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目标与集聚效果

2014-10-21 15:11宋昱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产业集聚文化传承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数据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我国第一个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进展与发展思路出发,探究体育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问题,阐释体育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和文化集聚作用,提出依靠文化传承提升体育大学科技园发展后劲的思路,指出体育文化产业在科技园发展中的创新价值与影响力。最后,为体育大学科技园的稳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管理;科技园区;人才培养;科技支撑;产业集聚;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2-0017-05

收稿日期:2013-08-10

基金项目:2012年度上海市教委学校体育科研课题(编号:HJTY-2012-E026);2012年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5期)建设资助项目(编号:J51002);2012年上海体育学院文化建设专项课题(编号:wh201203)。

作者简介:宋昱(1981-),男,山东淄博人,博士,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体育产业经济研究。

2012年11月29日,我国首个国家级体育大学科技园——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式挂牌运作,这标志着我国体育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运作阶段。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看,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区是培育和维系一流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平台[1],是现代大学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有力推手。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既是整合体育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形成集聚优势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现代体育大学功能、实现体育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标志,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及其科技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域体育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的培育和挂牌运作,形成了以六大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体育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2],其他区域性体育产业基地和园区也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之中。当前,体育产业园区化集聚发展和集群演化的态势日益明显[3],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在这些产业基地中,有以体育用品设计、研发和制造销售为特色的晋江,有以体育科技和体育旅游为特色的昆山,还有以体育赛事和体育训练基地为特色的北仑等。尽管它们的发展基础不同,项目选择各异,但都以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和体育科技水平提升作为共同的价值和目标指向,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科技化趋势。

上海作为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龙头城市,其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态势,正在为建设和形成区域整体布局、差异发展的科学格局而努力。2012年发布的《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沪府发[2012]42号)和《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2]25号)两个指导性文件,为今后一个时期上海体育产业的率先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在上述文件的指引下,上海市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和示范企业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产业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将极大提升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后劲。在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体育产业园区过程中,杨浦区依托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中国乒乓球学院等优势产学研资源建设体育科技基地的发展思路日益凸显,这就为建设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2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概况与创新性特征

2.1建设与发展概况

2009年,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正式成立,它是全国首家体育类科技园、唯一一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4],也是上海大学生创业基地。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是一个集高校资源、体育企业资源和体育赛事资源为一体的体育产业聚集区,依托上海体育学院,在上海市杨浦区建设“知识杨浦”的带领下,形成“三区联动”的模式,集聚了大量的体育相关企业, 极大地推动了体育科技进步、体育人才培养、体育市场主体培育和体育产业发展。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成立三年来,运动健康管理、赛事运行策划、体育文化传播等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形成了“市场+技术+资本”三位一体办园格局。2011年12月,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负责开发的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暨体科网正式上线,打造了体育科技领域的“多维立体服务”模式[5]。2012年11月22日,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被正式评定为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着力打造自主创新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孵化基地、特色产业集聚基地和体育人才培育基地,11月29日上海體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揭牌成立。园区一期工程坐落于杨浦区恒仁路350号,占地面积5 662平方米,建筑面积6 000平方米,二期工程规划位于国和路495号,占地6.5亩。园区位处于上海杨浦知识创新区内,临近上海杨浦区五角场商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园区内部功能配套成熟。主要功能包括为体育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为体育品牌企业聚集、连接打造平台;提供体育评估咨询、创意策划、资讯交换、体育经纪服务;为体育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基地等[6]。2012年5月26日,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五环园区挂牌,这成为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建设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根据国家创新战略体系指标要求,上海体育学院紧密依托杨浦区区位优势和学院自身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探索构建区校合作共赢机制,引进杨浦投控集团参股上海体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国家体育科技园五环园区,园区位于杨浦区控江路2061号共18层,建筑面积约19 000平方米,在“统一品牌、共同管理、单独核算”的建园原则下,充分发挥双方在市场资源配置与运营和人才与技术方面的优势,逐步凸显体育、科技和金融集聚效应,打造集聚区的功能特色。将现代体育商贸、体育会展、体育休闲、体育信息及体育设施器材制造业配套服务作为吸引和集聚的重点,集聚体育行业龙头及相关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

2.2入驻企业分析

目前,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第一批入驻企业达到了60家,资料显示,体育类的企业有28家,约占企业总数的47%,非体育类的企业有32家,约占企业总数的53%。

