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角下的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2014-11-12 18:26郭小聪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论述了民国时期广东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将其与当前时期的广东县域经济进行了简单对比,提出了几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对广东省的县域经济发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比较角度;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广东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古便是我国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但广东省也只是我国的一部分,与其他的省份共同经历了祖国近代史中的坎坷命运,虽然有领改革之先的荣光,但也有民族经济惨淡收场的经历。

本文着重探讨民国时期广东省的县域经济在民族经济蓬勃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以陈济棠先生主粤的这段时间为代表,来论述广东省的县域经济差异性自古有之,是一个政治历史以及水文地理等综合条件作用下的产物。

一、民国时期的广东县域经济

陈济棠,字伯南,光绪十六年生于广东防城,在1929到1936年间主政广东,而此时正是那次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危机的兴起以及深化时期,广东作为外贸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加上手下军阀的庞大开支,经济上的困境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陈济棠利用广东原有的民族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了工业、农业以及广东的金融业,改变了广东经济结构的同时也对地域经济的结构带来了极大影响,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经济成果

首谋工业之兴,体现了陈济棠对工业经济的重视,为此而制定的三年计划更是验证了其对工业的偏爱,截止到抗战开始之前,广东的民族经济囊括了制糖、缫丝以及食品等行业在内的众多产业,据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比较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厂商包括番禺新造糖厂、揭阳糖厂、顺德糖厂以及东莞糖厂,这些厂商无疑不是在政策的支持帮扶下下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充分发挥组合良好的水热条件,发展了县域经济。另据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上记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土糖产量最多的是汕头地区,其次是惠阳地区,两者合计超过全省土糖产量的80%,一定程度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1]。

(二)发展原因

1.先天优势

在当时的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以降低原材料环节的采购成本来实现经济利润的,所以建厂的前提便是拥有廉价的原料,便利的运输,据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一)相关研究标明,当时闻名的几大糖厂建设都是因为当地的水热条件利于糖分的积累,甘蔗等产糖作物长势旺盛,便于就近取材,才发展了制糖业,并由此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果当地不具备丰富的原料,就近选择原料产地也是一种较经济可行的办法,比如吴川梅菉的麻纺织厂,使用的就是产自南方的麻;另外如广东西村土敏土厂,其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一开始全部进口自德国,不仅增加了成本,也难以保证质量,之后才转为开采附近采花县的石灰石,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带动了采花县的经济发展,一举双得[2]。

2.政策扶持

蚕丝一直是广东出口的主要产品,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加上诸如日本等对手的竞争,许多依靠蚕丝经济的县域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为此陈济棠专门为蚕丝业的复兴拟定了五年计划书,拨出专门经费,用来恢复广东的蚕丝生产能力。经过政策上的重视、经济上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提高顺德、南海以及中山地区的养蚕缫丝业开始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并为地域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制糖业是广东农业经济的支柱,农业部门为了糖业的复兴,在沿海地区推广了甘蔗的种植,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建立良种甘蔗种植繁育基地,选育国内外良种进行培育,提高甘蔗的产糖量以及糖品的质量,截止到1936年,建立了广州、惠阳以及潮汕三个经营区,发展了包括东莞、番禹、海丰、陆丰等十多个县市在内的县域经济,同时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县域金融业的兴起与繁盛,大大改观了广东的经济面貌。

自身的条件加上政策的扶持往往是一个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两大根本性推手,比如顺德。顺德自古出产蚕茧,塘鱼,鱼米,花果,这些是拉动顺德经济的支柱,加上经济形势的影响,缫丝也更是发展迅速,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一时之间顺德有了“广东银行”的美誉。

但是这也只是顺德一地的发展状况,在当时没有蚕鱼优势或是对外出口便利条件的其他县域,正处在社会动荡变革的阴影下,苦苦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与顺德的差距逐渐拉大,县域经济的不平衡性显而易见。

二、当前条件下广东的县域经济

无论是基于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还是竞争力指数,广东的县域经济在全国的排名与经济大省的称号都不相适应,不仅表现在与同等经济实力的省份相比排名的靠后,还表现在入围的县域个数在逐年的减少,并且榜上有名的总是那几个县域,体现出了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弱小的同时,也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

三、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结合历史经验以及现实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弊端,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识到发展的紧迫性

县级建制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传达沟通的作用,自古便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关系重大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基于县域经济如此重要的关键地位,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重视,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感,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

