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动脉弹性功能与血压控制程度及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2014-10-27 05:42吴洪玫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血压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年龄

吴洪玫

【摘 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与血压控制程度及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478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控制程度及年龄予以分组,比较血压控制正常与不正常、不同年龄阶段与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结果:血压控制不良组动脉弹性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大动脉弹性功能也下降。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控制;年龄;动脉弹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46-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动脉壁结构和功能损伤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动脉功能减退是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及早发现及干预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脉搏波是广泛用于评估大动脉弹性的一个指标,PWV是心血管危险的重要预测因子。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与血压控制程度及年龄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478例,且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未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其中男255例,女223例,年龄16~81岁,平均(50.73±13.37岁),高血压诊断标准标准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要求,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急性脑卒中、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及外周血管疾病。同期门诊116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其中男60例,女55例,年龄51~83岁,平均(68±10)岁。

1.2 方法

1.2.1 血压测量与分组 ①测量血压:受检者取坐位,休息15分钟后全身放松保持正常呼吸,共测3次取平均值。②分组:血压控制正常组和血压控制不正常组,两组均测量身高、体重和臀围、平均动脉压及体重指数。

1.2.2 检测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位,袖带置于受检者左上臂测量血压并记录波形,应用动脉弹性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仪器自动输出分析结果,作为评估大动脉弹性的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组间比较,计量指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控制情况及临床资料 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正常和血压控制不正常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参数(SBP、DBP、MAP、PP、BMI、WHR、PWV)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年龄对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将血压控制达标组与血压控制未达标组按年龄大小分为5个年龄组,随年龄增大,PWV均呈升高趋势血压控制未达标组患者各年龄组的PWV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目前,PWV已经成为临床检测和评价动脉硬化的“金标准”,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的预测因子[1]。高血压患者可因压力使血管的应切力增加或促进了与肥厚有关的神经体液因子的激活,从而导致血管壁增厚,胶原累积,久而出现血管壁的硬度增加,动脉弹性降低[2]。本研究发现PWV与收缩压、脉压是成正相关的,血压越高,血管弹性功能越差,而血压降低则缓解了血管壁的压力,从而PWV被动下降。因此,控制血管僵硬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积极控制血压是硬道理。

另外,研究还发现PWV与年龄呈正相关,在高血压患者中年龄越大,血管弹性功能就越差,主要是由于血管壁随年龄增大而呈现退化性病变,胶原含量增加,弹力层随年龄增长而断裂,从而导致动脉弹性降低,功能减退,而高血压又加剧这一结构的变化。总之,高血压和年龄都可以影响动脉管壁的弹性。

参考文献

[1]张凯,单晓清,徐军,等.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大动脉弹性的变化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9,24(S1):322-323.

[2]王国锋,赵根尚,郭龙辉,等.心电图对常见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评价[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6(3):157-159.

(收稿日期:2014.08.01)

【摘 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与血压控制程度及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478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控制程度及年龄予以分组,比较血压控制正常与不正常、不同年龄阶段与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结果:血压控制不良组动脉弹性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大动脉弹性功能也下降。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控制;年龄;动脉弹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46-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动脉壁结构和功能损伤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动脉功能减退是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及早发现及干预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脉搏波是广泛用于评估大动脉弹性的一个指标,PWV是心血管危险的重要预测因子。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与血压控制程度及年龄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478例,且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未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其中男255例,女223例,年龄16~81岁,平均(50.73±13.37岁),高血压诊断标准标准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要求,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急性脑卒中、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及外周血管疾病。同期门诊116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其中男60例,女55例,年龄51~83岁,平均(68±10)岁。

1.2 方法

1.2.1 血压测量与分组 ①测量血压:受检者取坐位,休息15分钟后全身放松保持正常呼吸,共测3次取平均值。②分组:血压控制正常组和血压控制不正常组,两组均测量身高、体重和臀围、平均动脉压及体重指数。