可以看出,作为我国首个体育类国家大学科技园,但是其入驻的企业中体育类的仅占47%,这与其功能和目标都不是相匹配的,对于体育产业的集聚效果是相对欠缺的。

进一步对一期入驻体育类企业的主营业务进行分类,体育类企业总数28家,以体育健身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有13家,占总体育类企业数量的35%;以体育竞赛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有10家,占总体育类企业数量的26%;以体育中介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有8家,占总体育类企业数量的21%;以体育用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有7家,占总体育类企业数量的18%。其中一些企业是多业务经营,业务间相关联程度较高。

在第一批孵化的企业中总数有60家,其中有7家企业完成了孵化,7家企业孵化失败,46所企业仍处于孵化中,其中孵化和孵化中的企业占总数的88%,只有12%的企业孵化失败,说明体育国家科技园的失败率较低,但是孵化完成的企业数量较少,大多处于孵化中状态,体育科技园的扶持力度还是有限的。其中有一些自主创业的企业也宣告失败,说明体育产业中的企业生存路径还不是很清晰,需要更大的支持力度。

第一期入驻科技园的企业中,总数有60家,其中共有16家企业是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大学生自主创立的企业(见表1)。

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创业公司是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来源,真正成长为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对于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型公司有着很好的集聚孵化力,这对于上海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对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7]。这种公司加院系的合作模式结合了科技园的经营优势和上海体育学院的学术优势,为实现体育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3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性特征

第一,技术创新性。技术创新能力是大学科技园创新的核心要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创新主体能力,主要是指园区主体的协调运作能力。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该公司是由上海体育学院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与上海杨浦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成,科技园的公司化运作有利于园区的运营推广协调;二是技术创新的有效扩散能力,即能为社会带来利益或高附加价值,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并更有效地或从更高层次上满足新的社会需求的能力。例如,园区内的巅峰减重有限公司,走了一条新颖的运动健康减肥路线,满足了人们对于健康体型追求的需求;三是研究开发与孵化能力,主要是指高新技术研发的能力,以及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能力。园区内有很多的网络公司、体育科技公司,对于体育产业科学技术的的孵化有着领先能力,园区还专门提供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服务;四是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主要是指资金和人才的供给能力。科技园依附着历史悠久的上海体育学院,有着高水平体育人才支撑。

第二,制度创新性。制度创新能力是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保障。国家体育科技园管理机构目前设置了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1名、出纳、会计、公关、行政人员等,管理机构精簡,积极构建“小政府,大服务”,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为入驻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商务服务、公司运营服务,科技服务,投融资服务、人事服务等。另一方面,注重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积极与国家重点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多方利用区体育局、市体育局建立长期对接点。在法律制度的创新方面,与多个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定期培训提供免费长期咨询服务。

第三,区位支撑创新性。杨浦区、上海体育学院、国家体育科技园区形成三方联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家级体育类科技园的完善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杨浦区对此也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为科技园的孵化创业、体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营造了一流的环境氛围。科技园区还主动为高新技术转化提供工商、税务、贷款、保险等一系列服务活动,对科技项目产业化进行可行性论证、项目评估,并提供法律、会计事务、合同仲裁等相关服务。

第四,文化环境创新性。建立一流的国家级科技园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是构建“双赢”的合作网络,与竞争对手成为合作者。园区与竞争对手建立起联动式战略合作伙伴网络关系,双方之间共享信息资源,从竞争式的相互制约转变为双赢,有效地刺激各种新创意的涌现,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形成良好的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氛围;二是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才培养,这是营造大学科技园良好的文化氛围的有效办法。科技园已经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保证了人才的供应和培养。

3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大学科技园的有开发新科技、促进产业升级的辐射功能,将大学研发成果通过孵化成为市场商品的转化功能,促进产学研联合的制度创新功能[8]。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不同于一般大学科技园,依据自身优势特点,合理定位,差异发展,是其功能完善的基本思路。

3.1科技园的教书育人功能

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培养功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补充。上海体育学院现有的知识网络体系缺乏实践创造体系,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可以增加学生实践和创意发挥的空间。依托上海体育学院良好的知识和实践环境,培育创新体育人才,在孵化体育相关企业的同时,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才干的体育人才。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具有适宜创新、创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这里政策宽松,研发成果充足,充满创业机会,为创业者锻炼和成长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是培养体育创新创业人才和体育企业家的摇篮。

3.2科技园的科学研究功能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应是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苗圃”与“大田”的关系[9]。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以上海体育学院作为技术和科研的基础,把体育知识的创新和研究在有利的产业园区外部条件下直接转化为体育技术的创新,与此同时,体育高等学院的知识补给又促进了园区创新成果等的技术突破。对于高等体育院校来说,如果没有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体育的科研成果只能强硬进入企业,而科研成果与企业的融合需要在绝佳的匹配条件下,才能够有一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并且科研成果没有实践的检验,是无法出真正的知识的,用实践运作反馈给体育知识的创造者,才能够使体育科研知识得到循环。可以说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的存在,使得体育科研成果得到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的科学研究能力也可以不断为其他地方企业解决前沿性的难题。

