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看红军践行群众路线的意义

2014-11-12 14:05奥亚锋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苏区群众路线

奥亚锋

[摘 要]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做了重要准备。红军在根据地建设中,通过多方面的建设,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扩大了红色政权,使得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了全国第二大的苏区。川陕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是我党和我军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的重要典范,对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苏区;群众路线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根据地转战至川陕地区后创立的。红军入川是我党历史上重要的大事件,它不仅在数量上改变了我党和我军的力量,扩大了苏维埃根据地,而且在联系群众,根据地建设方面也为中国革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新时期加强对川陕苏区根据地建设的研究,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

红军入川前,川东地区就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在当地进步组织的带领下,成立了以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川东游击军自诞生之日起,就走上了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主力部队入川后,川东游击军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在革命过程中,川陕红军利用一切时机,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多方面努力来促进根据地建设。

(一)党的建设

1.密切联系群众,扩大党团组织。在川陕根据地创建之时,即召开了党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广泛深入地开展分配土地的斗争,充分发动群众,注意发展妇女和青年团的工作,鼓励参军,扩大红军的力量来粉碎敌人的围攻。”在此基础上,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党确定了“扩充游击队,加强党对游击队的领导”(1),发展并健全工会组织,积极吸收工人干部,组织和扩大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为了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指挥管理能力,川陕根据地还创办了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把政治和军事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2.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干部的培养教育。在思想建设上,党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反对轻视革命的、单纯的军事主义,突出提拔和选拔具有坚定革命信念的工农分子,坚决肃清党内的投机分子和非马克思的异己分子,纯洁党员队伍。为了加强党的质量,川陕省委创办了省委党校,学习党的会议和文件,宣传马列主义,而且考虑到当时党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问题,还开展了识字班,进行文化教育。在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提出“省委要经常开办较完善的党校,培养县委和区委工作同志”(2)。在决议中还提到,要把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解决现实复杂的革命问题作为重点来研究,提出了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作风,“反对脱离实际生活,学院式的研究。”(3)

(二)经济建设

早在川陕根据地政权组建之时,党就已经意识到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根据地党和政府认为,迅速恢复和发展苏区经济,立足自救,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根本途径,也是打碎敌人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的关键”(4)因此,在根据地建设中,党把恢复和发展根据地经济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尽一切可能,开展必须的经济建设,以增强群众的利益,保证苏维埃和红军的胜利”。为了发展生产,根据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经济建设:

1.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根据地成立之初,党就制定了联系群众的方针,在中共川陕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建立与群众的亲密关系和拥护群众利益,必须实行面向群众和从经济上减轻群众痛苦的经济政策。有计划的发展合作社”。(5)红军通过鼓励群众生产积极性来开展生产运动,并从部队中抽调大批政工干部组成工作队,分片包干,深入农村,兴建水利,开垦荒地。1933年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明确规定,“土地委员会除管分配外,还负责全乡的生产”,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在苏区的时候,就曾多次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地方的农事收割活动。

2.兴办军事民用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红军入川后,党就已经意识到要想巩固和发展川陕建立根据地,仅仅依靠当时所有的生产力水平是根本不够的。于是,在川陕苏维埃政府一成立,立即成立了川陕省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领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党和政府制定了首要发展军需工业的政策,以保证革命的战争需要。基于此,在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的领导下,各地开办了铁厂、盐厂、缝纫厂等民用工业,同时组织开办了军事工厂,如钢铁厂、造船厂,建起了军需被服厂、织布厂、斗笠厂,并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设立工农银行,以此来稳定金融市场,壮大苏维埃经济基础和实力。

(三)文化社会建设

文化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能迅速壮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川陕苏维埃政府一成立,立即提出打倒军阀、消除封建思想的口号,号召广大群众学文化,讲民主、平等,反对宗教迷信。同时,把文化教育纳入了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规定,实施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并且通过民主办学的原则建立苏维埃学校、识字班,以此来提升广大群众的受教育水平,规定“凡属青年不分男女都有入学机会,学膳书籍一切费用应有政府负担”(6)在川陕省委第二次工农兵大会上通过的《目前形势与川陕省苏维埃的任务》的决议中,指出“广泛的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工作的重心应当是发展社会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医学班、农事班和教师班等专门学校逐步形成。由此,在根据地教育中,形成了以社会教育为主,突出干部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特征的办学特点,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性的原则,广泛地开展社会教育,培养工农干部。

