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所反映的孝道文化

2014-11-10 17:17张程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

张程

[摘 要]汉代画像石盛行于两汉时期,是汉代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画像石内容丰富,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社会风俗、书法以及雕刻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根据笔者的理解,本文通过厚葬文化和神学化两个角度来分别阐述,汉代画像石所反映的孝道文化。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孝道文化;厚葬文化;神学化

汉代画像石是流行于我国两汉时期一种特殊的丧葬形式,它作为墓葬附属的石刻艺术,具有相当高的写实性。著名历史学家剪伯赞先生认为汉代石刻画像“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当然是一种最具体、最真确的史料体”[1]。古代工匠以刀代笔在石头上刻画,多采用墨线亦或彩色的颜料加以修饰,主要用于墓室、墓阙以及墓祠等墓葬建筑的装饰。其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汉代画像石在我国只短暂的留存了300余年,但是它作为汉代独具特点的丧葬风俗,成为当时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从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汉代画像所石反映的孝道文化。

一、厚葬的孝道文化

虽然我国早已有厚葬的习俗,但是厚葬文化在汉代盛极一时,其在汉代的发展程度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我国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墓就能发现。我国汉墓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绝大部分是50年代以后进行的。据不完全统计,已经累积发掘的各种大、中、小型的汉墓数量约在万座以上。汉代墓葬多以砖石结构为主,在所有砖石类墓葬中,已发现和发掘的汉代画像石墓超过200座,出土的画像石总数已超过10000块[2]。其在我国境内分布范围上也相当广泛,向东至江苏、浙江沿海地区,西达四川、甘肃一带,向北至陕西、山西、北京一带,南至贵州、云南地区等14个省市都有出土。

汉代孝道的社会伦理观念严重,其形成受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所决定。在这种理念影响下,汉代的孝道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局限,延伸了孝道的内容,并提出了许多孝道观念,逐渐成为一种带有浓厚社会伦理观念的孝道。汉代画像石所表达的含义不仅具有驱鬼辟邪的宗教意义,而且还是作为评价死者后人,是否为孝子的标准之一。汉代人通过对先人的厚葬获取外界的褒奖成为孝子,甚至能够因此而入仕做官。就像我国著名学者蒋英炬所说,从本质上看,坟墓艺术存在的根据还是在于生人的需求。山东嘉祥县武氏祠中所存东汉时期的“石阙铭”就体现了这一点,该阙碑内容提到了武氏父子因孝道而被选举为孝廉的经过[3]。正是因为厚葬的行为,能够受到了政府的褒奖和认同,从而促使社会其他各个阶层逐渐形成崇尚厚葬之风。

厚葬的盛行还与当时统治阶级上行下效的风气有关。在西汉武帝以前,由于国力强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修建大型墓地。历任皇帝先后建造了大量的陵寝、墓宫。比如以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为代表的“汉五陵”。这些陵寝不仅宏伟壮丽,而且极具奢华,另外在其附近还设置有专门的陵邑以供伺奉。由此引发了地方诸侯的竞相效仿。虽然其所建规模远次于帝陵,但也较为豪华。其中以西汉时期的满城中山王墓、徐州楚王墓、永城梁王墓、长清济北王墓等诸侯王墓为代表。而广大平民百姓也在统治阶级崇尚厚葬的影响下,纷纷摹效,形成一时风气,有的人为了体现孝道而厚葬其先祖亦或父母,不惜大肆举债,甚至倾家荡产。据《后汉书·崔骃列传》记载,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崔寔在其父去世后,为厚葬尽孝,“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4]。由此可见汉代厚葬之风上行下效极为普遍。后来,东汉明帝因民间厚葬奢靡浪费,而导致的“田荒不耕”深感忧虑,随下诏“申明科禁”,并“宣下郡国”[5],明令禁止百姓厚葬之风。

二、神学化的孝道文化

汉代的《孝经》是汉代孝道神化的主要著作之一,《孝经》的内容阐述了以孝道治理天下的作用。在《孝经》中写道:如果将孝道作为帝王治理天下的依据,不仅可以实现天下太平的目的,还可以防止自然灾害和祸乱的发生。《孝经》的出现使汉代孝道的发展朝着神学化的方向发展,并在西汉中期神学化的孝道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西汉董仲舒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求,将孝道进行了一定的神学化[6]。董仲舒将“五行”融入到孝道中,并从阴阳理论中推衍出“三纲”理论,并形成一系列的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孝道。到西汉末期,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孝道进一步和当时主流的迷信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较为浓重神学化的新的孝道文化,这一特点可以从汉代画像石的内容题材上有所反映。

例如在西汉的洛阳卜千秋墓,卜千秋墓是当前发现年代较早的壁画墓,其选取的题材是传统的西汉墓画题材,表现了传统宗教思想中的飞升以及守卫陵墓的思想。在主墓室绘有传统伏羲、日月等我国传统神话形象,以及龙、虎、朱雀、枭羊等神异。再如东汉晚期的河北望都二号墓中的画像石,在每个墓室的顶部都绘有各种神话人物或者神异动物,这种具有神话色彩的画像石内容,直接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所宣扬的具有神化色彩的孝道文化。

三、结语

汉代画像石作为我国两汉时期丧葬制度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不仅代表了汉代所盛行的孝道文化,还蕴含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于厚葬理念的理解与体现。其产生和发展为我国孝道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汉代的审美艺术也有着广泛的借鉴价值。因此对汉代画像石的研究和梳理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这些珍贵的具有汉代鲜明特色的实物遗存,越来越为考古工作者所重视,对研究汉代的社会经济、物质文化和丧葬制度,都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剪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刘太祥.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02,03(22):8-9

[3]严可均.全后汉文[M].商务印书馆,1991.

[4]范晔.后汉书·崔骃列传[M].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