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观选读《论语》

2014-10-21 20:02虞晓婧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历史

虞晓婧

摘要:要实现通过学习《<论语>选读》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的精神品格的教学目标,必須让学生能够接纳孔子、走近孔子、学习孔子。为了尽量拉近两千五百年的距离,避免神化孔子的问题,必须合理利用可靠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从孔子古老的智慧中发掘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论语;孔子;精神思想;历史

儒家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其创始人孔子更被官方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圣人”身份。作为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的最为可靠的史料,《论语》中的许多基本观念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规范,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民俗等各个方面,人们的言语行为都在自觉抑或不自觉的受着它的影响。因此,《<论语>选读》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进入了高中生的语文课堂。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1]

然而,经过两千多年来无数代文人学子的推崇膜拜之后,孔子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被神化的“圣人”,但学生对被神化的孔子及其思想往往不予信任。而《论语》作为最原始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走近的是一个走下神坛的孔子,分清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和保守方面,还孔子以本来面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走近孔子,走近孔子的精神世界,因为真实的历史往往比无妄的虚构更能深入人心。

一、还原历史的真实

在《论语》中,我们读到了一个面对天下苍生始终怀仁济世的政治家,一个面对乱世敢于克己复礼的思想家,一个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家,一个留下五部经书的文学家,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屹立两千五百余年而不倒的伟人,用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政治、教育、制度、哲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留下了不朽的功绩,树立了后人对之顶礼膜拜而无法逾越的丰碑。

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孔子推崇并主张恢复的周礼只不过是一种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他维护的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与他同时期的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远远要比他的“克己复礼”先进得多。另外,孔子提出以德治国为主、以法治国为辅的为政理念,尽管十分美好,但是实际可操作性来看,未免过于理想化。

在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孔子之后,学生才能把孔子和他的思想看得更清晰、更透彻。再回过头看看这个集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伟人,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二、春秋历史学思想

一个时代中的文学、历史、哲学往往都是相通的。而要了解一个距离我们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的人的思想,就必须了解那个同样距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前的时代,那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必要的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

在《仁者爱人》中有一则子贡和孔子讨论管仲究竟是不是一个仁者的问题。那就意味着必须要先让学生了解管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齐国动乱时期,鲍叔牙、管仲分别陪同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出奔莒国和鲁国。后来公子小白抢险从莒回国,立为国君,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逼迫鲁国杀死自己的竞争对手公子纠。公子纠的另一助手召忽自杀殉主,而管仲则在鲍叔牙的推荐下做了齐桓公的国相。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对齐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使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在公元前7实际中叶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历史上把齐桓公与管仲共同开创的业绩称作“桓管霸业”。

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之后,就可以非常明白的看到:子贡认为管仲不仅没有像召忽一样自杀殉主,反而辅佐逼死自己旧主的人,这是不仁义的行为;而孔子认为如果没有管仲的匡扶,齐国不可能这么兴盛强大,百姓也不可能安居乐业,对于天下百姓而言,管仲所做的是大仁大义之事,不可拘泥于小信小节。明白了这个观点之后,学生就不得不佩服孔子在对仁义的定义上,有着非常开阔的眼界,至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先进的、超前的。一个看待问题能够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人,又该是一个精神世界多么伟大的人啊。

三、后世历史懂精神

孔子开启的儒学思想的浩瀚世界,尽管也曾经历过焚书坑儒的晦暗时期,但经过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一代代儒学之士的发展繁荣之后,已经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之一。明朝科举取士中更是将出题范围锁定在四书五经之内,可见儒学思想一统天下之势。在教学过程中,用孔子后世历史上发生过的人和事举例,更能加深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并强烈的感受到孔子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博大力量,带动着古往今来一代代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将自己的名字铭刻在了历史的廊柱之上。

孔子提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于是就有了文天祥动人心魄的《正气歌》、李密感人肺腑的《陈情表》;孔子弘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于是就有了于谦在瓦剌大军面前拒绝南迁、坚守京城并最终力挽狂澜的壮举;孔子认为“君子周而不比”,于是就有了像田文镜这样不追求名利权势而趋炎附势只为国家君王鞠躬尽瘁的孤臣;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明辨是非、仗义执言,于是就有了司马迁为李陵的申辩,有了一代代史官秉笔直书、宁死不屈的历史尊严。

这一桩桩一件件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仁人事迹,都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名叫“孔子”的至圣先师。

文史哲不分家,今日的现在也将会成为明日的历史。在以时尚、快捷为特点的西方文化不断刺激我们的现实世界时,当“ABCD”无情地取代了“之乎者也”,90后的学生们早已很难静下心来去聆听古老的中国智慧。惟有通过历史、走近真实,才能让从小过着圣诞节的学生,重新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实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7.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历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