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英美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2014-11-11 18:24赵星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苔丝女性主义

赵星驰

[摘 要]十九世纪美国文坛涌现出以霍桑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小说家。英国文坛更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查尔斯·狄更斯、梅克匹斯·萨克雷、托马斯·哈代(前期)、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爱略特等文学大家,为世界读者贡献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将通过对《苔丝》、《红字》、《名立场》、《简爱》等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初探19世纪英美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19世纪;英美小说;女性主义

一、理论基础

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处于弱势或从属地位。“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是后天造就了女人,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1]在19世纪英美文学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在作家笔下熠熠生辉,她们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抗争,无论成功或失败,她们的努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苔丝》中的苔丝

《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一部性格与环境小说。小说以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小农经济为时代背景,以作为农民阶级代表的苔丝与代表物欲的亚雷克和代表精神的安琪儿两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展现了女主人公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激烈矛盾冲突中,短暂而悲剧性的一生。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处于男性的绝对控制之下,男性掌握了经济权利力进而掌握了话语权,男性意志成为整个社会主导的意志。女性被定义为男性的欣赏对象,在生活中处于依附、从属地位。在男权社会中,贞节是衡量女人道德品行甚至是生存价值的唯一标准。因而,苔丝这个“未婚妈妈”成为堕落的象征,被世人所唾弃。

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哈代不拘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和欣赏。哈代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批评者们)不能领会本书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中那个形容词的确切含义,只能将该词与文明礼法中衍生而出的、纯属人为的意思联系在一起。他们完全否认该词‘自然的意思,否认该词所应有的美学特征,更不用说他们毫不顾及他们自己的基督教在最优美的意义上对该词所作的精神解释了。”[2]人们依据长期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判断事物,而没有按照事物的自然属性还原其本来面貌。至于这种社会价值体系是否具有合理性,则很少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作为男人,要他们主动放弃自己的优势地位并非易事。作为女人,丧失了话语,她们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最终,苔丝用一种及其激烈的反抗方式杀死毁灭她幸福的人,也亲手毁灭了自己。她面对死亡时流露出平静、坦然和从容的神态表明苔丝非但不惧怕反而有些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正义得到了伸张”,“大地的女儿”终于可以回归自然了。

三、《红字》中的白兰

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不朽名作《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在丈夫杳无音信的情况下,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

白兰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女性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也许她已经看到了她面临的任务是毫无指望的。作为第一步,整个社会制度要推翻重新建树。其次,男人的本性,或者说已经变成本性的、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要作彻底的改造,此时妇女才可能取得近乎公平合理的地位。最后,及时排除掉一切其他困难,妇女还必须先进行一番自身的更有力的变革,才能利用这些初步改革的成果。然而到那时,凝聚着女性最真实的生命精髓或许已经被消耗殆尽。”[3]白兰是坚强、叛逆的女性代表。站在耻辱台上,她坚贞不屈、拒绝说出孩子父亲。受到不择手段的报复时,她不卑不亢、勇敢面对。看到心爱的饱受折磨,她果敢坚决、提出私奔。在真相大白于天下,红字不再是耻辱象征的时候,她选择回来,依然把红字戴在身上。她用心中的信念支撑着生命的沉重,她敢作敢为、不屈不挠而且乐善好施,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四、《名立场》中的丽贝加·夏普

威廉·梅克匹斯·萨克雷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尤其以揭露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虚伪本质见长。在以拿破仑战争为时代背景的《名立场》一书中,萨克雷塑造不朽的女性形象——丽贝加·夏普。

贝基的童年并不幸福。母亲早逝,促使她幼小的心灵过早地形成了贫穷意识。她认为“她从来没有做过姑娘,自从八岁起,她已经担当起成年女人的角色”[4]当她还在“平克顿”女子学院的时候,她就十分渴望能过上像身边其它女孩那样的奢华生活。但是19世纪的英国社会,等级制度壁垒森严。家庭出身、财产状况、社会地位既是衡量人与人关系的标尺,也是决定个人成败的关键。

