对这位老战士、老后勤、老管家、老将军、老教育家的不幸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后来,《解放军将领传》对杨至成作了充分的评价: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40多年的奋斗中,他出生入死,历尽艰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欣欣向荣,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众多勋劳,受到党、军队和人民的尊敬。他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他有很高的觉悟和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一贯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时时事事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地走过了杰出共产主义战士光辉的一生。

猜你喜欢
后勤工作中南我军
浅谈国有企业后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中南联席会议召开2014年度秘书长扩大会
精细管理后勤工作
中南剿匪作战史略
我军第一个无线电队的组建和作用
《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一书出版
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