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4-10-27 05:54彭家栋王亮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

彭家栋+王亮忠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大便次数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肠易激综合征;疏肝健脾;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7-0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或者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消化系统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一般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因此对于IBS的治疗目前也无特效方案,目前大多以西药治疗为主[1]。笔者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60例IBS患者进,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0例,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都根据《胃肠病学》中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确诊[2]。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5岁,平均(45.3±13.6)岁;平均病程(15.3±10.1)月;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7~63岁,平均(44.2±11.0)岁;平均病程(15.7±10.8)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谷维素(浙江银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7854),30mg/次,3次/d;多虑平(江苏苏州太仓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32022317)进行治疗。注意调整生活规律与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组方[3]:白术15g,白芍15g,陈皮12g,防风12g,枳壳12g,茯苓20g,党参20g,砂仁15g,升麻12g,甘草10g。若患者腹痛严重则加柴胡12g,香附12g;排便困难加黄芩12g,苍术12g;腹泻加山药20g,北芪20g。1剂/d,2次煎服,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3 疗效标准[4] 治愈: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次数与性状回复正常;显效: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大便次数1~2次/d,大便性状基本正常;有效: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大便次数1~3次/d,大便性状好转;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另外IBS发病与患者情志有关,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进行辨证施治。然而,目前人们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仍有待研究,因此IBS的治疗也无特效疗法。在中医理论中,IBS属“泄泻”范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常引起脾胃功能不良。因此中医认为,对于IBS的治疗原则应是运脾化湿和收敛止泻[5]。笔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疏肝健脾汤进行治疗。方中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可疏肝理气;而党参、茯苓、砂仁、升麻则有益气健脾的功效。诸药合用,可起到疏肝理气,健脾益气的效果。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由于乙酰胆碱、组胺所导致的肠痉挛;而党参、茯苓、砂仁、升麻则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吸收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与西药合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但对于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今后研究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大便次数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生发,冀振旭.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3例[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7(7):40-41.

[2] 郑芝田.胃肠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0-735.

[3] 曾素娥,彭文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J].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2) :150.

[4] 陈名翎.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外健康文摘,2012(48):449-450.

[5] 熊斌.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2):63.

(收稿日期:2014.07.17)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大便次数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肠易激综合征;疏肝健脾;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7-0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或者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消化系统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一般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因此对于IBS的治疗目前也无特效方案,目前大多以西药治疗为主[1]。笔者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60例IBS患者进,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0例,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都根据《胃肠病学》中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确诊[2]。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5岁,平均(45.3±13.6)岁;平均病程(15.3±10.1)月;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7~63岁,平均(44.2±11.0)岁;平均病程(15.7±10.8)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谷维素(浙江银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7854),30mg/次,3次/d;多虑平(江苏苏州太仓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32022317)进行治疗。注意调整生活规律与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组方[3]:白术15g,白芍15g,陈皮12g,防风12g,枳壳12g,茯苓20g,党参20g,砂仁15g,升麻12g,甘草10g。若患者腹痛严重则加柴胡12g,香附12g;排便困难加黄芩12g,苍术12g;腹泻加山药20g,北芪20g。1剂/d,2次煎服,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3 疗效标准[4] 治愈: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次数与性状回复正常;显效: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大便次数1~2次/d,大便性状基本正常;有效: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大便次数1~3次/d,大便性状好转;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另外IBS发病与患者情志有关,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进行辨证施治。然而,目前人们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仍有待研究,因此IBS的治疗也无特效疗法。在中医理论中,IBS属“泄泻”范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常引起脾胃功能不良。因此中医认为,对于IBS的治疗原则应是运脾化湿和收敛止泻[5]。笔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疏肝健脾汤进行治疗。方中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可疏肝理气;而党参、茯苓、砂仁、升麻则有益气健脾的功效。诸药合用,可起到疏肝理气,健脾益气的效果。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由于乙酰胆碱、组胺所导致的肠痉挛;而党参、茯苓、砂仁、升麻则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吸收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与西药合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但对于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今后研究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大便次数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生发,冀振旭.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3例[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7(7):40-41.

[2] 郑芝田.胃肠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0-735.

[3] 曾素娥,彭文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J].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2) :150.

[4] 陈名翎.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外健康文摘,2012(48):449-450.

[5] 熊斌.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2):63.

(收稿日期:2014.07.17)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大便次数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肠易激综合征;疏肝健脾;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7-0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或者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消化系统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一般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因此对于IBS的治疗目前也无特效方案,目前大多以西药治疗为主[1]。笔者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60例IBS患者进,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0例,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都根据《胃肠病学》中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确诊[2]。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5岁,平均(45.3±13.6)岁;平均病程(15.3±10.1)月;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7~63岁,平均(44.2±11.0)岁;平均病程(15.7±10.8)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谷维素(浙江银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7854),30mg/次,3次/d;多虑平(江苏苏州太仓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32022317)进行治疗。注意调整生活规律与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组方[3]:白术15g,白芍15g,陈皮12g,防风12g,枳壳12g,茯苓20g,党参20g,砂仁15g,升麻12g,甘草10g。若患者腹痛严重则加柴胡12g,香附12g;排便困难加黄芩12g,苍术12g;腹泻加山药20g,北芪20g。1剂/d,2次煎服,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3 疗效标准[4] 治愈: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次数与性状回复正常;显效: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大便次数1~2次/d,大便性状基本正常;有效:腹痛、腹胀等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大便次数1~3次/d,大便性状好转;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另外IBS发病与患者情志有关,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进行辨证施治。然而,目前人们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仍有待研究,因此IBS的治疗也无特效疗法。在中医理论中,IBS属“泄泻”范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常引起脾胃功能不良。因此中医认为,对于IBS的治疗原则应是运脾化湿和收敛止泻[5]。笔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疏肝健脾汤进行治疗。方中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可疏肝理气;而党参、茯苓、砂仁、升麻则有益气健脾的功效。诸药合用,可起到疏肝理气,健脾益气的效果。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由于乙酰胆碱、组胺所导致的肠痉挛;而党参、茯苓、砂仁、升麻则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吸收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与西药合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但对于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今后研究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大便次数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生发,冀振旭.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3例[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7(7):40-41.

[2] 郑芝田.胃肠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0-735.

[3] 曾素娥,彭文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J].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2) :150.

[4] 陈名翎.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外健康文摘,2012(48):449-450.

[5] 熊斌.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2):63.

(收稿日期:2014.07.17)

猜你喜欢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