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科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

2014-11-05 14:33江绪文李贺勤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

江绪文++李贺勤

摘 要:该文通过调研,较为全面、系统地概述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背景下青岛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呈现的新特征。根据国家对种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结合我校特色名校建设实际情况,遵循教育规律,紧扣需求,突出以应用型种业人才培养为特色,以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主导,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互动、融合为重点,整合资源,深化内涵,探索符合国家种业发展要求、富有应用型特色的现代种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中国种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 特色名校建设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020-02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种业是国际化大产业,其发展的基础是人才。我国种子产业要做大做强,要走向世界,关键在人才培养。近年来,跨国种业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中国种业缺乏竞争力。为增强农作物种业竞争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应用创新水平,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以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并强调:加强种业人才培养对增强中国种业在国际种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种子科学与工程已上升为与园艺、农学专业平行的本科专业。

青岛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农业院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教育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传统,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与其他高校一样,在面临同质化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校内外实习条件等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通过认真审视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走科学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积极申报并成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

在“特色名校工程”建设背景下,我们就如何通过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使我校培养的种业人才能够更好地与我国种业市场运行机制相适应,满足当今种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需求谈几点看法。

1 青岛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情况

为适应农业发展和种子产业化工程对种子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2002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我校积极响应和实践国家教育及种业发展政策于2003年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在当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专业自置以来,围绕我校办学定位及专业人才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我们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并探索独具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构建。本专业长期以来的育人理念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信念坚定,种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扎实,既能从事种子繁育与生产、种子加工与贮藏以及种子检验与鉴定等专业性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实践工作,又具备种子经营与管理、种子法律与法规等良种产业化方面的有关管理和推广技能,具有极强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能在该专业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三型”(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我校往届报考研究生的考研率均在50%以上,报名参加地市级以上公务员毕业生的考中率达到30%左右,其他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或者到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或育种公司工作,最终就业率基本达到100%。历经10年发展,我校为社会和种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种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如校友李登海先生建立了登海种业。

但由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我校开办时间较短,人才培养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需进一步建设完善,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学分分配不够合理,选修课程门类较少等,总体上该专业特色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故对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已成为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2 充分调研我校种业人才培养实效,完善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始终秉承着与时俱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于2003年申报建立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之后,在学校统一指导下,经过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于2003年和2009年由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张丽娟老师和兰进好老师先后执笔完成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及修订工作。该方案打破了原有农学专业种子方向框架的束缚,使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学生专业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种业的迅猛发展,种业人才需求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而目前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仍为2009年版本,该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当今种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规模和质量,主要问题如下:(1)通过调研发现方案(2009版)中存在理论课和实践课衔接程度不够,一些课程开课顺序不妥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2)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注重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但目前应用实践课相对较少,教学实验相关设备短缺,田间实习基地等应用实践平台不足;(3)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建设还不完善,有待开展新的教学课程;(4)现行种子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与市场对种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不协调,急需扩大本专业的招生规模。以2013年为例,当专业分流系统开通第一天就有197人选择了种子专业,但因种子专业计划招生人数(70人)限制,使大部分热爱种子科学的学生无缘从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习。故完善并建立科学化、合理化、富有时代精神的应用型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是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endprint

3 优化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学科内涵

坚持面向种业人才战略需求,重视体系建设,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以应用型为特色的种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分层次构建完善教学培养体系。依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在制订具有青岛农业大学特色、符合种子专业标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绘制专业能力培养路线图,明确每一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变四年一贯制为“5-2-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前5学期(即521中的5)以夯实基础为重点,在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中,根据专业要求和特点,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第6~7学期(即521中的2),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集中1年时间,开展符合作物生长季节进程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实习贯穿一个完整的作物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周期,能学以致用,学以巧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1学期(即521中的1)以创新和就业教育为主,进一步拓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通过夯实基础、强化专业、拓展延伸,将学生培养成为“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善创新、广适应”的高级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

丰富学科内涵,凝练、充实、丰富研究方向。创建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精选主干课程,扩充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应拓宽“种子”涵盖范围,涉及大田农作物、园艺植物、牧草与草坪草、林木等种子,不仅包括植物学种子,也包括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专业核心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我国种子工程的五大系统、15个环节来考虑,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充分体现我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三型”种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

4 加强学科交叉,整合锻造师资力量

种子专业是一门以技术应用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学科交叉性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植物学、生物学、农机学、农经管理等。只有通过加强交叉学科间知识有效渗透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才能使学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拓宽知识面,巩固专业基础,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本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加强了对知识的运用,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等能力。

种子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本领域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因我校种子科学研究起步晚,投入少,科研经费不足,迫使许多专业教师不得不从事育种、机械、植保、栽培等其他学科的研究,借用其他经费,开展种子科学研究工作。如:从事种子加工机械教学的老师现在机电工程学院从事农机相关研究工作;从事种子健康教学的教师一直从事着植物病害相关课题研究;此外从事甘薯、花卉、林木等种子(繁殖体)研究的老师现分布在资环、园艺、园林等学院。故需通过加强学科交叉,整合锻造师资力量是全面提升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5 注重科研实践平台建设,提升种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本专业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全面了解种子产业中的实际问题和工作流程。这种能力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

(1)通过实习可让学生对种子生产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我们认为实习分两类:①了解实际情况为目的的简单实习;②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顶岗实习。后者负责具体工作任务,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更高阶段。目前我校已建立胶州农业示范园等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并与多家校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实习基地,包括山东省登海种业、金海种业、黎明种业等全国著名大型种子企业。实习期间我校学生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其中许多实习单位也成为了学生的就业单位。

(2)加大实施学生应用创新计划。通过见习和调研,发现学生虽对实际问题有所了解,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而需要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特别是需要跟着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去生产一线进行科研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在生产实践中提高。目前我校除研究生以外,本科生在大二期间也积极选择课题导师进行科研训练并已取得较好效果。对此,我们建议:①积极动员并资助本专业年轻教师担任课题导师,他们具有旺盛的科研精力和充裕的科研时间,能够确保课题指导的质量;②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承担一些应用课题的研究工作,锻炼自身应用创新能力,同时增进团队精神和项目运作能力。此外,在提升我校本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条件和水平上,还应加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基础设施。如建立种子发芽室、种子贮藏室、种子检验室、种子加工室、种子出苗室、种子生产大棚等一系列教学科研配套设施;加大种子专业建设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市、省、部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支持;邀请国内外本行业著名学者、专家及种子企业家来给学生授课及学术交流等。

本体系改革完成后,预期可全面提升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应用型为特色的“三型”种业人才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水平,同时对增强种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自身就业竞争能力,支撑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人才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还包括一系列潜在效果,如:整合建立一支创新能力更强、业务精通、经验丰富、作风扎实的更强大的种子科学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我校人才培养水平和知名度等,使我校能够引领其他高校更好地进行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工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

[2] 王建华,刘庆昌,江绪文,等.中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2012(11):8-11.

[3] 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 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方案(内部发行)[Z].青岛农业大学,2012.

[4] 青岛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部发行)[Z].青岛农业大学,18-23.

[5] 马守才,廖允成,付增光.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7(8):54-56.

[6] 兰进好,刘源霞.产学研管四结合培养种业广适型人才新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3(2):50-54.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