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诵读语感

2014-11-11 09:30孙玉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语感情感语言

一、语感概说

所谓语感,指的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它是一种语言意识,是对语言的感受、认识和把握能力,即叶圣陶先生所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不仅如此,语感还可以作为语文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因为语感能力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将影响到一个人的语文学习。

二、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重视培养语感的原因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什么在语文学科教育中要如此重视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归结起来,以下的几个因素决定了我们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培养。

1.从主观上讲,重视语感培养是因为语感培养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汉语偏重于语言主体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主要指的就是语感,人们在进行语言听说读写的时候并不会亦步亦趋地以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语法规则为依据,更多的是靠语感进行语言表达,这是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语言特征决定的。语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活动中语感是一种衡量的准则,也是语言表达质量的保证,因此只有培养语感才能纲举目张,使语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此外,语感能直觉地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二者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语感对情感有着内在的召唤,它的创造性决定了语感对所接触的语言对象不是处于一直消极被动的接纳状态,而是反应出强烈的创造性、选择性,因而语感是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思想情感的反射。真善美的语言能通过语感而更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上述分析可见,语感培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2.从客观上讲,重视语感培养是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学误区进行纠正的体现。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教学误区,即以语文知识为主的语文教学模式,其体现是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知识的灌输,偏重于语文中心思想,文章结构的分析。这种对语文能力忽视的语文教育观念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学生对语言不够敏感,语感素质不高,从而缺乏语文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只会掌握“解剖”语言的本领,而缺乏对语文情感的整体感悟,这自然也是语文素质不高的体现。基于此,重视语感培养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共识,尤其叶圣陶、吕叔湘等著名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都非常重视语感的培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可惜一直没得到足够重视。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公布之后,这个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如新课标所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这一要求的提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对长期存在语文教育中的问题有矫正之功。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的方法

既然如此重视语感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自然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感将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1.诵读吟咏,充分感受语言之美。语感的不自觉性决定了其培养必须通过长期积累才能达到,因为它不是先天具备的,更讲究后天的积累。诵读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的集中体现即在语感的培养,或者说是对典范语言材料的直觉认知。这一过程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诸如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指导诵读等。

2.揣摩语言,充分品味语言之美。在语境中揣摩语言,体会语言,从而获得一种对语言的会意能力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方式。在揣摩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语境解读语义,因为一定的语言含义是在语境中体现。此外,充分调动生活体验,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结合起来能完成阅读中对情感的积极把握。发挥想象力也有助于语感的养成,特别在阅读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更应该发挥想象,在阅读中进行图景呈现,品味语言的美感。

3.整体感知,充分感知语言之美。整体感知语言,讲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要在诵读、揣摩的基础上对语言整体的美感进行捕捉,又要在此基础上深入文章内涵,对文章的情感进行总体把握,不但感受语言之美,更要悟知语言之美。语感的重要特征是整体性,这也决定了语感培养不能缺乏总体的语言感知能力。

4.强化实践,充分欣赏语言之美。语感积累既然强调积累,则必然有一个时间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必须强调实践才能不停于空洞理论说教,语感培养是一种技巧训练,技巧的训练必然需要实践,所以,强化实践是培养语感的又一重点。经过反复强化实践,才能对语言有更深入的把握,从而进入欣赏语言美感的层次,而这自然也是语感培养的最高目标所在。

孙玉忠,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猜你喜欢
语感情感语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情感移植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