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4-11-07 20:47王琳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农田水利积极性水利

王琳

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工程严重老化

现有的闸、涵、桥等水利设施,80%以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修建的,经过20~40年的运行,工程老化损坏严重,不少需要更新改造,有的已经报废。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一是标准低,质量差,大都是砖拱桥;二是管理不善,年久失修,有相当一部分是危桥,亟待维修;三是“村村通”修建公路,损坏了一部分;四是农田的生产桥过窄,不能适应当前机械化农业生产的需要。现在农村机动车辆多,路桥损毁严重,工程老化损毁已严重影响农村生产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采用国家与地方投资、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形式,国家提供的资金到位及时,而地方的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加之基层组织和群众积极性不高,跨村、跨乡的工程操作起来更困难。镇、村没有经济能力进行维修或重建,市财政也只能给予部分支持,群众出行受到很大影响。

(三)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不高

种粮成本过高,农民种粮增收缓慢,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明显下降。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多年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技术负责、市场化运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已不再适用,转而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农民对有较强公益性的工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不参加议事;对流域性和利益不均衡性的工程往往“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没有真正形成“修水利、兴水利、用水利”的良好氛围,致使很多急需进行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能组织实施。

(四)正常管护难以为继

农田水利工程担负着防洪、除涝、灌溉等多项任务,取消“两工”后,政府财政没有及时研究解决管护资金,导致大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和绝大多数涝区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工程损坏相当严重,形成了新的隐患。尤其是那些存在隐患的桥涵和小型水闸,简单的维修都难以进行,正常防汛备土无法到位,使本来建设标准不高的水利设施更加脆弱不堪,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强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惠民工程。

(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

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匮乏的局面,广辟渠道,采用政府投资、政策引资、社会融资、银行贷款、合理运用政策筹资等手段整合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资金,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政府规划管理,资金扶持引导,技术指导服务,农村集体、农村合作社和农户广泛参与,民主协商,自主兴办,把市场机制引入经营管理的新机制;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二)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应当建立专业管理、分级管理和群众管理三结合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专业管理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养护。二是实行分级负责管理,确保运行安全。行政村和协会组织要同各农户签订管理合同,分片分段,责任到户。对机电井及小型农田配套工程,采取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办法,逐步实现群众自主管理,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项城市水利技术推广站

猜你喜欢
农田水利积极性水利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水利工会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水利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