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护理在30例高龄住院患者套管针中的应用

2014-10-27 07:12朱丽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前瞻性静脉炎高龄

朱丽娟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龄住院病人套管针的前瞻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岁病人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套管针留置前瞻性护理。观察两组病人平均留置时间以及静脉炎、输液渗漏、计划外拔针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留置的时间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输液渗漏及计划外拔针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龄住院病人套管针实施前瞻性护理措施,能提高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套管针留置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大程度的减轻了高龄病人的痛苦,提高了高龄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前瞻性护理;高龄住院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17-01

套管针又称为外周静脉留置针,可减轻病人由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疼痛,避免血管受到损伤,同时也可大大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因而套管针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多。然而,对于高龄病人而言,套管针的临床留置效果一直不理想,除了与高龄老人血管特点相关外,还与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措施等有很大的关联[1]。我院为了进一步提高高龄病人的套管针临床留置的效果,采用前瞻性护理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岁病人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80~96岁,平均(85.2±4.3)岁;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30~60分,平均(43.2±7.6)分。随机将60例病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比、年龄以及血管特点、Barthel指数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作对照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实施常规留置针护理,两组套管针的材料、静脉点的选取及穿刺手法均一致,原则如下:高龄病人的穿刺静脉尽量选在上肢,如果上肢的静脉不理想,而病人又无能力下地活动,可选取下肢的静脉进行穿刺留置,穿刺操作根据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观察组除套管针基础护理外,还制定前瞻性护理措施,内容概括如下:①心理抚慰。在穿刺前后,对高龄病人进行心理抚慰,让病人的情绪放松,并告诉病人在穿刺时及留置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让病人做到心理有数,防止躁动,减少自行拔针的发生率。②加强护理巡视,尤其要加强夜班的巡视,要注意病人输液管是否畅通,检查敷贴处是否牢固,有无留置针移位、脱出的现象,如有异常要立即换新的敷贴。③分级护理。对于神志模糊的病人,在输液时要控制肢体的活动,完成输液以后采用保护带对留置针进行保护;对于依从性差、躁动多的病人,在输液时进行肢体约束,在约束期间护士要增加巡视,定时变换病人的体位,注意观察病人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在实施不同护理1个月内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留置超过7d予以计划拔除)以及静脉炎、输液渗漏、计划外拔针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静脉炎的诊断依据为USA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见表1。从表1看出,观察组平均留置的时间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延长(P<0.05);观察组静脉炎、输液渗漏及计划外拔针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研究表明[2],≥80岁病人自行拔针比率高达62.9%,因无意行为而导致的套管针脱离比率为27.6%,如此高的脱落率显然违背了套管针留置的意义,并且对高龄病人血管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从而增加了静脉穿刺的并发症率。高龄病人套管针的留置时间不长的主要原因,除了老年人血管本身的弹性变弱、变硬,导致套管针留置时间较短外,还在于老年病人对疾病的应激能力低、心理压力大、神志模糊、躁动等因素,使得高龄病人套管针拔出率较高。本组研究制定套管针留的前瞻性护理措施,以避免发生不良行为而导致留置针的移位、脱出等,提前做好相关护理预防留置并发症的发生。从研究结果来看,对高龄住院病人套管针实施前瞻性护理措施,能提高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套管针留置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大程度的减轻了高龄病人的痛苦,提高了高龄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洪国玲,刘青,汪文妮.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技巧及血管维护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95-5496.

[2] 赖爱萍,朱丽芳,邹苑媚.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219-221.

(收稿日期:2014.07.28)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龄住院病人套管针的前瞻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岁病人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套管针留置前瞻性护理。观察两组病人平均留置时间以及静脉炎、输液渗漏、计划外拔针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留置的时间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输液渗漏及计划外拔针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龄住院病人套管针实施前瞻性护理措施,能提高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套管针留置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大程度的减轻了高龄病人的痛苦,提高了高龄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前瞻性护理;高龄住院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17-01

