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示部”字的宗教解释

2014-11-12 16:14向津润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祭祀宗教

[摘 要]—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保存在与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字之中,华夏民族也不例外。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作者依据经典,揣摩语义、概括归纳,形成有体系的字义说解。本书内容上至天文星象、下至地形地貌,花鸟鱼虫、风雨雷电,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对其中一些字进行解读也可以发现其巨大的哲学宗教价值。本文主要对《说文》一书中的“示"部字从“示”字探源;家国大事,祭祀为先;祭祀需礼,由礼致福三个方面进行宗教解读,将哲学宗教与古文字研究相结合,以求能对先秦“示部”字的宗教来源与意义略知一二。

[关键词]《说文》;示部字;宗教;祭祀;礼与福

“示部”字在整部《说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文字中,凡表示崇拜或祭祀的字都从“示”,《说文》“示部”共有67个字,这些字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人类对天地神灵与人鬼的崇敬,这种敬畏心理在行动上则表现为祭祀。祭祀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时至今日,每到特定的日子,各个地方都会举行各种形式不同的祭祀活动,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影响深远,有些已是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心理积习。这种敬畏心理教会了中国人向善与感恩,宗教上的信仰对净化与稳固社会秩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简要对《说文》“示部”字进行宗教解读。

一、“示”字探源

《说文》有云:“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原始人类只看见自然现象的变幻莫测,对其中的规律性却一无所知,便把这一切归之于一种神秘力量的支配。于是他们便认为自然物与人一样,具有思想、意志和感情,应运而生的便是一种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便是原始人最早形成的自然观。由示“从二,三垂日月星也”,"示神事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可知祭祀最初是从崇拜日月星等自然物发展而来的。世界上很多古代文明都记载着原始人类的灵石崇拜:

考古发掘的史前祭坛,多用石头垒彻而成者,上面一块长方形的石块横置,压在下面两块长方形石块上,下面的石块竖立,底部插于地中固定,形成Π型石组相联,环绕而构成一个圜型的环绕石群,如英国新石器时代一青铜时代初期的环状列石;或由石块圆环而成,如红山文化牛河梁祭坛。这类神石即是科学观测天象的使用器物,也是宗教祭祀的神圣场所,其神石竖立即是示字之来源。(1)

由上可知这些巨石便是早期的神主,原始初民在郊外对这些神主进行祭拜,认为这些神主是神灵的化身。随着宗庙郊社制度的兴起,巨石神主便从郊外移至了庙堂之上,也从最初的石制演变为木制。汉民族中“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周代的木主“主状正方,穿中央,达四方,天子长二寸,诸侯长一尺。”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使有些学者认为“示”字本身即为原始神主的象形符号。由于神主是非常神圣的,所以在宗庙制度形成之后有人便用大石凿成石函以盛主,称之为“祏”。《说文》有云:“祏,宗庙主也。”《春秋左氏传》中所说“典司宗祏”,“使祝史徙主祏于宗庙”,“反祏于西圃”;这些所说的都是木主。《说文》云:“周礼有郊宗石室。”这些神主供奉于宗庙之中,神庙制度便由此发展起来了。

二、家国大事,祭祀为先

《说文》有云:“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祀,祭无已也”。“祭”的本义指的是杀牲献血腥于鬼神。先秦的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包含着天神、地祇、社以及祖四类。《说文》对神的解释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这里所指的就是天地日月山川百神者也。《离骚》有云: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并迎。“示部”字中的“禅”指的就是祭天,古代的皇帝经常会在泰山举行祭天的仪式,用以昭告天下皇权的至高无上。《说文》对“衹”的解释为:“地衹提出万物者”指的是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对“社”的解释为:“地主也。《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所宜之木”。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可以看出对“社”解释最初指的是土地之主,后来发展为五土之神,能生万物者,古之有大功者才得以配之,再后来指的是一种祭法,二十五家得立之,并种上自己所适宜的树木。《说文》对“祖”的解释为:祖,始庙也。祖的本义指的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祖,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宗庙文化兴起之后有专门的庙堂供奉祖先的神位。段注认为《说文》中的“祔”为新庙,“祪”为毁庙,皆祖也。将新死之君之神位附于旧祖之列,要调整原神位的位次,其中包含了立庙、毁庙两件事情。《礼记·义祭》认为:“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由此可见在古代神位的排列,有其重要的次序与规则。

在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制度之后,还有专门从事祭祀的人员“祝”。《说文》曰:祝,祭祖赞词者,从示从人、口。古人相信这些祭祀时的语言会产生神奇的力量,通过一些溢美之辞,称赞祖先的丰功伟绩,祖先可以感应到这些,并能够辅助自己的后代达成所愿。《说文》中“祈”“祷”“祓”等字都有通过语辞达成所愿,趋灾祈福的意思。《周礼》中春官宗伯提名为大祝,大祝掌管六祝之辞,祈福祥,求永贞,主持祭祀活动。古代天官设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太祀、太卜六种官,大祝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官职。姜亮夫《楚辞通故》云:

