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人工流产与扩宫人工流产的不良反应比较

2014-10-27 06:15李书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

李书娟

【摘 要】 目的:分析比较无痛人工流产与传统扩宫法人工流产的不良反应。方法:350例早期初孕未产妇行人工流产术。其中观察组200例行无痛人工流产, 对照组150例行传统扩宫法人工流产。对两组患者术中发生疼痛呻吟、下腹部疼痛、胸闷不适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无痛人工流产术与传统扩宫人工流产术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人工流产安全性更大,可大大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关键词】 无痛人工终止妊娠;传统扩宫人工流产;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169.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71-01

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是在无麻醉镇痛条件下进行的,术中机械性牵拉刺激宫颈和子宫,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使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心率紊乱、血压下降、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甚至抽搐等一系列人工流产综合征的表现。致使患者精神紧张、惧怕手术,不但增加了患者的思想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因此,如何减轻孕妇痛苦,防止和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我科对200例早期初孕未产妇,采用镇痛方法实施无痛人工终止妊娠术,并与150例传统扩宫法人工流产术对照观察,分析比较二者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共350例妊娠8周内早期初孕未产妇行人工流产术。随机抽取200例采用镇痛方法实施无痛人工终止妊娠作为观察组,150例不用任何麻醉药物采用传统扩宫法进行人工流产术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最小19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8岁。两组患者最大孕周8周,最小孕周6周,平均孕周7周。所有孕妇术前均经过B超检查、胎囊大小与停经时间相符,均为正常宫内妊娠,且无药物流产及麻醉药禁忌的健康妇女。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及麻醉史,排除禁忌症。术前禁食固体食物8h,禁饮4h。

1.2.2 手术方法 常规测血压、呼吸、脉搏。直肠内塞入消炎痛栓30min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洞巾,充分暴露宫颈,消毒并固定后,观察组用7号针头将1%利多卡因5ml注射于宫颈旁4、10点穹窿部,待宫颈口完全扩张,用宫颈扩张器逐号轻扩宫口,至可容6号吸管顺利通过时开始施术[1]。对照组不注射麻醉药,其余手术操作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术中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宫口扩张程度变化,严密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心率紊乱、血压下降、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人工流产综合征表现,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对麻醉药品的反应。

术后转观察室继续观察2h。在确认患者完全清醒并且各项生命体征已平稳,无其他异常症状后,由家属陪同方可离院。离院后如有异常,及时返院就诊。术后一个月复查月经来潮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式术中宫口扩张程度对比 观察组用药5min后,宫颈完全扩张达96%,对照组则无1例宫颈完全扩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术中孕妇发生疼痛呻吟、下腹部疼痛、胸闷不适等情况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5%和15%,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3 讨论

人工流产时传统的扩宫方法对宫颈的牵拉及对宫壁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从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人工流产综合征:下腹疼痛难忍、心动过缓、心率不齐、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昏厥、抽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支配宫颈及宫体,其在宫颈口的分布最为丰富,应用利多卡因宫颈多点注射可避免迷走神经兴奋的传导[2],当完全阻断其神经后,因子宫平滑肌具有自律作用,仍能有节律地收缩[3]。所以,不会加重术后出血。采用4、10点处穿刺是因为这两处穿刺点血管少,不易误入血管,相比之下,安全性更大,结合消炎痛栓的作用,可大大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只有采取综合措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术,才能更好的保护妇女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也更好的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无痛人工流产术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淑贞,廖超风.利多卡因和宫术安栓联合使用在人工流产术中止痛和扩张宫口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7,5(2):108-109.

[2]陈慧清,陈晓凤.盐酸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5):501.

[3]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

(收稿日期:2014.06.26)

【摘 要】 目的:分析比较无痛人工流产与传统扩宫法人工流产的不良反应。方法:350例早期初孕未产妇行人工流产术。其中观察组200例行无痛人工流产, 对照组150例行传统扩宫法人工流产。对两组患者术中发生疼痛呻吟、下腹部疼痛、胸闷不适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无痛人工流产术与传统扩宫人工流产术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人工流产安全性更大,可大大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关键词】 无痛人工终止妊娠;传统扩宫人工流产;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169.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71-01

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是在无麻醉镇痛条件下进行的,术中机械性牵拉刺激宫颈和子宫,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使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心率紊乱、血压下降、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甚至抽搐等一系列人工流产综合征的表现。致使患者精神紧张、惧怕手术,不但增加了患者的思想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因此,如何减轻孕妇痛苦,防止和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我科对200例早期初孕未产妇,采用镇痛方法实施无痛人工终止妊娠术,并与150例传统扩宫法人工流产术对照观察,分析比较二者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共350例妊娠8周内早期初孕未产妇行人工流产术。随机抽取200例采用镇痛方法实施无痛人工终止妊娠作为观察组,150例不用任何麻醉药物采用传统扩宫法进行人工流产术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最小19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8岁。两组患者最大孕周8周,最小孕周6周,平均孕周7周。所有孕妇术前均经过B超检查、胎囊大小与停经时间相符,均为正常宫内妊娠,且无药物流产及麻醉药禁忌的健康妇女。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及麻醉史,排除禁忌症。术前禁食固体食物8h,禁饮4h。