套管针又称为外周静脉留置针,可减轻病人由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疼痛,避免血管受到损伤,同时也可大大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因而套管针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多。然而,对于高龄病人而言,套管针的临床留置效果一直不理想,除了与高龄老人血管特点相关外,还与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措施等有很大的关联[1]。我院为了进一步提高高龄病人的套管针临床留置的效果,采用前瞻性护理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岁病人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80~96岁,平均(85.2±4.3)岁;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30~60分,平均(43.2±7.6)分。随机将60例病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比、年龄以及血管特点、Barthel指数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作对照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实施常规留置针护理,两组套管针的材料、静脉点的选取及穿刺手法均一致,原则如下:高龄病人的穿刺静脉尽量选在上肢,如果上肢的静脉不理想,而病人又无能力下地活动,可选取下肢的静脉进行穿刺留置,穿刺操作根据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观察组除套管针基础护理外,还制定前瞻性护理措施,内容概括如下:①心理抚慰。在穿刺前后,对高龄病人进行心理抚慰,让病人的情绪放松,并告诉病人在穿刺时及留置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让病人做到心理有数,防止躁动,减少自行拔针的发生率。②加强护理巡视,尤其要加强夜班的巡视,要注意病人输液管是否畅通,检查敷贴处是否牢固,有无留置针移位、脱出的现象,如有异常要立即换新的敷贴。③分级护理。对于神志模糊的病人,在输液时要控制肢体的活动,完成输液以后采用保护带对留置针进行保护;对于依从性差、躁动多的病人,在输液时进行肢体约束,在约束期间护士要增加巡视,定时变换病人的体位,注意观察病人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在实施不同护理1个月内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留置超过7d予以计划拔除)以及静脉炎、输液渗漏、计划外拔针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静脉炎的诊断依据为USA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见表1。从表1看出,观察组平均留置的时间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延长(P<0.05);观察组静脉炎、输液渗漏及计划外拔针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研究表明[2],≥80岁病人自行拔针比率高达62.9%,因无意行为而导致的套管针脱离比率为27.6%,如此高的脱落率显然违背了套管针留置的意义,并且对高龄病人血管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从而增加了静脉穿刺的并发症率。高龄病人套管针的留置时间不长的主要原因,除了老年人血管本身的弹性变弱、变硬,导致套管针留置时间较短外,还在于老年病人对疾病的应激能力低、心理压力大、神志模糊、躁动等因素,使得高龄病人套管针拔出率较高。本组研究制定套管针留的前瞻性护理措施,以避免发生不良行为而导致留置针的移位、脱出等,提前做好相关护理预防留置并发症的发生。从研究结果来看,对高龄住院病人套管针实施前瞻性护理措施,能提高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套管针留置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大程度的减轻了高龄病人的痛苦,提高了高龄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洪国玲,刘青,汪文妮.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技巧及血管维护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95-5496.

[2] 赖爱萍,朱丽芳,邹苑媚.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219-221.

(收稿日期:2014.07.28)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龄住院病人套管针的前瞻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岁病人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套管针留置前瞻性护理。观察两组病人平均留置时间以及静脉炎、输液渗漏、计划外拔针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留置的时间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输液渗漏及计划外拔针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龄住院病人套管针实施前瞻性护理措施,能提高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套管针留置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大程度的减轻了高龄病人的痛苦,提高了高龄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前瞻性护理;高龄住院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17-01

套管针又称为外周静脉留置针,可减轻病人由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疼痛,避免血管受到损伤,同时也可大大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因而套管针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多。然而,对于高龄病人而言,套管针的临床留置效果一直不理想,除了与高龄老人血管特点相关外,还与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措施等有很大的关联[1]。我院为了进一步提高高龄病人的套管针临床留置的效果,采用前瞻性护理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岁病人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80~96岁,平均(85.2±4.3)岁;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30~60分,平均(43.2±7.6)分。随机将60例病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比、年龄以及血管特点、Barthel指数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作对照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实施常规留置针护理,两组套管针的材料、静脉点的选取及穿刺手法均一致,原则如下:高龄病人的穿刺静脉尽量选在上肢,如果上肢的静脉不理想,而病人又无能力下地活动,可选取下肢的静脉进行穿刺留置,穿刺操作根据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观察组除套管针基础护理外,还制定前瞻性护理措施,内容概括如下:①心理抚慰。在穿刺前后,对高龄病人进行心理抚慰,让病人的情绪放松,并告诉病人在穿刺时及留置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让病人做到心理有数,防止躁动,减少自行拔针的发生率。②加强护理巡视,尤其要加强夜班的巡视,要注意病人输液管是否畅通,检查敷贴处是否牢固,有无留置针移位、脱出的现象,如有异常要立即换新的敷贴。③分级护理。对于神志模糊的病人,在输液时要控制肢体的活动,完成输液以后采用保护带对留置针进行保护;对于依从性差、躁动多的病人,在输液时进行肢体约束,在约束期间护士要增加巡视,定时变换病人的体位,注意观察病人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在实施不同护理1个月内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留置超过7d予以计划拔除)以及静脉炎、输液渗漏、计划外拔针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静脉炎的诊断依据为USA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见表1。从表1看出,观察组平均留置的时间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延长(P<0.05);观察组静脉炎、输液渗漏及计划外拔针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研究表明[2],≥80岁病人自行拔针比率高达62.9%,因无意行为而导致的套管针脱离比率为27.6%,如此高的脱落率显然违背了套管针留置的意义,并且对高龄病人血管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从而增加了静脉穿刺的并发症率。高龄病人套管针的留置时间不长的主要原因,除了老年人血管本身的弹性变弱、变硬,导致套管针留置时间较短外,还在于老年病人对疾病的应激能力低、心理压力大、神志模糊、躁动等因素,使得高龄病人套管针拔出率较高。本组研究制定套管针留的前瞻性护理措施,以避免发生不良行为而导致留置针的移位、脱出等,提前做好相关护理预防留置并发症的发生。从研究结果来看,对高龄住院病人套管针实施前瞻性护理措施,能提高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套管针留置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大程度的减轻了高龄病人的痛苦,提高了高龄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洪国玲,刘青,汪文妮.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技巧及血管维护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95-5496.

[2] 赖爱萍,朱丽芳,邹苑媚.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219-221.

(收稿日期:2014.07.28)

猜你喜欢
前瞻性静脉炎高龄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形式正义的前瞻性要求:麦考密克的后果推理
3D-ASL在TIA预后的前瞻性评价中的价值研究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超高龄瘙痒症1例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
单纯减压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