《招魂》“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祝之本意为祝告祷祝。甲文象人跪于示前,示者大石文化之灵石也。蓋仙人既死,子孙各输血于石而石灵,有事而祷于示,以求佑曰祝。即《礼运》所谓“祝以孝告”是也。示即后世之社,其先蓋祖先崇拜之一事,其后祖庙与社分为二,而祖与社之别嚴。其实原始时代,本自一事,祝者祷于示之象,祭祷之事渐成专业,于是有巫、有祝。巫以道乐神,祝赞词以事神,于是而有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周礼·春官》)、夏祝(祀夏主习夏礼者)、商祝(主习商礼,见《仪礼》)。(2)

由上可知,在古代关于祭祀有严厉时间、人员、礼仪制度,祭祀活动是一个国家政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就是天子才会有进行宗庙祭祀的权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戎”的最终归宿也是要走向祭祀。《说文》“示部”字中相当一部分的字都是与祭祀活动有关的。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汉字的结构、组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三、祭祀需礼,由礼致福

《说文》中大部分的字都与祭祀活动有关,但在进行祭祀活动时候是需要礼仪的。《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由此可知祭祀礼仪的重要性。依据《说文》的解释可知,“礼”与“福”是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人们将人与人之间互利关系上升到人与神,认为如果虔诚的行礼祭拜就会反过来得到神的庇佑。《说文》认为:禮,履也。”且《说文》对“履”的解释是:履,足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所以说履指的就是脚上穿的鞋,从《说文》的字义上来看礼等同于履,《周易·序卦传》:“物蓄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离开鞋子,引申可以知道人们日常生活也无法离开礼。在日常生活中穿上了鞋子是用来行走的,所以履也同时代表着一种实践。

礼是人的一种所依,也就是人类生命的一种依据、一种依靠、一种依托。同时,人的脚足着履(鞋)而行,则履又是一种行动,如《易经·坤卦·初六》曰“履霜,坚冰至。”《说文解字诂林》引《徐笺》曰:“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履,践履也,谓脚踏实地的去实现。(3)

《说文》认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如上文所讲礼是祭祀鬼神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得到鬼神的庇佑,所以说“事神至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禮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禮字从示,豊者行禮之器。”而作为行禮之器的豊其实际上从豆:

从玨从豆的豊字,其所依据的或是古人祭祀时祭祀场面所成视觉形象的一种象形。即鼓在前,而由豆盛玉的[凵+丰+丰]在后,鼓挡住了豆身,只露出上面的豆盘和豆盘中竖立的玨即两串玉。玉和乐器乃是代表宗教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法器,以此二者合形而象形成字,正表现出古代宗教活动在音乐活动中展开的肃穆高渺之情境。(4)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禮字来源于祭祀之时所用的器物。孔子认为礼即宗教,是神与人之间的连接,不可以随随便便的讨论,《礼记·礼器》载孔子语云:“颂《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享。大享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享帝。勿轻议礼。”既然“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福”,那么如何才能“致福”?《说文》对于“禛”字的解释指出了达于这一目的的途径。“禛,以真受福也。”以真受福指的就是以自己虔诚的心感动神灵而得到福报。金文的《秦公鎛》有一句话是:“公及王姬曰:余小子,余夙昔虔敬朕祀,以求多福。”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便是:秦公于王姬说道:我是个小子,我早早晚晚对我那祭天祀祖之事恭敬有加,以求得到众多的福禄。《尚书》中有“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等说法,由此可知随着宗教观念的发展古人开始意识到在祭祀过程中“德”的重要性,即是说鬼神享德而不享味,在祭祀的过程中参与者内心真诚不可伪诈最为重要,只有内心纯洁才能真正得到神灵的庇佑。只要有虔诚的心,即便用非常普通的东西祭祀也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好的结果,如高亨在《周易古经今注》中认为:

中孚豚鱼吉,中,读为忠;孚,信也;言人有忠信之心,祭祀之时,虽用豚鱼之微物亦吉也。(5)

《玉篇·七部》:“真,不虚假也。”实际上就是与“伪”相对的一面,人们认为鬼神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认为鬼神能够洞察一切,必须在祭祀之时保持自己的敬畏心理,所以祭祀活动是非常庄严与肃穆的。《礼记·义祭》: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其容声;出乎而听,忾然必有闻其叹息之声。

孝子之祭也,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6)

无论是“礼”字的“事神致福”,还是“禛”字的“以真受福”,最终的目的都是得到福报。

总结

以上对《说文》“示部”字的进行宗教解释,通过这仅有的67个字就可以让我们对先秦祭祀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了系统的理解,这也充分说明了《说文》这本书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认认真真的加以研究,对我们系统了解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祭祀活动作为中国人表达对天地神灵祖先敬仰之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应该加以继承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表达美好的祝愿与向往,更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感情,实现道德上的纯洁,这也是我们今天进行祭祀活动的目的所在。

注释:

(1)张连顺:《新道学的生死观》(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第130页。

(2)姜亮夫:《楚辞通故》(二),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2页。

(3)张连顺:《新道学的生死观》(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第129页。

(4)张连顺:《新道学的生死观》(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第131页。

(5)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页。

(6)《礼记·义祭》。

参考文献:

[1]张连顺:《新道学的生死观》,香港:中华巢经2014年版。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礼记·义祭》。

作者简介:向津润(1990-)女河南信阳人,研究方向:贵州大学先秦哲学方向。

猜你喜欢
祭祀宗教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两晋郊祀礼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