1.2.2 手术方法 常规测血压、呼吸、脉搏。直肠内塞入消炎痛栓30min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洞巾,充分暴露宫颈,消毒并固定后,观察组用7号针头将1%利多卡因5ml注射于宫颈旁4、10点穹窿部,待宫颈口完全扩张,用宫颈扩张器逐号轻扩宫口,至可容6号吸管顺利通过时开始施术[1]。对照组不注射麻醉药,其余手术操作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术中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宫口扩张程度变化,严密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心率紊乱、血压下降、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人工流产综合征表现,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对麻醉药品的反应。

术后转观察室继续观察2h。在确认患者完全清醒并且各项生命体征已平稳,无其他异常症状后,由家属陪同方可离院。离院后如有异常,及时返院就诊。术后一个月复查月经来潮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式术中宫口扩张程度对比 观察组用药5min后,宫颈完全扩张达96%,对照组则无1例宫颈完全扩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术中孕妇发生疼痛呻吟、下腹部疼痛、胸闷不适等情况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5%和15%,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3 讨论

人工流产时传统的扩宫方法对宫颈的牵拉及对宫壁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从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人工流产综合征:下腹疼痛难忍、心动过缓、心率不齐、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昏厥、抽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支配宫颈及宫体,其在宫颈口的分布最为丰富,应用利多卡因宫颈多点注射可避免迷走神经兴奋的传导[2],当完全阻断其神经后,因子宫平滑肌具有自律作用,仍能有节律地收缩[3]。所以,不会加重术后出血。采用4、10点处穿刺是因为这两处穿刺点血管少,不易误入血管,相比之下,安全性更大,结合消炎痛栓的作用,可大大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只有采取综合措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术,才能更好的保护妇女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也更好的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无痛人工流产术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淑贞,廖超风.利多卡因和宫术安栓联合使用在人工流产术中止痛和扩张宫口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7,5(2):108-109.

[2]陈慧清,陈晓凤.盐酸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5):501.

[3]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

(收稿日期:2014.06.26)

【摘 要】 目的:分析比较无痛人工流产与传统扩宫法人工流产的不良反应。方法:350例早期初孕未产妇行人工流产术。其中观察组200例行无痛人工流产, 对照组150例行传统扩宫法人工流产。对两组患者术中发生疼痛呻吟、下腹部疼痛、胸闷不适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无痛人工流产术与传统扩宫人工流产术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人工流产安全性更大,可大大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关键词】 无痛人工终止妊娠;传统扩宫人工流产;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169.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71-01

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是在无麻醉镇痛条件下进行的,术中机械性牵拉刺激宫颈和子宫,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使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心率紊乱、血压下降、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甚至抽搐等一系列人工流产综合征的表现。致使患者精神紧张、惧怕手术,不但增加了患者的思想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因此,如何减轻孕妇痛苦,防止和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我科对200例早期初孕未产妇,采用镇痛方法实施无痛人工终止妊娠术,并与150例传统扩宫法人工流产术对照观察,分析比较二者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共350例妊娠8周内早期初孕未产妇行人工流产术。随机抽取200例采用镇痛方法实施无痛人工终止妊娠作为观察组,150例不用任何麻醉药物采用传统扩宫法进行人工流产术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最小19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8岁。两组患者最大孕周8周,最小孕周6周,平均孕周7周。所有孕妇术前均经过B超检查、胎囊大小与停经时间相符,均为正常宫内妊娠,且无药物流产及麻醉药禁忌的健康妇女。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及麻醉史,排除禁忌症。术前禁食固体食物8h,禁饮4h。

1.2.2 手术方法 常规测血压、呼吸、脉搏。直肠内塞入消炎痛栓30min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洞巾,充分暴露宫颈,消毒并固定后,观察组用7号针头将1%利多卡因5ml注射于宫颈旁4、10点穹窿部,待宫颈口完全扩张,用宫颈扩张器逐号轻扩宫口,至可容6号吸管顺利通过时开始施术[1]。对照组不注射麻醉药,其余手术操作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术中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宫口扩张程度变化,严密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心率紊乱、血压下降、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人工流产综合征表现,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对麻醉药品的反应。

术后转观察室继续观察2h。在确认患者完全清醒并且各项生命体征已平稳,无其他异常症状后,由家属陪同方可离院。离院后如有异常,及时返院就诊。术后一个月复查月经来潮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式术中宫口扩张程度对比 观察组用药5min后,宫颈完全扩张达96%,对照组则无1例宫颈完全扩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术中孕妇发生疼痛呻吟、下腹部疼痛、胸闷不适等情况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5%和15%,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3 讨论

人工流产时传统的扩宫方法对宫颈的牵拉及对宫壁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从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人工流产综合征:下腹疼痛难忍、心动过缓、心率不齐、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昏厥、抽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支配宫颈及宫体,其在宫颈口的分布最为丰富,应用利多卡因宫颈多点注射可避免迷走神经兴奋的传导[2],当完全阻断其神经后,因子宫平滑肌具有自律作用,仍能有节律地收缩[3]。所以,不会加重术后出血。采用4、10点处穿刺是因为这两处穿刺点血管少,不易误入血管,相比之下,安全性更大,结合消炎痛栓的作用,可大大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只有采取综合措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术,才能更好的保护妇女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也更好的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无痛人工流产术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淑贞,廖超风.利多卡因和宫术安栓联合使用在人工流产术中止痛和扩张宫口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7,5(2):108-109.

[2]陈慧清,陈晓凤.盐酸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5):501.

[3]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

(收稿日期:2014.06.26)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
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无排卵性月经失调的对比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药治疗的影响
银杏达莫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辐照血小板和非辐照血小板输注的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口服营养支持在鼻咽癌放疗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