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工资增长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

2014-11-19 01:54宋晶李会敏
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工业企业

宋晶+李会敏

摘要:本文针对工业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呈现放缓趋势、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总额的比重持续下降等问题,分析了我国工业企业工资增长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2003—2012年工业企业省际面板数据,选取多个工资增长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动态面板模型进行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资粘性、地区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工资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对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失业率、人力资本水平和最低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均不同。

关键词:工业企业;工资增长;工资粘性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0009108

一、相关文献回顾

梳理以往的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从工资理论、工资增长以及工资增长的影响因素等层面对工资进行了研究,其中,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且形成了较多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而国内学者更多地是借鉴国外成型的理论针对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关于工资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早期多从劳动生产率、GDP和失业率等经济性因素出发,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认为市场导向的经济性因素是工资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得到了国内学者在我国情境下的验证。Auld等[1]认为物价与工资之间有关系,主要是物价的波动会引起工资的变动。Blejer[2]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也存在着关系,劳动生产率会对工资产生重要影响。Budd和Nho[3]对美国企业的工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除得出与Blejer相似的结论外,还认为物价和失业率也会对工资产生重要作用。胡放之[4]认为物价与工资之间呈现如下关系:由于工资在企业生产总成本中占较高的比重,随着企业产出量的增加,工资和其他投入要素的价格会随之增加,进一步引起物价总水平和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最终形成物价上涨带动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又带动物价上涨的螺旋式上升。丁元[5]根据广东省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脉冲响应分析,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工资增长的内生决定性因素,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员工的工资可以有效地提高。宁光杰[6]选取了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和失业率这三个因素研究发现,三个因素与工资的联系在逐渐加强。

然而,随着市场失灵理论的产生,劳动者工资增长不能完全由经济性因素解释,国内外学者将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企业因素和个人因素层面,即使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部门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但仍不能否认人力资本是工资差异的决定性因素,这在我国情境下尤为明显,人力资本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工资增长有显著差异。Slichter[7]通过对美国制造业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企业利润可以显著影响工资,并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李稻葵等[8]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0—2004年度的调查问卷,选取微观层面变量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盈利状况、资本密集度以及工人的谈判能力对企业的工资水平具有相关关系。Abe[9]的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程度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本特征在缩短年轻人之间的工资差距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其他学者从人力资本特征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张车伟和薛欣欣[10]通过对人力资本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工资中的贡献研究发现,工资的高低基本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在国有部门,人力资本存量发挥着显著优势,几乎解释了工资水平的80%,特别是高端工资分布群体,人力资本优势尤为突出。

随着制度学派的异军突起,学者们将研究焦点再次转移,更多地开始研究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更多从工会力量、劳动力流动、市场分割和歧视等视角来研究其对工资增长的影响,且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Sheffield[11]对美国服务行业的工资增长进行了分析,发现工会密度的强度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增长的关系,工会力量对于服务行业的工资增长具有显著的作用。而我国的社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较大差异,国外的制度理论应用在我国情境下,有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而且我国的制度环境仍不完善,因此,我国关于制度因素对工资增长的影响因素也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则认为我国工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关于工会力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国外学者不同,认为工会对工资增长没有实质的影响,甚至会有一定的负效应。李红涛和党国英[12]认为工会力量对平均工资的变动有较强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工会组织可能不能代表劳动者的利益甚至可能在劳资关系调解中成为资方的利益代言人。詹宇波等[13]采用企业层面的数据考察了集体工资议价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作用,发现集体工资议价在我国并没有普遍性,这主要是受所有制、教育水平和行业等因素的影响。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流动,是国内学者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也不断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涌现。余向华和陈雪娟[14]认为户籍的分割作用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同工不同酬,部门性质、岗位性质等有差别待遇,而且差异呈扩大趋势,户籍差异总体上经历由折价到溢价的转变,在工资差距中起到关键作用。马双等[15]通过最低工资标准随时间变化的外生差异来识别最低工资上涨与企业平均工资的关系,研究表明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人均资本水平的企业,最低工资上涨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最低工资将更多地增加劳动密集型或人均资本较低企业的平均工资。

本文将最低工资作为影响因素放在模型中,为工资增长机制的完善提供经验结论和建设性意见。

二、研究数据、变量与模型设计

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使用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从2003—2012年的年度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西藏数据缺失较为严重,且个别指标的数据明显异常于其他地区,因此剔除西藏数据,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2变量选取endprint

