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联合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22例临床观察

2014-10-27 06:35黄建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

黄建波

【摘 要】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34只眼),对照组20例(31只眼),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角膜元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显著,其具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势,可使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关键词】 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瓣转移术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88-01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可对患者美容及视力等造成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患者在术后较易出现复发,为临床眼科治疗的重要难题。为降低患者复发率,本文对翼状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进行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34只眼),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43.2±3.8)岁;对照组20例(31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43.9±4.2)岁。两组患者患眼鼻侧结膜组织纤维血管翼样增生进角膜为2.5mm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全部取平卧位,采用倍诺喜进行表麻,麻醉次数为3次,常规消毒铺巾,两组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采用2%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胬肉组织球结膜下注射浸润麻醉,使用剂量为0.5ml。剪除患者胬肉结膜下纤维增生组织,并将其与结膜进行分离,剪除分离之后将患者病灶区巩膜粗大血管进行烧灼止血。

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在角膜缘上方部位,取带蒂结膜瓣,将其转移至胬肉切除部位。即沿角膜缘部位剪除结膜,注意尽量不带或者少带筋膜组织,在近胬肉切除部位,留有一蒂,转位至胬肉切除部位,对位缝合于胬肉切除创面的球结膜。对患者对位的球结膜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存在卷曲现象,手术结束涂抹眼膏,并进行加压包扎。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全部予以眼局部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发生,术后 1d即进行每天换药,给予患者滴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28d,滴注抗生素眼药水28d,术后7d拆除缝线。

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于患者上方角膜缘处取角膜缘上皮植片,将其移植至患者胬肉切除部位。即在患者角膜缘前0.5×1mm部位,沿着角膜缘弧线,采用圆刀片做切口,注意切口应深达角膜基质层,切口完成之后经切口向角膜缘方向,采用角膜隧道刀做角膜缘板层分离,注意应分离至角膜缘后4mm左右,剪下分离的角膜缘板层,注意将其连同球结膜共同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侧向前,缝合移植片两端,即上下两端,并将其固定于浅层巩膜,固定之后间断对端缝合于创面游离的球结膜。术后6~9d拆线。

1.3 评定标准[2] 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和复发。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且结膜平复,未出现增生及充血,患者胬肉完全消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且光滑透明,或者仅残留角膜云翳,未出现新生血管;复发:结膜明显充血且胬肉组织增生,角膜创面具有新生血管。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观察组术后复发1眼(2.9%),术后角膜发生云翳2眼(5.9%)。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6眼(19.3%),术后角膜发生云翳8眼(25.8%)。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治疗翼状胬肉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传统的手术切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报道显示其复发率超过20%[3]。在进行翼状胬肉切除的过程中,如患者头端呈三角形附着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分离之后对患者角膜创面进行刮净;如患者头端呈矩形附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胬肉头部尖刀剥离,剥离至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其临床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4]相近。观察组患者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可能与未达到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相关。

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具有创伤较小且缝合较易、安全性高、病变组织清除彻底、取材方便等优点。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的效果,也重建了角膜局部上皮组织。其为标本兼治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凯波,王晓琴.翼状胬肉显微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9):975-977.

[2]贾惠莉,朱小丽,王媛,等.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6-488.

[3]庄绍君,雷帅臣,蔡光辉,等.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1,9(2):168-170.

[4]徐方.角巩缘重建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0-482.

(收稿日期:2014.07.16)

【摘 要】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34只眼),对照组20例(31只眼),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角膜元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显著,其具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势,可使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关键词】 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瓣转移术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88-01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可对患者美容及视力等造成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患者在术后较易出现复发,为临床眼科治疗的重要难题。为降低患者复发率,本文对翼状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进行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34只眼),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43.2±3.8)岁;对照组20例(31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43.9±4.2)岁。两组患者患眼鼻侧结膜组织纤维血管翼样增生进角膜为2.5mm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全部取平卧位,采用倍诺喜进行表麻,麻醉次数为3次,常规消毒铺巾,两组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采用2%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胬肉组织球结膜下注射浸润麻醉,使用剂量为0.5ml。剪除患者胬肉结膜下纤维增生组织,并将其与结膜进行分离,剪除分离之后将患者病灶区巩膜粗大血管进行烧灼止血。

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在角膜缘上方部位,取带蒂结膜瓣,将其转移至胬肉切除部位。即沿角膜缘部位剪除结膜,注意尽量不带或者少带筋膜组织,在近胬肉切除部位,留有一蒂,转位至胬肉切除部位,对位缝合于胬肉切除创面的球结膜。对患者对位的球结膜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存在卷曲现象,手术结束涂抹眼膏,并进行加压包扎。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全部予以眼局部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发生,术后 1d即进行每天换药,给予患者滴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28d,滴注抗生素眼药水28d,术后7d拆除缝线。

