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启示

2014-10-21 20:02何旭艳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何旭艳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普米族又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为悠久、传统文化传承较好的少数民族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普米族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精华的部分,对当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地启示作用。

关键词:普米族;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传统,普米族也不例外。普米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浩瀚博大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沉淀在他们骨髓的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层次文化,包括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生活和礼仪风俗、制度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这些文化不仅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普米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自身学科建设的资源,進而不断的丰富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深入人心。

一、普米族传统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首先,普米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独特的“游牧——农耕”结合部思想,这种结合部思想不同于传统的其他文明形态,它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思想在内容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往单独分开介绍各个文明形态的蕴含价值,而以一种中和的价值形态出现在新的领域里,它不仅有农耕文明的保守谨慎,还有游牧文明的开放包容,内容上的丰富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摆脱过去单纯的以游牧文明价值或农耕文明价值的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从而引入第三种价值内容——“游牧——农耕”结合部的价值选择。

其次,由于普米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普米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仅限于口耳相传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有其弊端即没有原始的资料记载,但它也有其优点的一面,即方便、快捷,因此利用这一形式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可以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形式容易引起受众的联想,使受众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因而充分利用这一形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的过程中引起共鸣,获得认同。

再次,普米族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如各种文学、音乐、戏曲、服饰、饮食等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视角,充分挖掘这些客观形式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可以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增强它的吸引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充分运用生活实物、生活实例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介体来传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使得这些内容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教材、文件,而是一些看得见摸得到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实,这样就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了。

当然,合理开发与利用普米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是什么都吸收,更不是将其强附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上,而在于实现二者的合理结合,实现二者的激励相容而非激励扭曲。真正的利用者就像真正的批判者一样不是见谁批判谁而是直指其精髓要点进行有力的批判,真正的利用者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得来放得走,合理的丰富与发展自身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普米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结合,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功效。

二、普米族传统文化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指教育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时能够对特定的对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对特定的主体施加特定的影响,确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对受众施加一定的影响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物质效果又有精神效果,主要包括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的可行性,结果的可靠性。

生活即教育,普米族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历史文化是普米族人民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来源。结合普米族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普米族固有的文化传统的优势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而不在是枯燥单纯的对大政方针进行说教,使其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增强了它的针对性,进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作用。

其次,普米族作为我国二十二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不断深化,民族问题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的一些突出的普遍的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得以较合理的解决,但随着矛盾的发展又呈现出另外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不在像以前的问题一样具有普遍性,而是与自身的历史地理相结合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问题。要解决普米族的这些新问题就不能像过去一样,制定一个普遍性的政策加以指导,现在必须立足于普米族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加以指导解决。通过开发和利用普米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结合,利用普米族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在对普米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能让受众接受,同时还可以增进民族交流、加强民族团结。

再次,普米族传统文化代表的是普米族人民自身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这种价值观念通过针对性的引导可以内化为指导他们繁荣与发展的精神动力,进而外显为合乎社会规范的,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帮助人们在思想上幸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不必固执呆板,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这样不仅不会扭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反而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普米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①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决定论主导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度繁荣的推动下,使得许多经济活动不得不依赖于文化的发展,倘若技术可以从硬件方面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那么文化将从更深层次的软件方面给一个国家的发展带来动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未来。尤其在这个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中越来越重要,作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能够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保障。开发和利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加强全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内容更是保障,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在指导思想的引导下对已有的文化的传承和维系,已有的文化是基础,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割断与传统的联系,就是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文化就无从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多层次、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丰富与创新。开发和利用普米族的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丰富其资源,更深一步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指,凝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有利于满足教育对象在文化传承、选择、传播和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开发和利用普米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当前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趋于频繁,这对如何开发与利用少数民族中的传统文化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摆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重大任务。当前开发和利用普米族的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使在弘扬和发展普米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始终贯穿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得普米族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加深认同与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当前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而且可以增强其他民族对普米族本身的认同与关怀,加强普米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使他们更容易与主流社会并行。

概言之,将普米族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实现普米族的文化价值,使普米族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更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清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一些旧文化必将被新文化取代的发展趋势,积极地传承和维系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与时俱进的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如今,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7.

[2]傅世敏.普米族百年实录[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0,232.

[3]杨照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普米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注解: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新华社,2012.45.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