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店一井1004风巷支护锚索参数的确定及实践效果分析

2014-11-10 12:00朱成行
科技资讯 2014年13期

朱成行

摘 要:基于袁店一井煤矿1004工作面风巷的具体地质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经验,提出了专门针对1004风巷的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并对支护效果进行现场监测,实现了巷道顺利掘进及有效支护,且减少了材料的消耗,取得了较好的技术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巷道支护 锚索参数 矿压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094-02

1 工程地质概述

1004工作面所处煤层较稳定,煤层厚度2.86~3.27 m,平均3.0 m。煤层倾角近水平。煤层直接底板为黑色砂质泥岩,厚度为5.1 m,上部含较多植物跟部化石,下部含羊齿等植物化石、夹煤线。老底为褐灰色中粒砂岩(S9)厚8.8 m,以石英、长石为主,含暗黑色矿物和黑色泥岩包裹体,钙质胶结,间夹0.1 m菱铁质泥岩。再向下为石炭系太原群上部岩层,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石灰岩及薄煤层。所要掘进的1004风巷总长度约为1000 m,巷道设计宽度为4000 mm,高度为2700 mm,呈矩形断面,总断面面积为10.8 m2。

2 锚索参数取值研究

2.1 锚索间排距

通过试验锚具效率系数应满足:

(1)

由式(1)得钢绞线与锚具组装件在静载作用下的抗拉强度应满足:

(2)

式中:为钢绞线协同作用系数,在此取0.99。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和现场实测资料,实际工程中锚索抗拉强度Fms应满足:

(3)

式中:为工程条件影响系数,取值0.90。从而得出锚索的破断力应满足:

(4)

直径为15.24 mm和17.8 mm钢绞线的按国标GB/T5224-2003的要求取值分别为260 kN和353 kN,从而得出两种锚索破断力分别为220 kN和299 kN。

普氏理论方法是我国计算巷道松动压力普遍采用的方法。根据普氏理论有:

(5)

(6)

式中:b0为冒落拱最大高度,m;a1为冒落拱最大跨度的一半,m;a为巷道宽度的一半,m;H为巷道高度,m;f为围岩坚固性系数,根据袁店一矿1004工作面实际地质资料,确定f值取0.9;为围岩内摩擦角,取30°。

普氏拱轴线方程[2]为:

(7)

通过积分求得巷道顶板的冒落拱面积:

m2 (8)

从而冒落拱岩体载荷:

kN/m

直径为17.8 mm锚索沿巷道顶板每米承受载荷见表1,表中“—”表示直径17.8 mm锚索沿巷道顶板每米承受载荷小于冒落拱岩体载荷。

由表1可知,B、D、E三种方案富余承载空间很大,锚索存在很大浪费。因此较优的方案为A、C和F,其中A方案锚索布置在巷道中部,沿巷道走向锚索预应力扩散较好,但沿巷道横向预应力作用范围有限;F方案沿巷道横向锚索预应力扩散较好,但沿巷道走向预应力作用范围有限,而C方案,预应力沿巷道横向相互叠加,与锚杆预应力相互作用,形成网络骨架结构,并在巷道走向方向预应力扩散较好。因此,锚索直径为17.8 mm时,合理的锚索布置为每排两根,排距为1.8 m。

2.2 锚索长度

确定锚索长度及位置时主要应考虑载荷高度和稳定岩层的赋存情况,载荷高度根据冒落拱高度进行计算,则锚索长度:

2+3.95+0.2 +0.25=6.4 m (9)

式中:Lm为锚索总长度,m;La为锚索超出冒落拱长度,2 m;Lb为冒落拱高度,3.95 m;Lc为锚索托盘及索具的厚度,取0.2 m;Ld为需要外露的张拉长度,取0.25 m。为确保安全,在此确定锚索长度为6.5 m。

3 支护方案的确定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场经验,得出1004风巷如下初步支护方案:

顶部网片采用菱形金属网,采用10#铁丝机械编制,网孔50×50 mm,帮部采用1×50 m矿用高强护帮塑网;锚杆选用Ф20×2000 mm等强树脂锚杆,M型锚杆托盘140×140×8 mm;顶部M型钢带长4500 mm,帮部使用梯子梁,长1878 mm,978 mm,每排布置两根,压茬连接;顶部锚索选用Φ17.8×6500 mm,锚索托盘300×300×14 mm,选用Z2550、K2550型树脂锚固剂。

顶板布置5根锚杆,间排距为900×900 mm,两帮各4根锚杆,间排距800×900 mm,使用两根Z2550树脂锚固剂,锚索间排距为2000×1800 mm,每根锚索用一根K2550和两根Z2550树脂药卷,沿巷道中顶向左、右各偏1000布置一列。锚杆预紧力矩不小于200 Nm,锚索预紧力应不小于150 kN。

4 现场实测

为了掌握1004风巷巷掘进期间在支护方案下的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并验证锚杆支护初始设计的合理性[3],在巷道掘进段布置两个监测站,间隔100 m,开始每天检测次,一周后每两天检测一次,检测60天。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掘进工作面的不断推进,两帮及顶底板移近量在观测初期变化较快,20 d左右时两帮位移变化开始减小,到50 d时趋于稳定,顶底板位移变化到21 d时开始减小,45 d之后渐渐趋于稳定。到60 d时顶底板移近量达到180 mm,两帮移近量约为190 mm左右。在检测初期,顶底板移近速率逐渐变大,到第10 d左右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变小。两帮移近速率波动不大,呈逐步减小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对锚索的专门设计可以很好的控制围岩的变形情况,无论是顶底板还是左右两帮的移近量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从而说明此支护参数合理可用,起到了参数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喻波.压力拱理论及隧道埋深划分方法研究[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 陈光炎,陆士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138-140.

[3] 张涛,刘剑友,陈道志.厚表土层薄基岩条件下回采巷道支护研究[J].煤炭工程,2012:74-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