3.3科技园的社会服务功能

园区为企业提供一系列创业和运营服务,为企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也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成熟的企业。与此同时,也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提供智力和政策上的保障。体育大学科技园既减轻了社会培育体育企业的负担,也满足了新兴体育类企业的发展需求。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落户在上海市杨浦区,使体育科技企业可以获得体育科技园和体育大学的双重培育,同时也能够服务周边地区,为区域的体育产业和体育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3.4科技园的文化传承功能

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以体育文化为重要支撑,围绕着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这种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一般科技园的关键。把体育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体育产业力量,并在开放的体育大学环境下不断接受新鲜血液的滋养,必然需要依靠体育文化的支撑与渗透。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升华,不但是建设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意旨,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力支撑。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在软实力上,即在知识、经验和信息的连续性和可发展性上,具有超出同类孵化器的特殊品质[10],它已成为创新体育科技的文化因子,能够不断传播和延续体育创造的社会价值。

4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集聚效果

4.1科技与产业集聚

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产业集聚是由资金、人才、科研机构、信息、技术成果、企业、中介组织等的集聚而逐渐生成的,各类产业和科技资源在园区运作中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分工特征。科技园内部还会出现技术创新合作,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当今的技术创新需要多学科的技术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体育科技园区单个企业或科研机构来说往往很难实现,而且许多重要的技术创新不是园区内单个企业或科研机构可以独立完成的。为了克服科技园区内单个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在从事技术创新过程中风险大、成功率低的问题,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迅速了解市场需求的變化,准确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因此,科技园区的企业之间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合作的需求,最终形成体育科技与体育产业集聚的效果。

4.2品牌集聚

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促进了体育产业的集聚,而体育产业的集聚与体育品牌的集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体育产业的集群带来了地域分工、合作效率和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综合作用,使得企业的综合成本大为降低,边际报酬递增,进而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体育集群内良好的协作竞争环境和区域创新氛围有利于体育品牌簇群的形成;另一方面,体育品牌簇群代表大量名优体育产品在体育科技园内共同存在,会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企业进行体育方向的造牌、创新,同时也提升了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的区域形象和影响力,有利于国家体育科技园保持集群稳定,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

4.3文化集聚

品牌的集聚培养了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形成强大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集聚着体育高校的校园文化、体育产业的企业文化和上海本土的社会文化,其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园区的鲜明特征。体育高校文化决定大学科技园文化具有导向性、凝集性、激励性、开放性、学习性、创新性等特点。企业文化又使大学科技园文化具有速度性、创新性、虚拟性、学习性、融合性等特点。

4.4人才集聚

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体育人才,特别是新兴体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由于科技园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会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辐射区域内有大量拥有体育专门技能的人才,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岗位人选,降低用人成本。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背靠上海体育学院,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和人力成本优势,有助于形成科技园与体育大学的校企互动和人才流动,极大地提升体育科技园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

5小结

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是符合国家长期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政策的具体实践,对于促进体育科技进步、培育和积累体育人才和发展体育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的体育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拓创新:第一,强化服务性体育企业和项目的培育力度,提升体育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和占比,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趋势;第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路径,充分挖掘高校专家队伍和其他人力资源,把体育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体育科学研究结合得更加紧密;第三,注重园区整体的品牌建设及市场推广,构建体育品牌综合示范基地与示范企业,提升园区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第四,在注重经济效益和科技兴企的同时,更加注重体育大学科技园的文化培育和文化传承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校企互动,打造更加丰富的体育文化培育与传承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卫,蔡言厚,兰云.建设一流大学, 发展科技园区[J].现代大学教育,2001(4):62.

[2]梁小龙,杨卫东.当代中国体育概述[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1-5.

[3]宋昱.中国体育产业的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1994-2010)[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4]平萍.全国首家体育科技园挂牌[N].中国体育报,2009-12-01.

[5]鲍明晓.解读产业政策 建言体育科技园[J].环球体育市场,2010(3):44-45.

[6]张忠.“体育产业集聚”视角下的体育科技园功效——以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为例[J].体育学刊,2010(3):122-126.

[7]蒋志学.体育科技示范园建设与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4):4-5.

[8]钟书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6):109-111.

[9]李仕明,韩春林,杨鸿谟,等.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与定位[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14(4):77-80.

[10]顾彦杰.大学科技园功能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产业集聚文化传承
陕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