被解释变量:平均工资增长率。由于模型中加入了物价水平,因此具体衡量时为平均名义工资的增长率,标记为WG。

解释变量包括: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标志,是影响工资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这一指标来描述经济增长率,标记为GDP(以2002年为100,换算为2002年为基期的定基序列)。

(2)通货膨胀率。物价水平的增长意味着员工生活成本的提高,而工资是员工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物价水平的上涨通常将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本文选取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标记为CPI。

(3)失业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是影响工资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选用各省(直辖市)城镇失业率作为衡量失业率的具体指标。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是,在我国失业率更多的是与体制因素相关,而与通货膨胀率CPI关系不大,因此仍然可以将两者作为解释变量[6]。一般而言,失业率提高,则平均工资降低。

(4)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提高,进而会提高工资水平。本文选取各省(直辖市)按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的具体指标,即劳动生产率=各省(直辖市)工业企业总产值/各省(直辖市)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

(5)企业利润增长率。一般而言,企业利润水平越高,则平均工资越高。本文选用企业利润水平代表企业特征,即企业利润水平=各省(直辖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各省(直辖市)工业企业从来人员数。

(6)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理论中,Mincer[16]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是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本文选用工业企业科研人员的比率来反应人力资本水平,即科研人员比率=各省(直辖市)工业企业城镇单位科研人员数/各省(直辖市)工业企业城镇单位总从业人员数。一般而言,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则平均工资越高。

(7)最低工资增长率。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进行劳动力价格管制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的情境下,随着《最低工资规定》力度的不断增大,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对于整体工资分布具有溢出效应[17]。本文采用各省(直辖市)颁布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

调节变量:所有制。由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不同,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及制度因素对企业员工工资增长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本文引入所有制性质作为调节变量,分别建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四个面板数据模型。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在模型设定中均采用对数(LN)形式,各个变量如表1所示。

3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静态模型设定为:

LNWGit=αi+∑βi·LNXit+μi (1)

其中,Xit包括GDPit,CPIit,Unemit,Eduit,Profit,Prodit和LWGit变量。

由于各地区的工资增长较为缓慢,当期工资依赖于上期的工资增长水平,因此,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来反映上一期的信息,并且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处理前一期与当期各种因素对工资增长的影响。静态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动态模型的估计可以消除模型中的内生性偏误,从而获得解释变量的一致性估计。本文的动态模型设定为:

LNWGit=αi+∑β0·LNWGit-1+βi·LNXit+μi (2)

其中,Xit包括GDPit,CPIit,Unemit,Eduit,Profit,Prodit和LWGit变量,i=1,2,…,7

三、经验分析

1单位根检验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主要包括LLC检验、IPS检验、ADF-Fisher 检验和PP-Fisher 检验等方法。为保证面板数据的稳健性,本文采用这四种方法进行检验,对各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值进行检验时,检验结果均显著地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由此可知,工资增长及其影响因素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

在所有变量通过单位根检验后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是KAO检验,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拒绝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说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具有长期相关和稳定均衡关系。

3Hausman检验

对于面板数据的静态模型而言,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需进行Hausman检验如表3所示。检验结果显示随机效应模型显著,接受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优于固定效应模型。

4全部样本估计结果

对于静态模型,本文进行了固定效应估计和随机效应估计,结果见表4方程(1)和方程(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地区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于工资增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符合期待。具体地,对于我国工业企业而言,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企业的工资增长具有较强的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10000%,工业企业工资增长率提高05067%;通货膨胀率上涨10000%,工业企业工资增长率提高02990%;劳动生产率提高10000%,工业企业工资增长率提高00856%,这也充分说明了合理的工资上涨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同步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10000%,工业企业工资增长率提高00250%。然而,企业利润率提高10000%,企业工资增长率降低00319%,这个结果不符合期待,但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有较大关系,劳动者在这一现状下没有分享到企业的利润,这表明在劳资双方的博弈中劳动者仍属于弱势群体。失业率对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且符号与期待的也不一致,从数据角度来看,各省市的城镇失业率变化不大,对于工资增长率影响也不显著。最低工资增长率对工资增长率的提高影响不显著,可能与工资粘性有关。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业企业
四川工业企业低碳转型路径探析
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工业企业所得税核算问题对策探讨
工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思考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全面预算管理浅析
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潜存问题及解决策略
构建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的路径研究
对现代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的规范化管理探讨
如何有效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