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湿』对『桂影香』
——一副写景联的创作过程

2014-11-14 20:47刘跃文
对联 2014年19期
关键词:寒山寺炼字古寺

●刘跃文

印象苏州:

雨中古寺钟声湿;

月下幽园桂影香。

这是我创作的一副七言律联。

二零零七年十月, 我随临清市楹联学会赴江南采风。 一天, 我们游览苏州寒山寺。我想到了唐朝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时天空突然下起了一阵小雨,这增加了我些许『湿』(诗)意。 古老的寒山寺,在淅沥的小雨中,显得更加朦胧神秘。『寒山寺的钟声』这一意象,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着,仿佛从盛唐传来,从张继的诗集里传来,带着禅机禅意。我在雨中徜徉着,思索着,沉吟着…… 忽然灵感一闪,吟出了『雨中古寺钟声湿』句。

经过反复推敲、 斟酌, 我选择了这个『湿』字。 一位联友说,你这个『湿』字下得巧,简直能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相媲美了。 用这个字, 如果按照生活的逻辑,是讲不通的,试想,钟声怎么会『湿』呢? 但是正像古人说的那样『无理而有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钟声在雨中传来,必定不会十分清脆、 响亮, 好像声音被打『湿』了一样。『钟声湿』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却符合『艺术的逻辑』。 这里是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和触觉打通),这样使句子更新奇,不落窠臼,更有诗意,更含蓄蕴藉,更耐人寻味。

有了出句了, 对一个什么对句好呢?我想到在苏州游览的园林,留园、拙政园、沧浪亭等,它们给我的共同印象是幽静、幽雅、幽美,于是就对了这个对句: 『月下幽园桂影香。 』其中的『香』字,与上联的『湿』字,用法相同。 影子当然也不可能是『香』的,然而『桂』是香的,这是事实吧? 联想到就连『桂影』也是香的,这应该叫关系联想吧? 这种联想较自然,能顺理成章,不会给人生硬的感觉。附带说几句,桂花树是苏州的市树,你走在大街上,到处有那种浓浓淡淡的桂花芳香,弥漫在空气里,飘入你的鼻孔,包裹着你,簇拥着你,使你浑身舒畅,似饮醇酒,醉意朦胧。

『湿』、『香』同属炼字,也是修辞的一种重要手段。 炼字就是炼意, 关键的字炼好了,意境也就出来了,通篇就活了。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湿』、『香』就属于这样的字。

联中『古寺』,在当初创作的时候,当然是指千年古刹寒山寺,而一旦写入联中,它就不单单指寒山寺了, 比如它还可能是虎丘寺等,它就带有了典型性了,它可以泛指所有的古代的寺庙。这就是典型化吧?『幽园』和『古寺』一样,也是概括了江南古典园林的共同特点,即幽静、幽美,不是具体的哪个园(就曾经有人问过我, 幽园是哪个园),同样具有典型性。『古寺』对『幽园』,清幽、静谧、典雅,读来非常舒服,心灵得到慰藉。

从整副联的构思来讲,上联『雨中』之景是实写,诉诸听觉、触觉; 下联『月下』之景是虚写,诉诸嗅觉,是想象。 整副联突出了苏州人文古城、『园林城市』的特点,再冠以《印象苏州》的题目,就是一件比较完整的作品了。它概括性较强,可以代表对苏州的整体印象。此联符合典型化的创作原则。

(山东省临清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寒山寺炼字古寺
寒山寺:一个诗里的地方
山水 [外二首]
过寒山寺
傅宇博??《秋山古寺》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姑苏情·独于寒山寺感兴
真实、大众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一字一词总关情
古寺“建”在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