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绩学生作弊行为心理差异性研究

2014-11-12 07:36姜新峰苏英
外语与翻译 2014年4期
关键词:监考作弊学期

姜新峰,苏英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与范围

以安徽省某高职院校2012级全体学生为调查总体,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单纯随机整群抽样,随机抽取3个高职班与1个中职班计21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高职学生数162人占3/4。调查问卷不设计姓名、班级项目,以期获取真实信息。以2012级学生入学以来考试中出现的作弊情况作为调查范围。

(二)调查项目与方法

根据在巡监过程中发现的监考违规现象与学生作弊情况,初步拟定监考违规与作弊行为心理调查问卷,在访谈学生的基础上,确定以教师监考违规与学生作弊行为心理为主要项目,并于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后,对入学以来的监考违规与作弊行为心理进行回顾性匿名调查与分析。主要进行作弊概况及不同成绩学生作弊行为心理差异分析。

(三)调查问卷设计与资料处理

学生作弊的 8个项目均设计成封闭式问题作为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例如,当你参加考试时是否有作弊的想法?假如你作弊是否因为担心不及格?假如你作弊是否因为想得更高的分数?若教师严格监考时你是否就不敢作弊?看别人作弊时是否促使自己作弊?不论别人作弊与否我都能坚持不作弊?你是否希望教师严格监考大家均不作弊?入学一年来你是否作弊过?你上学期是否有不及格的课程?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216份,剔除无效调查问卷13份,有效应答率为94%,符合调查要求。采用 Spss10.0软件包录入并经卡方检验处理不同成绩组的资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作弊行为心理调查结果概况

从表 1可见,入学一年来,有 27%的学生作弊过,高于段小磊报道的 21%[1]和李明哲等报道的综合性大学本科生总作弊率 21.84%[2],而低于洪倩等报道的 30.8%[3]。从 64.04%的学生坚持不作弊的态度,再到 27%的学生表示曾经作弊过来看,这是“非此即彼”的两部分个体,具有共同组成被调查对象总体的趋势,二者相加占调查人数的九成以上,据此可推测学生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表1 作弊行为心理调查结果概况

(二)作弊行为心理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1. 作弊想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表2 作弊想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学期是否有不及格的课程,把学生分成成绩较好与成绩较差两个组,成绩较好的一组 136人,有作弊想法的占24%;成绩较差的一组67人,有作弊想法的占49%,x2=13.65,P<0.05,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成绩较差的一组学生有作弊想法的高于成绩较好的一组。成绩较差的学生考试有作弊想法的更多一些,这与访谈的结果接近。在访谈时,曾有学生表示,“因成绩太差,考试不作弊确定考不及格,尚不如作弊赌一把,或许能过关”,符合孤注一掷的赌注心理。有这种想法就有这种可能性,但想法能否付诸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2. 作弊与担心不及格之间的关系

表3 作弊与是否担心不及格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假如你作弊是否因为担心不及格?”的问题时,成绩较好的一组因担心不及格而作弊的占 64%,而成绩较差的一组为70%,略高于前者,但经卡方检验,x2=0.7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据此资料还不能认为成绩较差的一组因担心补考而作弊的概率大于成绩较好的一组。可见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成绩好与坏仅仅是其中影响因素之一。

3. 作弊与想得高分之间的关系

表4 作弊是否与想得高分

在回答“假如你弊是否因为想得更高的分数?”问题时,成绩较好的一组学生作弊是因为想得高分的占 36%,而成绩差的一组为30%,x2=0.7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据此,还不能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因想高分而作弊的概率大于成绩差的学生,即统计数据不支持成绩好的一组因想得高分而作弊的概率大于成绩差的一组,显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同等因得高分而作弊的可能性。

4. 严格监考与作弊之间的关系

成绩较好组136人因严格监考就不敢作弊的有31人,占23%,而成绩较差组67人有24人,占36%,经卡方检验,x2=3.856,而接近于 x20.05(1)=3.84,概率接近于 0.05的临界水平。因此,为慎重起见,暂不做推论,需增加调查样本例数,继续跟踪调查。

5. 不论别人作弊与否,个人是否能坚持不作弊?

在回答是否能坚持不作弊的问题时,成绩较好组136人中肯定回答的有100人,占74%,成绩较差组67人中有30人,占45%,x2=16.11,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在坚持不作弊方面,成绩好的一组优于成绩差的一组。

6. 是否见别人作弊我也想作弊?

成绩较好组136人回答“是”的有31人,占23%,而成绩较差组67人有24人选择了“是”,占36%,x2=3.856,而接近于x20.05(1)=3.84,概率接近于0.05的临界水平。同样,需要增加样本例数,做进一步调查。

7. 你是否希望教师严格监考大家均不作弊?

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成绩较好组136人有110选择了“是”,占81%,而成绩较差组67人有53人选择了“是”,占79%,x2=0.09,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学生,其中绝大数都希望教师严格监考,大家都不要作弊,这也是学生的呼声,在一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向往客观、公正、公平考试的心态,是教育教学的希望所在。

8. 你上学期是否作弊?

从上学期作弊情况来看,成绩较好组136人有29人作弊,作弊发生率为21%,而成绩较差组67人有26人作弊,作弊发生率为38%,x2= 6.95,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成绩较差的作弊发生率高于成绩好的组。

三、结论

不论成绩好坏,总体来看有作弊想法的占 32%,在作弊动因方面,因担心不及格而作弊概率(66%)远远大于因想获得更高的分数而作弊的概率(34%),说明学生整体成绩较差或信心不足;曾作弊过的、见别人作弊就想作弊的、严格监考就不敢作弊的均占 27%,提示教师务必严格监考,考务部门加强管理,不给学生作弊机会,消除作弊的从众心理效应,至少使27%学生的作弊不再发生[4];不论别人是否作弊而自己坚持不作弊的占了 64%,希望教师严格监考大家都不作弊的占了80%,因此教师要继续坚定地对学生抱有希望并严格监考。

不同成绩的学生作弊行为心理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成绩较差的有作弊想法的远远多于成绩较好的;成绩较好的不论别人是否作弊,自己坚持不作弊的人数多于成绩较差的;成绩较差的上学期作弊的概率高于成绩好的;在作弊动因与希望严格监考方面不存在差异,都在担心不及格和想得到更高分数;在见别人作弊我也想作弊,以及严格监考就不敢作弊的两个问题上,目前,在不同成绩的两组学生之间,既不能得出肯定有差异的结论,也不能得到否定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1]段小磊.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透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5):32-38.

[2]李明哲,张振武.2009年某市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0,16(1):42-44.

[3]洪倩,杨优等.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77,80.

[4]徐艳,汪勇,宣宾.芜湖市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调查[J].中国校医,2009,23(2):146-147.

猜你喜欢
监考作弊学期
基于Excel VBA的考试管理系统设计
作弊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监考时……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没作弊
监考老师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