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生吗?

2014-10-24 18:30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表示,在过去10年间,中国研究生规模增长了约10倍,但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生吗?那么多工作岗位真的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能干吗?可以说,研究生群体已经泛滥成灾。 (据《广州日报》)

考研人数的膨胀与招生人数的野蛮扩张,让“研究生”这三个字坐上了下行的电梯。很多高校都志在成为“研究型大学”,争建研究生院。而成为所谓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就是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比肩本科生,甚或超过本科生。如此盲目攀比致使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远远超出了高校师资的承载能力。大搞招生“规模战”,很难保障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甚至,研究生教育一度成为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的“蓄水池”。

过度扩招仅是“研究生泛滥”的表现形式,“唯学历论”盛行所产生的“负激励效应”才是本质所在。考研热度不减,是因为现实的语境下,读研最大的意义就是学历本身。在求职过程中,学历很重要。很多单位的招聘都有最低学历限制,就连很多小学都要求应聘者必须是研究生。有时,可以没有实力,但必须要有学历,甚至一个四六级英语证书也能拒人于好工作之外。

既然学历往往是登上舞台的“门票”,那就只有拿到“门票”才有登台表演,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如此,就使得很多人为取得“门票”撞得头破血流,社会与个人都投入很多成本,最终却导致学历空心化。可见,要解决“研究生泛滥”这个问题,教育部门要控制招生规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培养质量;也需要招聘单位,尤其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放弃学历门槛,让更多有能力的人,不用获得高学历也能有出彩的机会。 (来源:腾讯教育)

以立法的方式记住荣耀和耻辱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对9月3日、12月13日这两个特殊的日子,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比如1995年9月3日、2005年9月3日、2010年9月3日,我国都举行纪念大会或纪念活动,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而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也举行纪念活动,全市拉响警报。而如今以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国家公祭日,体现了国家意志,意味着在这两个特殊日子的纪念活动或公祭活动上升到了法律层面,重要性不同寻常,意义也不同寻常。

国家公祭日,表明的是一个国家的立场与姿态。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带给中国人的伤害,不能忘记我们这个国家所曾经的苦难与悲伤,更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虐罪行。举行国家公祭,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国家对生命的尊重。正如9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所称,“这是国家强大的表现,举行国家公祭,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人,那段地狱般的历史是不容忘却的。”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则认为,“设立国家公祭日,表明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既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世人的警示。”亲历者的话尤其令人动容,无论时间过去了多么久,都必须保留一种敬畏,保持对国耻的敏感。

以立法形式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在当下的语境中还具有现实意义。除了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决心,还是对走入歧途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严正警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安倍政府背离历史潮流,不断模糊甚至否定历史,还颁发新《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其军事目的昭然若揭。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更是传递危险信号,给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带来威胁。

明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 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 600余亿美元。今天,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都应该集结在正义的旗帜下,共同反对任何破坏和平的逆流。在此关头,中国以立法形式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表明中国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清醒与担当。 (来源:人民网 秦 川/文)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
9月历史大事记
纪念
我也来两圈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审判从未终止
50岁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受邀者 安倍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