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使命

2014-10-27 16:23吴炜
中关村 2014年10期
关键词:张亚勤亚太百度

吴炜

2014年9月9日,微软公司正式确认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博士因个人原因离职,并感谢他在过去16年间为微软所做的贡献。时隔一日,百度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张亚勤加盟百度,出任总裁,负责百度的新兴业务。

张亚勤在微博上用“使命达成”四个字来解释自己选择离开微软的原因。“我一直都不是安于现状的人,过去16年,一直在忙碌状态,所以没有卸下重担的理由。但既然当初的使命已达成,我想也应该是我开始新的探索的时候了。”他说。

从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开始。张亚勤来到中关村已经有16年了。16年的生涯,足以使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转变成一个成熟练达的中年,一个科学家转变成企业家,也足以让他做出让美国人和中国人都称羡的贡献。

面对挑战

在张亚勤执掌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后半段,微软的变化正在发生。在西半球的美国,新上任的微软CEO纳德拉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微软变革,第三代surface pro已经上市,终于赢得不少好评,Office出了iPad版本并跨越更多平台、Windows针对9英寸屏幕以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面向开发者提供免费授权、“移动为先,云为先”,微软正表现出新的气象。

在东半球的中国,当微软在亚太研发集团大楼发布“微软小冰”这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时候,到场的记者被眼前的阵势吓了一条,八仙桌、戏台,浓浓中国风的周边布置,这个发布会被做成“拜师德云社”的形式。这还是原来那个严肃的微软吗?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畅销书《创新者的窘境》曾描述过这样的景况:越是成功的企业,过去的成就越大,陷阱和包袱也就越多。在很多人眼中微软不再是科技创新的领导者。但张亚勤也向记者说:“微软一直是以自我超越的方式不断创新和发展,正如我们产品的迭代升级一样。”

张亚勤告诉记者:“微软的转型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包括此前微软所提的‘软件即服务、‘云+端、‘设备+服务,以及最近的‘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这一系列的战略演进,反映了整个产业的变化趋势。”

2013年7月,微软公布了公司管理架构的重组,重申“一个微软”战略,将此前的8个产品部门重组为4个新部门,目标是转型为“设备+服务”公司。

与总部管理架构的调整相应的,张亚勤对他曾担纲指挥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以下简称ARD)全面采取了开发和运营联动的模式,从产品设计到研发乃至运营全部打通,使得大家真正跨越这个边界。

纳德拉说微软是饥饿的新公司。张亚勤则一度声称:ARD希望能够在驱动公司转型、推动公司创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创新极客”。

沉静的领导者

从各种角度看,张亚勤都是微软在中国曾经的最大代言人。他不仅是微软ARD的董事长,而且长期担任微软中国的董事长。微软对张亚勤的任命,似乎表达了对张亚勤的格外尊重。

我们若去探讨张亚勤的性格,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作为科学家的他,一向谨言慎行,这点不像李开复;而作为微软职业经理人的张亚勤,肯定会受到微软公关团队的“保护”。但根据坊间流传的一些张亚勤的传记和采访他的一些文章,我们仍然可以对他的性格要素捕捉一二。比如,有论者认为张亚勤的性格特点是温和、中庸、隐忍、专注和略显被动。按照这种性格,如果没有外部因素,他应该会留在美国继续搞科研,他不是一个热衷于改变的人。

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微软在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其实来来去去的也比较多。比如从最早的杜家浜到如今的梁念坚,微软中国换了7任CEO。微软亚太的研发机构,也有李开复、张宏江等人的陆续跳槽,张亚勤坚持做了那么年才跳槽,应该算是较为稳健或保守的了。

他的这种稳健、中庸的性格,其实有助于他做一个兼具研究和管理才能的人。毕竟,在微软ARD,要和一大帮性情各异的科技天才呆在一起,而且要统领他们,不仅需要自己的专业素质过硬,也需要一颗沉稳、包容、宽厚的心。

但张亚勤不是一个把自己封锁在书房里的书斋学者。他的兴趣广泛,却同时具有将精力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能力。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有时一连数日闭门不出,沉浸在自己的多媒体世界里。但他也喜欢做生意,对风险投资和股票买卖都有兴趣,还喜欢下围棋,打球,玩扑克牌。

每次在各种会议上发言的时候,他不像极客,但也不完全像经理人。他似乎恪守着中庸之道,言谈平稳,节奏缓慢。但据说他在和同事们一起的时候,有时也喜欢不动声色地开玩笑,常会把一些笑话说得像真的似的,还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一种顽童的秉性。

哈佛商学院教授巴德拉克提出了“沉静领导”的全新概念。也许张亚勤就是这样的管理者。其实我们从一些媒体中看到的百度李彦宏,也不是一个很嚣张的人,给人感觉像谦谦君子,但百度在提倡“狼性文化”——这看起来对张亚勤和李彦宏本人都是挑战。

跨越美国和中国

作为先前的微软在中国的领军人物,他必然有代表微软利益的义务;另一方面,他是个华人,也想给中国做点贡献。有迹象显示,他领导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中国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潮流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

张亚勤曾自言,这么多年他自己很高兴的、很欣慰的是,微软研究院不仅仅给微软的产品做出一些贡献(不管从算法、理论到整个的框架),另外一方面也给中国做了一些贡献。“我说我是IT黄埔军校的校长,像腾讯的CTO、阿里巴巴的CTO、百度的首席科学家、金山的CEO、包括小米的总裁都是我们这出去的,高校里面很多学校的教授和系主任都是从研究院出去的,所以我觉得ARD对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特别是互联网、IT产业的发展贡献还是很大。

这些年来,微软的人来来走走,难免会让人议论,以为微软“不再领先”、“留不住人才”了。但张亚勤却不这样看,“我们优秀的人才走出去,会带动更多的人变得优秀。只有中国整体科研水平提升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才会更好。”

“大人才观”的理念其实一直影响着张亚勤跟中国高校和学术界的合作。早在2002年春天,张亚勤就曾与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周济会面,谈建立中国IT人才联盟的计划。张亚勤也推动了微软和中国产业界的合作。ARD专门成立了团队,促成了微软和国内的企业像中软、浪潮、国研、文思、微创等的合作。2013年,微软在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务额已从1000万美元增加到3亿美元。而近年的微软创投加速器是微软主导的一个帮助中国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实现创新并对接投资的孵化项目,张亚勤即是这些企业的总导师。每期加速器时间为六个月,已经做了五期,孵化了66家企业。

张亚勤认为科技发展面临一个大的趋势,即互联网在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叫做互联网的“物理化”,一些互联网的技术包括商业模式、思维方式,将应用到传统的产业,以及物理的世界去。这个新的方向其实对所有的IT产业,过去的企业都带来很大的一种挑战,其实也是一个机会,对中国是个大机会。

也许正是因为对中国“大机会”的确信和憧憬,张亚勤履新百度。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阶段,张亚勤会在百度做些什么呢?可能性很多。不管怎么说,张亚勤站在了世纪的转换点之上和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他正完成着时代和位置赋予他的特殊使命。

猜你喜欢
张亚勤亚太百度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Robust adaptive UKF based on SVR for inertial based integrated navigation
张亚勤的非典型“科大范儿”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百度医生
百度“放卫星”,有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