县域经济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它是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以实现发展工业化为方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广东省,84%左右的土地面积以及63%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县域,对于广东省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起着关键的影响左右,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3]。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便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经济基础薄弱,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经济大省的名号不相匹配,相较于其他的经济大省,县域经济的比重也是远远落后,在发达地区日趋发达的现实条件下,县域经济只有加快追赶速度,才能有效缓解对经济的拖后腿影响,改变自身的被动地位,放弃对机遇以及发展条件的死等态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自身的进取意识,充分意识到时代以及形势对自身的要求,增强发展的责任感,提高发展的紧迫性。

(二)改革管理体制

县域经济的特点便是有自己的县级政权以及自己的财政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由决策权,是一个可以大有所为的经济系统。

浙江通过对县域经济的扩权放权,给予那些有实力、有能力快人一步的强县以优先发展的权利,县级的财政直接对省级的财政负责,县级的人事任命直接由省级来完成,减少了行政审批的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使得全国百强县的排行榜中,浙江省屡屡完胜。

广东省也学习了浙江发展的经验,根据“能放都放”的原则,进一步放宽了县域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调动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目前看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该放开的权利还没得到解放,反而那些应该收回的权限继续在放开,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体制的不顺,市级管理县级的体制存在的弊端有[4]:

(1)大部分地区发展的决策权都集中在市级政府手中,县域政府对自己的经济发展没有话语权,影响了县域政府职能的发挥;

(2)一些经济实力弱小、对周边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的地级市为了保住手中的控制权,而与管辖下的县域政府不停博弈,不仅仅浪费了时间,耽误了效率更影响了整个县域乃至地级市的经济发展;

(3)管理层过多,没有直接拍板决定的负责人,所有的政务都要层层报告、审批,才能最终定案,再经过层层传达,才能真正的付诸行动,耽误了时间的同时就可能延误了商机;

(4)市级对县级的“刮、卡、要”,很多时候应该市级财政负担的任务都因为权利级别的关系,被转嫁到了县域财政的身上,导致县域财政吃紧甚至巨额入不敷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因此,当前县域经济的管理体制改革应将重点放在减少对县域的管理环节层次,减少上级的限制,确保县域经济的发展策略能及时有效的落实,保证县域经济的独立自主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5]。

在对县域进行放权扩权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县域的基础进行区别,对那些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县域,必要的财政帮扶以及一定的转移支付都是扶持发展的手段,这与激励弱县探索自我发展的机制并不相互矛盾,关键是要选对帮扶的办法与途径,培养出落后地区发展的基础,才是真正的扶贫。

(三)规划发展思路

政府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只能是方向的规划者、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发展的指引者,通过详尽的规划,确定县域的发展方向,通过政策对资金以及经济主体进行引导,让县域经济在清晰的思路指导下逐步走上发展的正轨。

发展战略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县域政府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地域特色,结合自己的优势,找准发展的路子,所以决策的过程一定要科学化、民主化,听取多方的意见,对决策方案反复论证与修改,从根本上避免战略错误带来的后果。

正确清楚的战略也需要清晰明确的实践思路来进行实施,所以明确发展思路,并且坚持贯彻到底,不因官员的更换而废止,造成计划的中断,资源的浪费,才会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进步。

目前适合广东省的发展思路有:

(1)主攻民营经济,可以通过放宽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投资范围以及消除一些歧视性、不公平的政策限制来调动民营经济的活力;

(2)发展园区经济,因地制宜、客观灵活的选择工业园的建设模式,只有依据市场形势建设的工业园才能更好的吸引外资,招商引资才会顺利进行;

(3)发掘特色产业,广东省地域广阔,经济基础以及先天条件多样,所以一定要灵活的进行产业调整,发挥地域的比较优势,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业的产业化[6]。

四、结语

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但相比于其他的经济大省,却存在着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缺点,无论是因为县域面积与人口在广东省确实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还是因为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没能跟上改革的步伐、从中受益,发展县域经济都成了广东省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本文认为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对县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现行政管理的便捷性、行政审批的快捷化,给予县域政府充分的自主权,才能保证改革的动力、发展的活力,才能贴切的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制糖工业发展简史.《广东省志—轻工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版.258—312页.

[2]丘传英主编:《广州近代经济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301页.

[3]陈济棠:《救济广东农村计划》,《广东西北区绥靖月刊》.1934年第31期。

[4]张淑芬.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华章,2011(04)

[5]何问陶,王金全;比较视角下的广东县域经济[J].南方经济,2005(11)

[6]王金全.比较视角下的广东县域经济[J].特区经济,2006(03)

作者简介:郭小聪,1977年4月3日出生,男,广东省茂名市人,大学本科;职称:文物博物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建筑维修、广东近现代历史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研究
我国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的突破
贵州高铁经济带发展研究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儿童早期工作记忆发展研究
略谈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