贝基的女性意识形成得很早。她不仅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而且知道什么是要实现最终目标而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她说她在这世界上孤身一人,除了自己的力量之外,什么都指望不上。年幼的贝基暗下决心,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坚韧不拔、青春性感和那些不太光明的小手段征服整个英国社会。在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社交圈里,她出尽了风头,真可谓如鱼得水。她早已看透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和伪善,但以她的“聪明”决不会做出以卵击石的事情。相反,她必须想方设法地让上流社会接纳她。她主动顺应、迎合并利用资产阶级虚伪和腐败的特点,让所有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人,成为她向上攀登的垫脚石。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贝基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所谓靠自己改变命运不过是施展全部的魅力和手腕,巧妙的周旋、依附于一个又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中间。而更为可悲的是:在与这些男人的交往过程中,她从未付出过真心,她比任何人都瞧不起这些男人。她牺牲了爱情、埋葬了婚姻、舍弃了儿子,用风姿美貌换来的暂时成功,更表明了她的悲剧性。

五、《简爱》中的简爱与贝莎

以上三部作品均出自男性作家之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19世纪男性作家开始洞察和关注女性命运的趋势,他们无意中为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长久以来处于被统治、被压抑地位的女性不再沉默,女性作家们拿起了手中的笔,开始表达她们真实的情感。“在十九世纪初期,妇女写的小说大部分是自传性质的,导致他们写小说的动机之一,就是渴望她们自己的苦难得到宣泄,为她们自己的事业进行辩护……于是,她用一种过去未用过的方式来描写女性。”[5]

5.1简爱

十九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其自传体小说《简爱》中塑造了敢爱敢恨、追求平等的资产阶级女性简爱这一形象。家庭教师简爱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在婚礼当天发现爱人的疯妻子贝莎·梅森尚在人间,因不甘沦为他人情妇而毅然出走。经历了磨砺和考验的简爱,逐渐成长为具有强烈女性主义意识的新女性。在获得叔叔的遗产,贝莎在大火中丧生后,同罗切斯特结成了平等意义上的婚姻。简爱的成功之处在于颠覆了19世纪英国社会普遍认同的“家里的天使”的传统形象。一个小女人公然向父权制社会发起了挑战,这对当时传统观念造成了剧烈的冲击。简爱拥有独立、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在罗切斯特苦苦挽留的情况下,她用理性战胜了情感,宣讲出著名的女性宣言,认为在上帝面前他和她是平等的。此外,简爱认识到了:女性经济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前提下,才能与男性分庭抗礼,捍卫自身的利益和尊严。这便找到了女性长期沦为他者的原因,是其女性主义意识成熟的标志。

5.2贝莎

如果说简爱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达到两性平等相待、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那么另一位女主人公贝莎则是对19世纪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的再现。19世纪的女性正是被代表父权的社会和代表夫权的丈夫幽禁在这样或那样的阁楼里。美国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其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指出,在19世纪英国妇女文学中,作者把她们那种反叛的冲动不是投射到主人公身上,而是投射在疯女人或魔鬼般的女人身上…这种疯女人的典型便是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中的贝莎·梅森。[7]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简爱和贝莎看作是同一个受压抑的女性的两面,她们用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发起了反抗。简爱依靠的是才能、智慧、独立自尊的人格。贝莎凭借的是孤注一掷的献身精神,她用一把大火烧毁了幽禁她的桑菲尔德庄园,用飞蛾扑火般的行为,表现了她对摧毁禁锢女性的社会的强烈抗议。

六、结语

十九世纪英美两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作品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可避免的呈现当时社会的变化趋势。本文通过对《苔丝》、《红字》、《名立场》、《简爱》等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初探19世纪英美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这些小说中体现出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两性本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关系,惟有通过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爱情更加甜蜜,婚姻更加美满,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西蒙·波伏瓦.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哈代.苔丝.吴笛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6

[3]纳撒尼尔·霍桑.红字第十三章.姚乃强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4]萨克雷.名利场第二章.贾文浩,贾文渊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5]弗吉尼亚·吴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论小说与小说家[M].弗吉尼亚·伍尔芙.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7]程锡麟.天使与魔鬼——谈阁楼上的疯女人[J].外国文学.2001(1).

猜你喜欢
苔丝女性主义
《德伯家的苔丝》格雷马斯符号学解读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苔丝,输给了世俗的偏见
The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德伯家的苔丝》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