1.2.2 检测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位,袖带置于受检者左上臂测量血压并记录波形,应用动脉弹性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仪器自动输出分析结果,作为评估大动脉弹性的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组间比较,计量指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控制情况及临床资料 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正常和血压控制不正常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参数(SBP、DBP、MAP、PP、BMI、WHR、PWV)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年龄对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将血压控制达标组与血压控制未达标组按年龄大小分为5个年龄组,随年龄增大,PWV均呈升高趋势血压控制未达标组患者各年龄组的PWV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目前,PWV已经成为临床检测和评价动脉硬化的“金标准”,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的预测因子[1]。高血压患者可因压力使血管的应切力增加或促进了与肥厚有关的神经体液因子的激活,从而导致血管壁增厚,胶原累积,久而出现血管壁的硬度增加,动脉弹性降低[2]。本研究发现PWV与收缩压、脉压是成正相关的,血压越高,血管弹性功能越差,而血压降低则缓解了血管壁的压力,从而PWV被动下降。因此,控制血管僵硬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积极控制血压是硬道理。

另外,研究还发现PWV与年龄呈正相关,在高血压患者中年龄越大,血管弹性功能就越差,主要是由于血管壁随年龄增大而呈现退化性病变,胶原含量增加,弹力层随年龄增长而断裂,从而导致动脉弹性降低,功能减退,而高血压又加剧这一结构的变化。总之,高血压和年龄都可以影响动脉管壁的弹性。

参考文献

[1]张凯,单晓清,徐军,等.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大动脉弹性的变化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9,24(S1):322-323.

[2]王国锋,赵根尚,郭龙辉,等.心电图对常见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评价[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6(3):157-159.

(收稿日期:2014.08.01)

【摘 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与血压控制程度及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478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控制程度及年龄予以分组,比较血压控制正常与不正常、不同年龄阶段与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结果:血压控制不良组动脉弹性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大动脉弹性功能也下降。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控制;年龄;动脉弹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46-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动脉壁结构和功能损伤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动脉功能减退是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及早发现及干预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脉搏波是广泛用于评估大动脉弹性的一个指标,PWV是心血管危险的重要预测因子。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与血压控制程度及年龄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478例,且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未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其中男255例,女223例,年龄16~81岁,平均(50.73±13.37岁),高血压诊断标准标准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要求,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急性脑卒中、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及外周血管疾病。同期门诊116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其中男60例,女55例,年龄51~83岁,平均(68±10)岁。

1.2 方法

1.2.1 血压测量与分组 ①测量血压:受检者取坐位,休息15分钟后全身放松保持正常呼吸,共测3次取平均值。②分组:血压控制正常组和血压控制不正常组,两组均测量身高、体重和臀围、平均动脉压及体重指数。

1.2.2 检测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位,袖带置于受检者左上臂测量血压并记录波形,应用动脉弹性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仪器自动输出分析结果,作为评估大动脉弹性的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组间比较,计量指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控制情况及临床资料 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正常和血压控制不正常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参数(SBP、DBP、MAP、PP、BMI、WHR、PWV)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年龄对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将血压控制达标组与血压控制未达标组按年龄大小分为5个年龄组,随年龄增大,PWV均呈升高趋势血压控制未达标组患者各年龄组的PWV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目前,PWV已经成为临床检测和评价动脉硬化的“金标准”,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的预测因子[1]。高血压患者可因压力使血管的应切力增加或促进了与肥厚有关的神经体液因子的激活,从而导致血管壁增厚,胶原累积,久而出现血管壁的硬度增加,动脉弹性降低[2]。本研究发现PWV与收缩压、脉压是成正相关的,血压越高,血管弹性功能越差,而血压降低则缓解了血管壁的压力,从而PWV被动下降。因此,控制血管僵硬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积极控制血压是硬道理。

另外,研究还发现PWV与年龄呈正相关,在高血压患者中年龄越大,血管弹性功能就越差,主要是由于血管壁随年龄增大而呈现退化性病变,胶原含量增加,弹力层随年龄增长而断裂,从而导致动脉弹性降低,功能减退,而高血压又加剧这一结构的变化。总之,高血压和年龄都可以影响动脉管壁的弹性。

参考文献

[1]张凯,单晓清,徐军,等.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大动脉弹性的变化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9,24(S1):322-323.

[2]王国锋,赵根尚,郭龙辉,等.心电图对常见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评价[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6(3):157-159.

(收稿日期:2014.08.01)

猜你喜欢
血压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年龄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算年龄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社区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的效果评价
家庭医生责任制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