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38例临床观察

2014-10-27 05:32陶键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临床观察

陶键

【摘 要】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血塞通0.3g、5%葡萄糖250ml加胞二磷胆碱0.5g,静脉注射,口服尼莫地平片、拜阿司匹林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3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总有效率73.7%,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可靠。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39-01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麻木、言语謇涩、口舌歪斜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近年来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5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8例。治疗组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9岁,平均年龄(60.5±6.1)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6月,平均病程(3.1±0.2)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6岁,平均年龄(60.2±6.2),病程最长5年,最短5个月,平均病程(3.2±0.2)年。其中经CT检查确诊脑血栓61例,脑出血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疗标准 中医诊疗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1],主要症状为: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血塞通0.3g、5%葡萄糖250ml加胞二磷胆碱0.5g,静脉注射,口服尼莫地平片、拜阿司匹林片、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基本组方为:生黄芪60g,归尾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5g,炙地龙20g,飞龙掌血15g,七叶莲10g,潞党参30g,白术15g。随证加减:偏瘫日久者加全蝎6g、土鳖虫10g以祛风通络;血压偏高者加钩藤10g、石决明10g以平肝息风;口眼歪斜者加小白附子20g(先煎2小时)、僵蚕10g、全蝎6g以祛风通络;言语謇涩者加石菖蒲10g、远志10g以解语开窍;面色萎黄、手足麻木者加阿胶15g、何首乌10g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每日1剂,开水煎600ml,每次200ml,分早中晚三次温服,3周为一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风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2]。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基本恢复:≥81%;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1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典型病例

李某,女,66岁,墨江县联珠镇大冲人,2011年8月12日,患者因“脑出血(右侧丘脑)”言语謇涩,左侧半身不遂,麻木、灼热疼痛口舌歪斜12小时由家人间架抬入住院。入院后急查头颅CT示:脑出血(右侧丘脑),经对症治疗3周复查头颅CT示:脑出血(右侧丘脑)已吸收,后因家庭困难而自动出院。2012年3月20日患者再次到我科就诊,诉左侧肢体麻木、灼热疼痛、乏力,纳眠差。查面色黯,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加全蝎6g,土鳖虫10g,大枣20g,三七粉10(冲服),茯神15g。7剂。二诊诉左侧半身不遂、麻木、灼热疼痛、乏力明显减轻,于原方加阿胶15g、何首乌10g,继续服用6周后半身不遂、麻木疼痛、乏力完全消失。

4 讨论

补阳还五汤原方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方剂。本方所治乃因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脉络瘀阻,肌肉筋脉失养所致。人体之阳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气亏十去其五,归并一侧,则对侧失却气血濡养,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瘀阻,舌本失养,则语言謇涩;脾开窍于口,涎为脾之液,元气亏虚,脾液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则小便频数,甚为遗尿不禁;苔白,脉缓均为气虚征象。综上脉症,皆由气虚血瘀络阻所致。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行血,瘀消而不伤正,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且有化瘀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行气活血祛瘀;地龙长于通经活络以开络中之瘀滞,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筋肉得养,痿废可愈。

现代药理研究,补阳还五汤煎剂灌胃,能明显降低复合法复制的脑栓塞家兔全血高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且全方配伍作用明显优于单味活血化瘀药。本方能降低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脑含水量、脑指数及脑梗死体积,对抗脑组织变性和细胞坏死,并能促进长期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涉及对多条脑缺血损伤通路的干预,其中包括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抗氧化损伤、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减少神经元凋亡等。上述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状态及血流动力学与脑保护等作用,为理解本方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临床用于血管性脑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现代药理学依据[3]。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199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S].

[3]谢鸣.方剂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68-269.

(收稿日期:2014.07.29)

【摘 要】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血塞通0.3g、5%葡萄糖250ml加胞二磷胆碱0.5g,静脉注射,口服尼莫地平片、拜阿司匹林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3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总有效率73.7%,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可靠。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39-01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麻木、言语謇涩、口舌歪斜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近年来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5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8例。治疗组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9岁,平均年龄(60.5±6.1)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6月,平均病程(3.1±0.2)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6岁,平均年龄(60.2±6.2),病程最长5年,最短5个月,平均病程(3.2±0.2)年。其中经CT检查确诊脑血栓61例,脑出血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疗标准 中医诊疗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1],主要症状为: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血塞通0.3g、5%葡萄糖250ml加胞二磷胆碱0.5g,静脉注射,口服尼莫地平片、拜阿司匹林片、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基本组方为:生黄芪60g,归尾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5g,炙地龙20g,飞龙掌血15g,七叶莲10g,潞党参30g,白术15g。随证加减:偏瘫日久者加全蝎6g、土鳖虫10g以祛风通络;血压偏高者加钩藤10g、石决明10g以平肝息风;口眼歪斜者加小白附子20g(先煎2小时)、僵蚕10g、全蝎6g以祛风通络;言语謇涩者加石菖蒲10g、远志10g以解语开窍;面色萎黄、手足麻木者加阿胶15g、何首乌10g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每日1剂,开水煎600ml,每次200ml,分早中晚三次温服,3周为一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风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2]。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基本恢复:≥81%;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1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典型病例

