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名胜

2014-11-11 03:43吴美娟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板桥文物保护重庆市

吴美娟

板桥寺原名凤翔寺,位于合川区城区西北13公里的铜溪镇板桥村(原属九岭乡)的凤山上,现存主体建筑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造,后经历代培修,具备了一定规模。

该寺座北向南,东偏南15°,占地面积4000佘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纵轴线上分别有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三座,各殿逐级增高,形成前低后高之势,殿两侧分设厢房,呈复四合院布局,总体结构保存完好。其寺的建筑基本情况如下:

天王殿建于清代,为穿逗抬梁式建筑。面阔五间21米,进深四间6.67米,通高6.10米,其中左稍间拆毁,保存较为完整。

大雄殿,建于清代,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面阔三间11.6米,进深三间10.20米,通高8米,素面台基高1.5米,檐周斗拱28朵,均为双抄五铺作,佘用一朵,构架为八架檐袱。前后乳袱用四柱,明间脊檩子上书有“大明弘治十三年…… ”题记,保存完整。

观音殿,建于清代,为穿逗抬梁建筑。面阔五间33米,进深四间11.56米。明间檩子上书有“大清同治……”字样,保存完整。

厢房,位于殿两侧,左右基本对称,均建于清代,为穿逗式建筑,面阔27.83米,进深8.18米,保存较为完整。

该寺右侧保存有小山门一座,为仿木结构石牌楼,歇山顶盖,脊顶饰花草人物,正脊饰花卷莫花卉,檐下施四斗,横额阴刻楷书“禅林福地”四字,两门柱上正书一联;“向何处觅大千世界,林这里游不二法门,”山门面阔1.88米,通高4.26米,门高2.42米,保存完整。

寺名的由来,是当时庙前岩下水沟上架有一木板,而得名为板桥。板桥寺始建年代没有文献记载。据当地人传说,板桥寺始建年代久远,原寺建于后山上的一个天然岩洞前,该洞名为梅仙洞,故取名为梅仙庙,由于这里经常被雷电袭击,后迁于板桥而易名。

板桥村在合川通往铜梁的一条要道旁,最初这里只有一座寺庙,随着香火鼎盛,人口增加,庙前自然形成了集市。清代初在大雄殿前增修了天王殿,到了清代晚期,据说京城来了一个范状元在板桥寺隐居,后出家,捐银购田产四百石,同时于清同治年间又在大雄殿后面修建观音殿,接着寺院又得到别处的资助将两侧的厢房修建好,这样才使寺院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范僧人(状元)死后,葬于板桥村四社,留有范状元墓地,当地人习称“范家坟”,并在大雄殿后塑有范状元像一尊以资纪念,现被损毁不存。

板桥寺在明清两代比较兴旺,远近佛教信徒及朝拜者络绎不绝,以后的岁月兴衰起伏,可谓是历经沧桑。过去方圆近百里范围都是板桥寺的庙产,由于板桥寺产业大,僧侣多,而且比较富裕,随时乡霸、匪盗前来骚扰。后官府加以告示,警示惩戒,才保证了寺庙的安宁,有石刻碑文记载立于左厢房墙壁上。清末至民国以来,由于盗匪猖獗,乡霸、官府对此盘剥以及各种苛捐赋税多如牛毛,寺庙不堪重负,渐渐衰落,直到解放前寺庙仅存二十石的产业,僧侣穷得不堪生活,多数僧人先后离寺院投奔别处。解放后庙产归公,土改时佘僧返乡还俗。

解放以来,板桥寺改作学校;一直为板桥完小使用。由于庙宇年久失修,柱橡朽坏,逐渐成为危房,对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上级的关部门几度要求拆除重建。1964年合川县文化教育局组织人员现场察看,建议将寺内的大雄殿拆除。当时,学校领导和部分老师对这为数不多的古建筑存有一份怀古之心,经大家商议并说明保留的理由,请示上级拔款维修保护暂时利用,后得到县文教局的批准,这样才使大雄殿得以保存。1972年,九岭公社革委会打算在板桥寺大队新建完小,由于经费不足,决定将板桥寺大雄殿拆除以筹资。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就遭到板桥大队支部书记陈良云和校革委主任蔚源泉等人的强烈反对,由于大家意见一致,态度坚决,故使大雄殿又躲过一劫,学校一直使用了40多年。

1987年合川开展全县文物普查活动,对板桥寺也进行了调查和登记,由于板桥寺木结构建筑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90年被合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使用单位仍是板桥完小。学校按照文物法规“谁使用、谁维修”的原则,对板桥寺古建筑实施了保护,同时对在校的师生进行教育,增强他们文物保护意识,使板桥寺一直保持了原状没受到破坏。1993年由重庆市文化局统一安装文物保护标志,1995年九岭乡政府在板桥寺成立了一个文物义务保护组织,聘请蒋甲成、彭树文为板桥寺文物义务保护员。

合川市文物管理所于1993年和2000两次组织力量对板桥寺进行专题调查,以确定文物保护的实施情况和保护现状,并对相关的文物资料进行收藏,使保护措施得以进一步落实。1996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划定板桥寺文物保护范围,其中重点保护范围面积4082平方米,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4568平方米。

2000年学校迁出并移交给合川市文管所,文管所于2001年开始维修板桥寺,同时聘请了蔚源泉、曾祥、曾强为板桥寺文物保护员,对板桥寺进行看护。接着重庆市文物局拨款15万元,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门投入20万元,先后对年久失修的大雄殿、天王殿按照文物修复的“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2002年底正式对外开放,深受群众的欢迎。

2002年市文管所在板桥寺组织了一次考古发掘,在拆除大雄殿后花台时,发现了圆雕石刻造像数十尊,其中有三尊具有唐代风格的石刻头像。以上的佐证材料可以说明板桥寺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唐,称得上千年古刹。

猜你喜欢
板桥文物保护重庆市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陆海之纵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板桥善诵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板桥河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