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于患者上方角膜缘处取角膜缘上皮植片,将其移植至患者胬肉切除部位。即在患者角膜缘前0.5×1mm部位,沿着角膜缘弧线,采用圆刀片做切口,注意切口应深达角膜基质层,切口完成之后经切口向角膜缘方向,采用角膜隧道刀做角膜缘板层分离,注意应分离至角膜缘后4mm左右,剪下分离的角膜缘板层,注意将其连同球结膜共同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侧向前,缝合移植片两端,即上下两端,并将其固定于浅层巩膜,固定之后间断对端缝合于创面游离的球结膜。术后6~9d拆线。

1.3 评定标准[2] 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和复发。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且结膜平复,未出现增生及充血,患者胬肉完全消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且光滑透明,或者仅残留角膜云翳,未出现新生血管;复发:结膜明显充血且胬肉组织增生,角膜创面具有新生血管。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观察组术后复发1眼(2.9%),术后角膜发生云翳2眼(5.9%)。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6眼(19.3%),术后角膜发生云翳8眼(25.8%)。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治疗翼状胬肉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传统的手术切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报道显示其复发率超过20%[3]。在进行翼状胬肉切除的过程中,如患者头端呈三角形附着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分离之后对患者角膜创面进行刮净;如患者头端呈矩形附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胬肉头部尖刀剥离,剥离至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其临床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4]相近。观察组患者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可能与未达到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相关。

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具有创伤较小且缝合较易、安全性高、病变组织清除彻底、取材方便等优点。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的效果,也重建了角膜局部上皮组织。其为标本兼治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凯波,王晓琴.翼状胬肉显微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9):975-977.

[2]贾惠莉,朱小丽,王媛,等.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6-488.

[3]庄绍君,雷帅臣,蔡光辉,等.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1,9(2):168-170.

[4]徐方.角巩缘重建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0-482.

(收稿日期:2014.07.16)

【摘 要】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34只眼),对照组20例(31只眼),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角膜元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显著,其具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势,可使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关键词】 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瓣转移术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88-01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可对患者美容及视力等造成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患者在术后较易出现复发,为临床眼科治疗的重要难题。为降低患者复发率,本文对翼状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进行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34只眼),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43.2±3.8)岁;对照组20例(31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43.9±4.2)岁。两组患者患眼鼻侧结膜组织纤维血管翼样增生进角膜为2.5mm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全部取平卧位,采用倍诺喜进行表麻,麻醉次数为3次,常规消毒铺巾,两组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采用2%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胬肉组织球结膜下注射浸润麻醉,使用剂量为0.5ml。剪除患者胬肉结膜下纤维增生组织,并将其与结膜进行分离,剪除分离之后将患者病灶区巩膜粗大血管进行烧灼止血。

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在角膜缘上方部位,取带蒂结膜瓣,将其转移至胬肉切除部位。即沿角膜缘部位剪除结膜,注意尽量不带或者少带筋膜组织,在近胬肉切除部位,留有一蒂,转位至胬肉切除部位,对位缝合于胬肉切除创面的球结膜。对患者对位的球结膜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存在卷曲现象,手术结束涂抹眼膏,并进行加压包扎。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全部予以眼局部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发生,术后 1d即进行每天换药,给予患者滴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28d,滴注抗生素眼药水28d,术后7d拆除缝线。

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于患者上方角膜缘处取角膜缘上皮植片,将其移植至患者胬肉切除部位。即在患者角膜缘前0.5×1mm部位,沿着角膜缘弧线,采用圆刀片做切口,注意切口应深达角膜基质层,切口完成之后经切口向角膜缘方向,采用角膜隧道刀做角膜缘板层分离,注意应分离至角膜缘后4mm左右,剪下分离的角膜缘板层,注意将其连同球结膜共同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侧向前,缝合移植片两端,即上下两端,并将其固定于浅层巩膜,固定之后间断对端缝合于创面游离的球结膜。术后6~9d拆线。

1.3 评定标准[2] 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和复发。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且结膜平复,未出现增生及充血,患者胬肉完全消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且光滑透明,或者仅残留角膜云翳,未出现新生血管;复发:结膜明显充血且胬肉组织增生,角膜创面具有新生血管。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观察组术后复发1眼(2.9%),术后角膜发生云翳2眼(5.9%)。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6眼(19.3%),术后角膜发生云翳8眼(25.8%)。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治疗翼状胬肉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传统的手术切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报道显示其复发率超过20%[3]。在进行翼状胬肉切除的过程中,如患者头端呈三角形附着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分离之后对患者角膜创面进行刮净;如患者头端呈矩形附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胬肉头部尖刀剥离,剥离至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其临床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4]相近。观察组患者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可能与未达到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相关。

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具有创伤较小且缝合较易、安全性高、病变组织清除彻底、取材方便等优点。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的效果,也重建了角膜局部上皮组织。其为标本兼治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凯波,王晓琴.翼状胬肉显微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9):975-977.

[2]贾惠莉,朱小丽,王媛,等.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6-488.

[3]庄绍君,雷帅臣,蔡光辉,等.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1,9(2):168-170.

[4]徐方.角巩缘重建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0-482.

(收稿日期:2014.07.16)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
自体血联合热凝切口运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的临床观察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等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角膜干细胞移植与单纯切除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效果对照
三种不同术式切除翼状胬肉的临床对比观察
角膜缘修复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规范化使用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