李某,女,66岁,墨江县联珠镇大冲人,2011年8月12日,患者因“脑出血(右侧丘脑)”言语謇涩,左侧半身不遂,麻木、灼热疼痛口舌歪斜12小时由家人间架抬入住院。入院后急查头颅CT示:脑出血(右侧丘脑),经对症治疗3周复查头颅CT示:脑出血(右侧丘脑)已吸收,后因家庭困难而自动出院。2012年3月20日患者再次到我科就诊,诉左侧肢体麻木、灼热疼痛、乏力,纳眠差。查面色黯,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加全蝎6g,土鳖虫10g,大枣20g,三七粉10(冲服),茯神15g。7剂。二诊诉左侧半身不遂、麻木、灼热疼痛、乏力明显减轻,于原方加阿胶15g、何首乌10g,继续服用6周后半身不遂、麻木疼痛、乏力完全消失。

4 讨论

补阳还五汤原方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方剂。本方所治乃因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脉络瘀阻,肌肉筋脉失养所致。人体之阳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气亏十去其五,归并一侧,则对侧失却气血濡养,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瘀阻,舌本失养,则语言謇涩;脾开窍于口,涎为脾之液,元气亏虚,脾液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则小便频数,甚为遗尿不禁;苔白,脉缓均为气虚征象。综上脉症,皆由气虚血瘀络阻所致。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行血,瘀消而不伤正,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且有化瘀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行气活血祛瘀;地龙长于通经活络以开络中之瘀滞,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筋肉得养,痿废可愈。

现代药理研究,补阳还五汤煎剂灌胃,能明显降低复合法复制的脑栓塞家兔全血高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且全方配伍作用明显优于单味活血化瘀药。本方能降低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脑含水量、脑指数及脑梗死体积,对抗脑组织变性和细胞坏死,并能促进长期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涉及对多条脑缺血损伤通路的干预,其中包括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抗氧化损伤、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减少神经元凋亡等。上述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状态及血流动力学与脑保护等作用,为理解本方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临床用于血管性脑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现代药理学依据[3]。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199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S].

[3]谢鸣.方剂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68-269.

(收稿日期:2014.07.29)

【摘 要】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血塞通0.3g、5%葡萄糖250ml加胞二磷胆碱0.5g,静脉注射,口服尼莫地平片、拜阿司匹林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3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总有效率73.7%,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可靠。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39-01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麻木、言语謇涩、口舌歪斜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近年来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5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8例。治疗组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9岁,平均年龄(60.5±6.1)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6月,平均病程(3.1±0.2)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6岁,平均年龄(60.2±6.2),病程最长5年,最短5个月,平均病程(3.2±0.2)年。其中经CT检查确诊脑血栓61例,脑出血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疗标准 中医诊疗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1],主要症状为: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血塞通0.3g、5%葡萄糖250ml加胞二磷胆碱0.5g,静脉注射,口服尼莫地平片、拜阿司匹林片、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基本组方为:生黄芪60g,归尾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5g,炙地龙20g,飞龙掌血15g,七叶莲10g,潞党参30g,白术15g。随证加减:偏瘫日久者加全蝎6g、土鳖虫10g以祛风通络;血压偏高者加钩藤10g、石决明10g以平肝息风;口眼歪斜者加小白附子20g(先煎2小时)、僵蚕10g、全蝎6g以祛风通络;言语謇涩者加石菖蒲10g、远志10g以解语开窍;面色萎黄、手足麻木者加阿胶15g、何首乌10g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每日1剂,开水煎600ml,每次200ml,分早中晚三次温服,3周为一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风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2]。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基本恢复:≥81%;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1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典型病例

李某,女,66岁,墨江县联珠镇大冲人,2011年8月12日,患者因“脑出血(右侧丘脑)”言语謇涩,左侧半身不遂,麻木、灼热疼痛口舌歪斜12小时由家人间架抬入住院。入院后急查头颅CT示:脑出血(右侧丘脑),经对症治疗3周复查头颅CT示:脑出血(右侧丘脑)已吸收,后因家庭困难而自动出院。2012年3月20日患者再次到我科就诊,诉左侧肢体麻木、灼热疼痛、乏力,纳眠差。查面色黯,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加全蝎6g,土鳖虫10g,大枣20g,三七粉10(冲服),茯神15g。7剂。二诊诉左侧半身不遂、麻木、灼热疼痛、乏力明显减轻,于原方加阿胶15g、何首乌10g,继续服用6周后半身不遂、麻木疼痛、乏力完全消失。

4 讨论

补阳还五汤原方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方剂。本方所治乃因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脉络瘀阻,肌肉筋脉失养所致。人体之阳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气亏十去其五,归并一侧,则对侧失却气血濡养,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瘀阻,舌本失养,则语言謇涩;脾开窍于口,涎为脾之液,元气亏虚,脾液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则小便频数,甚为遗尿不禁;苔白,脉缓均为气虚征象。综上脉症,皆由气虚血瘀络阻所致。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行血,瘀消而不伤正,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且有化瘀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行气活血祛瘀;地龙长于通经活络以开络中之瘀滞,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筋肉得养,痿废可愈。

现代药理研究,补阳还五汤煎剂灌胃,能明显降低复合法复制的脑栓塞家兔全血高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且全方配伍作用明显优于单味活血化瘀药。本方能降低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脑含水量、脑指数及脑梗死体积,对抗脑组织变性和细胞坏死,并能促进长期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涉及对多条脑缺血损伤通路的干预,其中包括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抗氧化损伤、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减少神经元凋亡等。上述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状态及血流动力学与脑保护等作用,为理解本方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临床用于血管性脑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现代药理学依据[3]。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199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S].

[3]谢鸣.方剂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68-269.

(收稿日期:2014.07.29)

猜你喜欢
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临床观察
探析脑血栓应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肾病综合征38例
老年冠心病等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