2.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红三十三军成立后,总医院在原有基础上,抽调一批医务人员成立了一个军医院,三个师医院,九个团医务所。(7)在治疗方面,已经普遍开始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于群众实行部分免费的政策,而且红军医疗队经常深入偏远落后地区,对当地进行免费送药、义珍。同时,红军开设了卫生学校,广泛招聘贫苦群众的子女,培养工农医疗卫生人员。在社会风气方面,为了改善当地人的身体状况,实行禁烟运动。红军对群众进行宣传说服教育,并且成立了专门的戒烟局和戒烟所,帮助群众戒掉普遍积累已久的烟瘾。红军到来之前,不少地区人民思想落后,不注重卫生,据《达县盘石乡志》记载,“(农村)每每厨厕相连,人畜共处。牛溲猪便,狗粪鸡屎,恶臭扑鼻,污秽盈庭。”但是,红军到来后,广大医生为当地群众治好了疾病,采取多种手段实施讲卫生运动,提倡文体活动,使得根据地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红军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一)扩大了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了必要准备

红四方面军转战入川客观上壮大了中国苏维埃的势力范围,壮大了我党和我军的实力,组织、动员、培养起了数十万人的游击队和群众武装。这支队伍牵制了国民党军阀的主力部队,有力地拱卫了根据地,使得国民党反动派不敢对红军部队和其领导下的根据地横行无忌。朱德说,“有着这一批本地的游击队伍,才使入川的红四方面军能很迅速扩大起来。”(8)川陕根据地的扩大使得中国革命力量深入到西部地区,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阀的军事力量,为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起到了很好的掩护和保卫作用。在川陕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革命队伍经过数年锤炼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党领导根据地建设的能力,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为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做了必要的准备。毛泽东曾经评价道,“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9),由此可见一斑。

(二)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建设,使得根据地面貌焕然一新

红四方面军入川给当地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当地积极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使得农民得到了自己的财产,翻身做了主人。为了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踊跃参军参战。苏维埃政府还成立了工会和农会,保障了工人、农民的基本权利,规定了工时和工资,提高了工农的政治社会地位;修路、建造桥梁等改善了根据地的交通状况,对促进当地经济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办学校、建工厂、设医院,发展金融邮电事业,实行社会救济,开展生产和禁烟运动,使得根据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红军把外界大量的信息和农业知识、科学知识、医疗知识带到了中国广大的农村腹地,对农民进行普及教育,使得农民对于科学文化和医疗卫生有了“开眼看世界”的认识,毛泽东后来在谈到红军在中国革命根据地建设所取得成就的时候,也曾经说过,“在有些县里,红军在三四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成绩,比中国农村任何其他地方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10)

(三)传播了革命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为党树立了良好的革命形象

在革命过程中,红军利用多渠道多样式进行革命理论的宣传,通过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党的思想和政治纲领融入到了群众的生活之中,如标语、石刻、快板、歌谣、话剧等等,这些宣传起到了鼓舞、动员和教育的作用,使得根据地群众思想觉悟普遍提高,老少妇孺几乎都知道“军阀和蒋介石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而红军是帮助穷人打天下的部队”。因而,在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无数巴渠儿女积极参军参战,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徐向前回忆说,“宣达(11)战役期间,我们同王维舟同志领导的川东游击军会合,群众革命热情高涨,纷纷前来参加红军,一扩军就是一两千、两三千……”(12)妇女和青年儿童也不甘示弱,在川陕苏区不仅出现了女人鼓励丈夫、儿子一起上战场参加红军的感人场面,还有一家数口全部为革命牺牲的壮烈事件,妇女不仅在后方发展生产,就是在前线也不甘示弱,出现了著名的“妇女师”、“青年师”的伟大建制。在根据地的建设中,党和红军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发展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生产生活,改善了群众的生存状况,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树立了党和红军的光辉形象。因而,红军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使得根据地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结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川东红军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自行探索出了一系列符合群众利益的工作方法和作风,自觉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重点发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经济,保护群众财产,使得川陕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面对当前转型社会现实矛盾较为突出的这一实际情况,党中央果断地提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活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新时期要继续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指示,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而川东红军在川陕根据地建设时期形成的群众工作路线和方法、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必将永远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的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达州历史(第一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红色土地上的丰碑[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4]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M].华夏出版社,1989.

[5]川陕革命根据地资料选编内部资料。

[6]毕英涛:巴渠红色文化:达州软实力的重要构成[J],达州新论,2012-1.

注释:

(1)《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第43页。

(2)《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第30页。

(3)《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第32页。

(4)《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第280页。

(5)转引自《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第282页。

(6)《红四方面军关于青年政策的布告》

(7)隰积德:《红四方面军医疗卫生演变及其工作发展情况概述》

(8)《宣汉党史资料》

(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

(10)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159页。

(11)宣达,即宣汉、达县(笔者注)

(12)《万源保卫战回忆录》第13页,中共万源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84年8月。

猜你喜欢
红四方面军苏区群众路线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历史瞬间之九:激战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